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三家长要谨防哪些教育误区?
暑假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快过完了,开学在即,即将步入高三的同学也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往往在这个时候有一类比准高三新生都紧张的人,他们就是家长朋友,家有高三生,提醒家长朋友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更不能够帮倒忙,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新高三家长要谨防哪些教育误区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
以下几点教育误区一定要注意:
1.家长不要期望过高
案例:尤先生是慈父,对女儿的高考非常重视。眼看高考在即,他每次见到女儿,都语重心长地给女儿做一番思想工作。其中,“激励”是他常用的手段。于是,女儿常听爸爸这样说:“你看你表哥,当年高考时天天学习到深夜,没有一天是在晚上12点之前睡觉的,现在他已经在北大校园了。再看看你表姐,高考前把那些试卷做了十来遍,也如愿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
如此激励,效果如何?尤先生的女儿在心理咨询室说出了心里话:“我爸是个好人,从不正面批评我,却老拿姑姑家的几个孩子说事,表哥、表姐都上了什么名牌高校。我知道,他是想激励我好好学习,也考上一所好大学。可是我一听他说起表哥表姐来,就感觉压力山大,同时心里也很不舒服,表哥表姐是不错,但我是我,他们是他们,干吗总拿他们做榜样来压我呢?”
解析:工作中,我知道很多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家长的期望过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思想负担。孩子在重负之下,患得患失,考场上反而不易发挥正常水平,结果考试失利,事与愿违。这不能不说,父母的过高期望是导致孩子考试失利的重要原因。面临高考,家长对孩子的殷切希望,不要赤裸裸地表现为盼望孩子考上重点大学,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名牌大学的羡慕。孩子的成绩本来在一本与二本之间,家长不断给孩子加码:努力一下,再努力一下,一定会考上名牌大学的。有的家长硬让孩子冲清华冲北大,结果孩子压力太大,连二本也没考上。
期望过高,就容易造成评价过低。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就对孩子彻底失望,大泼冷水。其实,这也是期望过高的一种变相表现。
支招:家长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地上只有一座珠峰。群星虽然没有太阳耀眼,但同样熠熠生辉;群山虽然没有珠峰高大,但同样挺拔向上。更重要的是,当我们以平常心对待孩子时,会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评价,会给孩子注入更多的自信。
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面临高考,内心无疑是非常紧张的。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尤为重要。其实,到了高考冲刺阶段,孩子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已成定局,短时间内不可能再有质的飞跃。这时,家长不妨把对孩子的期望降一降,让孩子的压力小一点,轻装上阵,才有利于孩子在考场上取得好成绩。
2.家长不要关注过度
案例:高考前一个月,刘女士向单位请了假,全天候为即将应考的儿子服务。这一个月里,孩子每天学到多晚,她就陪到多晚。有时,孩子撑不住了,说小睡一会儿,让她一小时后叫他起来看书。孩子睡了,可刘女士不敢睡,生怕睡过了头,误了孩子的大事。有时,她看到孩子疲惫地趴在桌子上,想叫他直起腰来继续学习,又觉得孩子辛苦。可又想,现在的时间这么紧,他休息的工夫,别人不知道又学了多少,一时之间,左右为难。她感觉,自从孩子上了高三之后,她比孩子还紧张。晚上睡不好,早上老早就醒了,满脑子都是孩子高考的事。
刘女士如此操心,自然动不动就会去儿子房间转转。谁知,这引起了孩子的强烈反感。孩子说:“妈,你就是个特务!”刘女士很委屈,我全心全意为你服务,怎么成了特务呢?
