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7 15:40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突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等因素,都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模糊。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论文篇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摘 要:我国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随着新时期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从而引发了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该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以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心里特点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181-01

1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心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是入学的适应阶段。进入大学之后,一切都是新鲜的,新生对大学中的一切事物都非常的好奇,这是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出现的心理状态。当这份喜悦感和自豪感平静下来之后,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切都很陌生,之前高中结识的好朋友在大学里一个都没有,全部都是新的面孔。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很远的城市来到自己考入的大学的,进入大学之后就会在学校住宿,那么就会面对全新的寝室和室友,新的人际关系也就随之出现了。而且大学的学习方法都是非常开放的,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这一点和高中截然不同。高中的时候学生都是在紧张压抑的环境状态下度过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考上大学。这些不同让很多的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抵制情绪,很难适应大学的生活,这时大学生原来的心理结构就被打乱了。应该说大学生入学的时候,其心理状态是最复杂的,如果没有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的话,有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大学的学习。(2)第二个阶段是学生稳定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指的是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全面塑造自己的阶段。学生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而且全新的心理平衡已经构建,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大学生生活最稳定,最长久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学生自己解决,这也是大学生自我塑造的重要过程。很多内向的学生在上了大学之后都变得外向,善于言谈了,这就是改变,而且在大学,有很多的社团,学生的实践就会大大的提高了,在锻炼自己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也有解决问题时身心的喜悦,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其实都是在这一时期逐渐被锻炼出来的,这一时期学生被改变的是最多的。(3)第三个阶段就是学生准备就业的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学生从学生生活向社会生活转变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面对不同程度的环境变迁,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又要被改变了,这次是社会生活。不过这时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懵懂,经历了大学生活的磨练,这时学生的心理素质已经很好了,自我意识也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也有了想法。但学生自己的想法和社会的现实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大学生在即将就业的这个阶段必须提前准备好面向社会的心理准备,认清自己的能力,不能好高骛远。这时也有很多大学生因就业压力,心理负担较重。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2.1 智力正常,对学习能够保持兴趣

人一切活动的基本心理条件就是智力,智力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一个人处理事务的能力。大学生的智力结构分为六个要素,分别是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记忆能力。如果学生的智力有问题,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心理水平的发展,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

2.2 善于调节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情绪能够影响人的健康,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态,对生活是向往的,即使有时有悲观的情绪出现,也能够及时的转变心态,能够自我调节,而且还能够适当的表达情绪。情绪其实是非常难掌握的,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说明这个学生的心境是非常好的。

2.3 能够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仅仅是包括认识环境,还有一个是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在环境改变的时候能够真实的面对事实,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让学生自己的行为能够真实的符合环境的要求,能够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的现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能够让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相协调。

3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可以设计并开好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挑选精干教师进行精彩讲授。通过选修课程的设置,使大学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身心发展规律,面对问题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情绪;可以通过讨论、表演、游戏、咨询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兴趣,自觉接受教育,潜移默化的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心理健康成长。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在学生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据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美化校园环境,从景观设计、校园卫生到优良校风,使学生身心愉悦;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通过艺术节、演讲比赛、文化月、书画展等让学生尽量参与进来,不断展示自我,塑造自我,使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三是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广告栏、校报、广播、校园网等媒介或开展“心理卫生活动月”等活动,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置身于社会实践中,体味生活,感知社会,关心他人,无私奉献,不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打造积极健康的心理。

(3)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一是要成立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要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在全校范围内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对存在心理问题或不良倾向的学生及早发现,及早干预,防患于未然;三是要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学生争取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及时疏通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四是要针对学生阶段性特征适时开展针对性教育。如针对新生,应开展养成教育、适应性教育,开展新老生座谈交流会,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咨询、就业指导等,通过提供就业信息,搭建就业平台为毕业生减缓就业压力,舒缓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1] 冯正直,王滔,吴明霞,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何仕清,等.大学生素质教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李有华,段虹,郭玉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