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重点笔记
初一的学子在对地理的复习过程中,笔记可以说是最好的复习资料。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初一地理重点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地理重点笔记(一)
1.从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看,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2.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气温低,抵纬度地区气温高;山地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这是“一山有四季”、山顶积雪终年不化的主要原因。
3.在我国、美国东南部等地区,分布着一种气候: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常说雨热同期),四季分明,这种气候的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4.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全世界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大。
5.世界的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地区最为广大。
6.在南北纬300~400的大陆东西两岸,形成了两种气候类型。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比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高。
7.在北极地区可见极昼现象,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终日不落,则太阳在天空中做顺时针环形运动。居民楼上的热水器装置冬夏季节相比,夏季应平(平、竖)一些。
8.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来向)。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相比较,是大陆东岸降水多。表示大气冷热状况的物理量是气温。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9.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10.在3月和 9月,阳光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号称“世界雨极”的地方是乞拉朋齐,气候的两个重要指标是气温和降水。
11.地球是绕地轴自转的,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是是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公转的结果是地球表面产生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现象。
12.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移动到赤道时,这一天的节气是春分,日期是3月21日前后。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两个国家。
13.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固定倾角。这是一年内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也使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地变化。
14.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在温带地区,沿海和内陆相比较是沿海的降水多。赤道和两极相比年降水量是赤道多,两极少。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洋。
15.由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巨大海陆差异,使亚欧大陆温带地区的东部形成著名的温带季风气候。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语言是西班牙语;巴西使用的是葡萄牙语。
初一地理重点笔记(二)
1、经测量,地球的南、北半球不对称(北极凸出10米,南极凹进30米),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长40米(这是微不足道的)。地球平均半径(即地表面到地心)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仪:仿照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把它缩小,制作成地球的模型。(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形状和名称等)。
3、纬线和经线。
(1)地轴——地球始终不停地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运转,这个假想的轴。
(2)两极——地轴穿过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
(3)北极(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地球上的最南点)——对着北极星方向的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点是地球的南极。
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地面上并没有画着经纬线。在地图上,通过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都能画出一条经线和一条与经线相垂直的纬线。这样,就能画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来。怎么样才能够区别出这些经线和纬线呢?最好的办法是给每一条经线和纬线都起上一个名字,这就是经度和纬度。用经度表示各条经线的名称,用纬度表示各条纬线的名称。
(4)赤道——与地球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圈。(基多赤道纪念碑位于南美洲厄瓜)
(5)纬线——地球上同赤道平行的线,有无数条,呈东西方向(每条线的走向)。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6)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有无数条,呈南北方向(每条线的走向)。你想要看到你所在地方的经线并不难:立一根竹竿在地上,当中午12点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候,竹竿的阴影就是你所在地方的经线。因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经线又叫子午线。
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特点:
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7)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0°的经线向东、西标定不同的度数。本初子午线以西直至180°经线称西经(用“W”表示);本初子午线以东直至180°经线称东经(用“E”表示)。
(8)纬度:以赤道为0°的纬线向南北标定不同的度数。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地球上某一点的纬度,就是该点代表重力方向的铅垂线与赤道面的夹角。)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有一条宽十几厘米、长十多米的铜制子午线即为本初子午线)的那条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向东叫东经;向西叫西经。由于地球是个球体,所以东、西经各有180°。东经180°和西经180°是在同一条经线上,那就是180°经线。
最长的纬线圈——赤道,叫做0°纬线。从赤道向北度量的纬度叫北纬;向南的叫南纬。南、北纬各有90°。北极是北纬90°。
(9)经线和纬线互相垂直、互相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任何地点在经纬网中都有对应的经度值和纬度值。任何一组经度值和纬度值都都能找到与它对应的地点。这种经纬网定位方法广泛应用于军事、航海、航空和气象观测等领域。
(10)南半球、北半球:经线和纬线还可以把地球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半球。象切西瓜一样,把地球沿赤道切开,赤道以北的半球,叫北半球;赤道以南的半球叫南半球。
(11)东半球、西半球:沿西经20°(20°W)和东经160°经线把地球切开,由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的半球叫东半球;以西的半球叫西半球。
4、地球的自转——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时间:一天(24小时)。
(1)由于地球是球形且不透明,故任何时候地球上都有一半地区是白天,一半地区是黑夜,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
(2)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地球上经度不同的地方,太阳光强弱也不同,时间也不同了。
4、由于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在一年中不同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了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季、温和和春季和秋季。南、北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即:北半球春季时,南半球秋季;北半球夏季时,南半球冬季;北半球秋季时,南半球春季;北半球冬季时,南半球春季。
5、地球的自转造成昼夜长短的变化,公转造成四季的变化。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春季和秋季昼夜相差不多。(据此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充分利用日光,节约照明电力,在夏季实行夏令时制)
6、地球上纬度不同的地区,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接收到太阳热量也有多有少。 由此,将地球划分为五带: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3026′N~23026′S);
(2)北温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23026′N~66034′N);
(3)北寒带:北极圈以北(66034′N~900N);
