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那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小编告诉大家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吧!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就业人数激增与就业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011年的660万人,10年来增长3倍多。从整个国家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国有单位减员增效,吸纳能力大幅下降。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待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动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但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岗位需求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因此,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2.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以前,我国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设置专业课程,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很多高校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结果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3.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与素质和能力难以达到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认为只要大学毕业,就意味着是“精英”,就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而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但是,受我国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或企业规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