解析:每到高考前,来我这里咨询的家长都特别多。通常情况是,这边孩子还没怎么样呢,那边家长就先焦虑得受不了了,有的甚至还为孩子去寺庙求签算命。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太把考试当回事了。孩子考前复习,紧张是自然的。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高考过度关注引发的种种紧张,必然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更加紧张,反而容易考砸。另外,有些家长考前一反常态故作轻松,也会让孩子更紧张,更有压力。
支招:家长需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如果真爱孩子,就别太拿孩子的考试当回事,对孩子的高考,既不要过于紧张,也不要故作轻松,给孩子营造一个平常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氛围。该上班上班,该说笑说笑,便是最好。家长这样的心态,会感染孩子,尽人事,听天命,面对高考,泰然处之。孩子在考场上多一分泰然,就多一分胜算。
3.家长不要管束过严
案例:一个女孩说:我到了高三,进家就像进监狱,完全失去了自由,除学习之外的一切活动都被禁止,上网、看电视、看课外书、和异性来往……想都不要想。快高考了,父母对我管得更严了。每天只要我一进家门,还没来得及把书包放下,我妈就发话了:“先把书桌上的模拟题做了,我刚搞到的,做完我们再吃饭。”吃饭时,我想对父母讲讲学校里的趣事,刚开个头,就被我爸打断:“管那些有啥用?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离高考没多长时间了,你要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现在,我感觉每天过得都很压抑,心里虽然想着要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可是根本专心不起来,经常坐在书桌前对着书本发呆。
解析:面对高考,的确有些家长对孩子管束过多,干涉过多:忙着给孩子请家教,盲目给孩子买资料,甚至帮孩子制订复习计划,反正什么事情都要干涉和过问。放学回家就学习,每次考试,必问成绩和排名,成绩下降逼问原因;同学打来电话,像查户口一样彻底盘问,要是异性同学来电更是如临大敌。
管束过严,会使孩子在家学习难有平静心态,家成了学校紧张学习生活的延续,孩子感觉没有自由,不能自主地安排时间,同时也束缚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与家长对立起来。
支招:家长对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孩子才是考试的主角,你只能当配角。要相信孩子,面对大考,该怎么学他心里有数。即使有的家长当年也参加过高考,但那都是老皇历了。目前的现实做法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对孩子考前不要管束过多,干涉过多。至于复习资料之类的事情,自有老师安排,家长不必操这个心。
4.家长不要唠叨过多
案例:一个女孩给我看了她妈妈考前写给她的信,题目就是:《临考前,妈妈的唠叨——写给女儿的第三封信》。你看,妈妈不仅知道自己在唠叨,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
信的开头说:亲爱的孩子,过几天你就要上战场了,常言说得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妈妈想趁你复习的时候给你唠叨唠叨,你不要嫌烦。
接下来,妈妈唠叨出了哪些锦囊妙计或者肺腑之言呢?其实,并无新意,不过是老生常谈:考试时,要认真读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这样的唠叨,是不是让您感到好笑?可那个女孩却笑不出来,她说,妈妈整天唠叨个没完,让人烦透了!有时,她看到妈妈走来,就想把妈妈捆住,用毛巾塞住嘴。这样,妈妈就没办法唠叨了。
解析:家长们的唠叨一般分两种:一种唠叨反映了家长的攀比心理。比如,某某的成绩跟你差不多,你可不能输给他。一种唠叨反映了家长的焦虑心态。比如,上面那个母亲,生怕孩子出一点差错,嘱咐个不停。
不管是哪种唠叨,其结果都是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感到不被信任,甚至会对家长产生反感和厌恶,有的还会因此大发脾气。
支招:家长要练就一种功夫: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即便是想表达关心,也要看时机。有些必要的嘱咐,最好“说一不二”,说了一遍之后,不重复第二遍。
考前和孩子相处,家长不妨变唠叨为倾听,抽空带孩子散散步,聊聊天。听孩子说说困难或压力,孩子不一定要你帮他解决什么,可能只是情绪的宣泄,家长要做的只是贡献一下耳朵,当个好听众。如果你想说点什么,不妨给孩子讲个笑话,彼此都放松一下心情。
5.家长不要过分关爱
案例:章女士的女儿即将参加高考。孩子没怎样,该吃吃该睡睡,作为教师的章女士却坐不住了,离高考还有一个月呢,她就开始操心给女儿安排高考餐了。为给女儿增加营养,除了肉蛋奶、蔬菜水果大量往家搬外,还买了好几种补品。这还不够,临考前几天居然给女儿在家里吊氨基酸,说这样能够“补充能量”。
章女士也不知从哪里打探来的消息,说考前要好好调节孩子的睡眠。她给女儿定下调整睡眠的方案:晚上几点一定要睡觉,早晨几点一定要起床,中午几点午休。最后,章女士问我:“您看这样的作息安排,对孩子的大脑是不是有好处?”由于比较熟悉,我笑着表态:“如果不怕把孩子脑子调乱,你尽管调。”
解析:孩子要大考,饮食睡眠,父母自然牵肠挂肚。但是过度的关爱和保护,会弄得家里气氛紧张。而紧张的家庭气氛,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感,给孩子帮倒忙。
先说睡吧。有些家长怕孩子考前睡不好误事,于是老早就让孩子上床睡觉,还刻意给孩子规定睡眠时间。孩子呢,不想睡却硬躺在床上,强迫自己入睡,结果翻来覆去睡不着。像章女士这样调整孩子的睡眠,只会调乱考生的心。再说吃各种营养品。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听哪位营养学家说,吃了营养品就能提高考试成绩的。倒是有考生为难地说:“父母买了很多补品给我,如果我考不好,就对不起他们。”
支招:家长怎样照顾孩子的考前生活才科学?
关于睡。家长应该这样指导孩子:困了就睡,不困就学,躺在床上睡得着就睡,睡不着就翻翻书,只是别看小说。这样,入睡反倒容易。如果考前真的睡不好,也无所谓。孩子考前如果没休息好,家长也要鼓励他挺起胸膛,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
关于吃。我的建议是:比日常生活水平略微高一点就行。孩子在静心复习时,父母不要一会儿送补品,一会儿送水果,这些做法只会扰乱孩子。
孩子要大考了,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平常的生活氛围,平常的临场心态。这样,孩子才会镇定自若地走上考场,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取得理想成绩。
新高三家长要谨防哪些教育误区?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