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精选
党员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范文,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范文篇一
连日来各地宣传干部和广大新闻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学习中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媒必须姓党。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在学习中大家认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30年前他写的一篇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通讯员文章,让福建宁德赤溪村脱贫致富的经验引发全国关注。去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溪村脱贫作出重要批示,19号对中央媒体调研时,总书记还同王绍据和赤溪村的乡亲们进行了视频连线,并再次对赤溪村脱贫致富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大家表示,通过学习更深刻地认识到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关键在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能力水平,必须遵循新闻规律,创新方法手段,才能巩固和拓展党的新闻舆论阵地。
为梦想而书写、为时代而鼓与呼、为民族复兴而慷慨高歌。广大宣传干部和新闻工作者表示,将认真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神聚力。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范文篇二
如果说党性观念是指党员个体的待人处事的基本观念和态度,那么党性原则就是党的组织对他的每个成员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全体党员在社会交往、生产、工作、实践和处理党内外各种矛盾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的立场。这些基本原则和立场是:
党性的第一条基本原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党的思想路线。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这条重要原则。他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尔后,在《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更明确地指出:“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就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而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这就告诉我们,任何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倾向都是党性不纯的表现。
党性的第二条基本原则,是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为目的,并为之奋斗到底,无论遇到任何艰难曲折,都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理想,把为这个理想奋斗终身与脚踏实地做好现实工作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岗位,为党的事业建功立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动摇这一理想,更不可忘记这一理想。
党性的第三条基本原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尽最大努力为人民谋幸福。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也不允许任何党员谋求个人私利。因此,共产党人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完全彻底。无论是我们党历史上的先烈志土,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优秀党员,都有这样的楷模。“党员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党龄长短,如果放弃世界观的改造,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就会身败名裂。因此,一定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应该思想境界更高一些,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
党性的第四条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在高度自觉基础上的铁的纪律。我们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组织、而战斗、而工作的。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战斗部队,具有建立在广大党员高度自觉基础上的铁的纪律。我们党之所以特别能战斗、特别有力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党有统一的意志,有自觉共同遵守的铁的纪律。如果破坏了民主集中制,破坏了党的纪律,也就破坏了党的团结和统一,党的战斗力就会大大削弱。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党性的第五条基本原则,是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联系,这是我们战胜各种强大敌人和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党员能不能关心群众疾苦,反映群众的呼声,同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最广泛、最密切的联系,这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而只有在一切工作中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着人民群众,事事依靠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处处关心群众,才能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党与人民的团结。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每个党员应当高度自觉地维护这条生命线。
党性的第六条基本原则,是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无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共产党员要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正确地进行党内思想交锋,公开承认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始终保持党的思想纯洁性。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保证党的政治肌体健康、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锐利武器。我们党是一个郑重的党,是一个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的党。因此,我们如果有什么缺点和错误;是不害怕批评、也不拒绝作自我批评的。经常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个优良作风。我们党和每个党员,要有效地抵御各种政治微生物的侵袭,保持政治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纯洁性,就必须经常地、自觉地、严肃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范文篇三
民族的发展和兴盛往往同一定的哲学思维相联系,缺乏哲学思维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握时代脉搏、描绘建设蓝图、推动改革进程、破解发展难题,都需要哲学智慧。我们党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重视哲学思维、善用哲学方法,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特色。他先后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体现了对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重视。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辉。他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哲学思想,充满实践精神、人民情怀、问题意识、世界眼光。这种哲学不是在书斋或学院里构筑的“体系哲学”,而是回应时代、扎根实践、关注人民的哲学。习近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问题、阐释中国实践、解读中国道路,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哲学思想,无愧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典范。
立足中国现实、解答时代问题的实践哲学
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倾听时代呼声、 深入社会实践、回答现实问题,反对“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植根于中国实践,以实践需要为导向、以回答中国问题为中心,是立足中国现实、关注时代问题的实践哲学。
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恩格斯曾经预言:“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运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19世纪的预言,正在成为21 世纪中国发展的现实。置身于21世纪的“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论点”,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指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实践精神是同问题意识紧密联系的。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以时代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是社会实践的呼唤和折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呼吁关注和研究实践中的问题,强调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时代、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如何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走向?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回答这些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运用哲学思维总结实践经验、走向历史深处、揭示客观规律、把握发展之道。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许多新特点、出现许多新问题。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正是从实践中的问题出发,使哲学思维的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进程相一致、使理论逻辑与历史过程相统一。
关注群众利益、贴近人民生活的大众哲学
贴近群众生活、集中群众智慧、关注群众利益、表达群众诉求、使用群众语言,是大众哲学的基本特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中日益深入人心,逐渐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秉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是关注群众利益、贴近人民生活的大众哲学。
习近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并将其深刻道理转化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等等。他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多站在群众的立场想一想,多做一些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一些得民心聚民气的工作,珍惜民力民智,解决民困民难,维护民生民利,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中的科学运用和生动体现。
经常使用大众化、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深刻思想,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的特色。例如,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来形容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禁微则易,救末者难”等古训来说明联系群众、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来比喻抓落实,用“补齐短板”“滚石上山,爬坡过坎”说明抓主要矛盾、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克服困难;用“补钙”“系扣子”来比喻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等等。这些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深刻的哲学道理,让人感到很接地气、很亲切。
遵循客观规律、驾驭复杂局势的“辩证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强调运用唯物辩证法认识解决现实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主张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求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是遵循客观规律、驾驭复杂局势的“辩证哲学”。
在辩证唯物主义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例如,强调要学习掌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以此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实际,进而指导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自觉使思想适应新形势、适应新常态;同时,又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强调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特别是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和矛盾分析方法。例如,强调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等等。
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习近平同志重点强调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分析方法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及其分析方法。例如,强调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来理解我国改革的必要性、复杂性;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等等。
唯物辩证法在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中得到了炉火纯青的运用。例如,他出色地运用辩证思维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两座山”的辩证法,强调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是对立统一的。他概括了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之间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重要论述,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聚焦现实矛盾、突出改革创新的发展哲学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重大主题,也是中国理论的重大主题。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紧紧围绕发展问题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新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是聚焦现实矛盾、突出改革创新的发展哲学。这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例,对此予以说明。
新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当代中国经历了30多年高速发展,既取得了巨大成就,又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和平发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坚持从严治党,摆脱“塔西佗陷阱”;等等。此外,改善环境、消除贫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难题。新发展理念正是直面严峻挑战、破解现实难题的有力思想武器: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方面创新不足、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不平衡等问题;绿色发展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解决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问题;开放发展注重发展内外联动,解决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不够高,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较弱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新发展理念秉承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强调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变革发展、普遍联系的观点,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点,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观点,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创新的重大成果。
饱含文化底蕴、彰显精神力量的价值哲学
当代中国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支撑。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核心价值观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哲学思想是饱含文化底蕴、彰显精神力量的价值哲学,其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精炼表达,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世界文明先进成果。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确立价值观自觉与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社会主义社会现实和实践发展的直接反映,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实践主体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
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民族之大德,也是公民个人之小德;青少年培育核心价值观,如同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百姓的言行方式,孕育着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必须结合时代特点、根据实践需要,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为基础,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避免复古主义。
综上可见,习近平同志从国家兴盛、民族复兴的高度把握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角度阐释文化发展规律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科学路径,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进行了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运用与创新发展。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精选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