(4)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23026′S~66034′S);
(5)南寒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66034′S~900 S)。
(南、北)寒带:地表获得的太阳光热量最少,终年严寒;
(南、北)温带:四季分明,能够体会到每个季节的特点;
(南、北)热带:地表获得的太阳光热量最多,终年炎热。
7、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地球公转时,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有规律地南北移动)
直射点最北23026′N北半球夏至6月22日前后),然后开始返回向南移动,秋分9月23日前后),再移动至最南23026′S北半球冬至12月22日日前后),转头再向北移动至赤道(北半球春分3月21日前后)回归线。太阳直射由北回归线至南回归线经过半年,即直射由最北移动到最南,再由最南移动到最北,需经过一年,公转一周。(为何太阳直射最北只能到北回归线,最南只能到南回归线呢?因为地轴倾斜的角度正好为66034′,且始终保持这一角度或方向,在夏至时太阳直射线与地轴夹角正好66034′,与北回归线的夹角正好是23026′,北回归线上各点连接地心与地轴相交的角为23026′,两夹角和正好900,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随地球自转与公转,太阳直射线与地轴夹角逐渐增大,转至秋分时太阳直射线与地轴夹角正好900,太阳直射赤道;转至冬至时,太阳直射线与地轴夹角为113026′正好为23026′的余角,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再转往春分过程中,太阳直射线与地轴夹角逐渐减小,至春分时太阳直射线与地轴夹角正好900,太阳直射赤道;再转往夏至过程中,太阳直射线与地轴夹角逐渐减小,至夏至时太阳直射线与地轴夹角正好66034′,与北回归线的夹角正好是23026′,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由于地轴倾斜的角度是66034′且指向始终不变,南、北回归线分别在南、北纬23026′,随着地球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最北只能到北回归线,最南只能到南回归线。)
8、极昼和极夜现象:观察课本第13页地球公转示意图,在寒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北斗球夏季时,北极圈(66034′N)以北的地区出现 昼(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现象;此时,南极圈(66034′S)以南地区出现极夜(一天24小时都是黑夜)现象。北半球冬季时,情况正好相反。
9、球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需要一年。
10、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被喻为人的“眼睛和工具”。
斯诺医生的发现:19世纪中叶,英国伦敦霍乱(一种恶性传染病)流行,致许多人死亡。斯诺医生怀疑问题出在水源,但无证据。1854年,霍乱在伦敦苏哈区蔓延。为了弄清病源,斯诺医生绘制了一张标有第个病死者住地的地图。结果发现,许多死者饮用的是同一口水井的水。斯诺医生的助手封死了这口井后,新必病者的数目大幅减少。(地图用途)
11、使用地图时的定向:
(1)利用罗盘:展开地图,使罗盘磁针指向零度,并与经线重合,这时地图指向与实际方向一致;
(2)利用指南针:将指南针放平,磁针红色一端为南,使地图方向与磁针方向重合。
(3)利用手表:在白天有太阳时,以24小时制计时,除以2所得时间标点的时针指向太阳,那么表盘上12点所对应的方向就是北方,然后将地图方向调到与实际方向相一致。
12、利用地图查找信息:
(1)地图类型多种多样。
按内容分: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按表示区域分: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国家图、省图、县图等。
普通地图:综合反映地形、河流、城市、行政区划等多种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常见有地形图和行政区划图等。
专题地图:集中反映一两种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如人口分布图、气候类型图、资源分布图等。每幅地图都包含大量的地理信息。
(2)如何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图例:在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定地图符号。
13.内力作用的几种表现形式。
褶皱、断层、火山喷发、地震。
14.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哪些?
风蚀地貌、海蚀地貌、河口泥沙沉积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岩石的风化。
15.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
围湖造田就会降低湖泊的蓄洪能力,当洪水来临会造成泛滥;
在陡坡毁林开荒种地,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初一地理重点笔记(三)
1.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大小的比较。
数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
2.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三种方法。
①通常把平面图上方定为北,下方为南;左为西,右为东。
②有的地图上右指向标,人们根据向标在地图上定方向。
③有经纬网的地图,可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什么是图例和注记,识记常用图例。
图例是用来标注地图上所表现的地物属性的图形符号。注记是地图上用以说明点、线、面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杂实体的数字和文字。
4.地球的形状,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
地球是不规则的椭圆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级半径为6357km;半径为6378km。
5.经线、纬线的定义,经度、纬度的表示。
地球表明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叫弧线叫经线。
纬度是人们给纬线标注的度数。赤道为0º,赤道以北称北纬(以N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以S表示),南北良机的纬度为90º。
6.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 本初子午线为0º经线,南回归线为23°26′纬线,北极圈为66°34′纬线。
7.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为界。
8.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周期为一日(24小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而白昼和黑夜就不断地更替。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日。
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从而形成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9.昼夜更替以及地方时差异的原因。
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因为地球上的人看到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逐渐向西移动,又在西方没入地平线一下,白天变为黑夜,黑夜又变为白天,循环不息,周而复始。
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2小时,两地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偏东的时区,时区较早。
10.时区的划分,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区时的换算。
全球按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º。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就是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所在的0 º经线。
11.日界线的定义,越过日界线时时间的换算方法。(P26) 为了避免环球航行中发生日期的混乱,在经度180º附近划分了日界线,又称国际日期变更线。
如星期日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退一日变为星期六。反之,则要进一日。
12.高、中、低纬的划分,五带的划分以及成因。
习惯上,把南北纬30º之间称为低纬度,南北纬30º~60º之间为中纬度,南北纬60º~90º之间为高纬度。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的地带,接受的光热最多,中年高温,是地球上的热带。
在南北极圈内,太阳光照射的高度最小,有极昼、极夜现象,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气温低,分别是地球上的南寒带和北寒带。
在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得到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既没有太阳直射的机会,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分别是地球上的南温带和北温带。
13.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最外表是薄薄的地壳。(大陆地壳厚些,它的岩石密度小些;海洋地壳薄一些,岩石密度大)中间一层是地幔。地幔的上层接近地壳处,有一层高温高压的软流层。岩浆就是从这里沿着地壳的裂隙喷出地面的。
地核部分距地面约2900km以下,由一些铁、镍等重金属的物质组成。
14.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图。
陆地地形由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组成。
15.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
①每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同。
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
③两条相邻的等高线的高度差相同。④等高线密集表明地形陡峭。
⑤等高线稀疏表明地形平缓。
初一地理重点笔记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