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蔡特金
蔡特金(1857-1933),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国际社会主义妇女运动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了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国际妇女运动领袖蔡特金波澜壮阔的一生,用娴熟而生动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先驱的形象。
作者简介
孔寒冰,1958年生于黑龙江,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东欧国家政治和外交、中苏(中俄)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书摘
蔡特金的青少年时期
杰出人物的成长与特定的历史环境分不开。克拉拉·蔡特金成为一名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和著名的国际共产党人,既得益于家庭的熏陶和当时德国社会、学校的影响,更是她自己对理想和信念的不懈追求。克拉拉原本是一位德国少女的名,而蔡特金则是一位俄国流亡革命青年的姓。它们合到一起的过程,就是这种追求的结晶。
19世纪50年代的德意志,同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大多数国家一样,经过1848年革命风暴的洗礼,完成了工业革命的最后阶段,开始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家、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弗兰茨·梅林曾描述道:
在南德,棉纺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在萨克森,几乎所有的五金工业和纺织工业部门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着。在普鲁士,人们积极地从事开矿和冶炼工作。煤和铁成了时代的口号。
因而,德国“变成了一个真正第一流的工业国家”。工业革命及其产生的“经济繁荣”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就了更多的产业工人,这为60年代以后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德国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反动时期”。普鲁士恢复了“贵族院”,汉诺威重现旧宪法,萨克森再行等级选举制,奥地利则把所有权力集中在皇帝一身。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开的、具有革命特点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都遭受严厉的镇压和迫害。1851年5月发生在普鲁士的“科伦审判案”(普鲁士政府迫害共产主义者同盟领袖的事件),不仅导致第一个国际性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解散,而且“结束了德国独立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时期”。对此,马克思曾不无伤感地说:
在1848年革命失败后,大陆上工人阶级所有的党组织和党的机关报刊都被暴力的铁腕所摧毁,工人阶级最先进的子弟在绝望中逃亡到大西洋彼岸的共和国去。
德国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直到60年代初才开始改观。就是在这样的时代里,1857年7月5日,克拉拉·蔡特金诞生于莱比锡附近一个叫做维德劳的小山村。
克拉拉的家庭在当时当地也算得上是充满民主自由气息的“书香门第”。父亲哥特弗里德·艾斯内,是维德劳附近乡村的一个佃户的儿子,家境贫寒。由于从小得到一位好心的牧师的关心和帮助,他学到了丰富的文化和艺术知识,同时成为恪守“爱人如己”教条的虔诚的基督教信徒。1853年,哥特弗里德来到维德劳,作乡村小学的教师,同时兼作教堂的风琴师和合唱队队长。
母亲约塞芬·维塔勒,家庭出身则有些复杂。她的父亲是一位德国和意大利混血商人的后裔,拥护法国大革命并曾经做过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侍卫官,颇受器重,但后来因对拿破仑到处侵略扩张不满而离开了法国军队,到了莱比锡,成了教授法文和意大利文的老师。优越的家庭环境使约塞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是,约塞芬全面地继承了父亲的革命传统和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是德国早期的女权主义者。
1855年,哥特弗里德和约塞芬结婚。不过,他们都不是头次成家。哥特弗里德的前妻早已去世,他们所生的孩子此时已经成年。约塞芬的前夫是莱比锡的一位医生,死于霍乱。重新组建家庭之后,哥特弗里德和约塞芬又生了三个孩子,即长女克拉拉,长子阿图尔和次女格尔特鲁德。
父母是克拉拉的启蒙老师,温馨的家庭是她的第一个课堂。克拉拉从父亲那儿接受了良好的文化和艺术教育,在政治信仰方面,则受母亲的影响较深,“是约塞芬激起女儿对女权事业的终身兴趣”。克拉拉天资聪颖,酷爱学习。除了同弟弟妹妹一起到乡村小学听哥特弗里德讲课之外,当父亲在家中为乡村学校的学生进行升学补课的时候,克拉拉也常常凑在一块听,而且能够很轻松地就学会。虽然克拉拉生性活泼,愿意与小伙伴们在野外奔跑、打斗,但是,每当拿起书本的时候,这个野性十足的小姑娘又如一湾平静的水。在父亲的书房里,她常常着魔似的阅读。克拉拉喜欢文学,9岁时就已经看完了歌德、席勒的主要著作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11岁时可以熟读莎士比亚、拜伦和狄更斯的作品,给弟弟妹妹及小伙伴们背诵许多美妙的诗篇。由于从小打下文学修养的坚实基础,克拉拉后来写了很多文学评论方面的著作。
克拉拉也很喜欢历史,每当听母亲讲述法国大革命的故事时候,每当读起有关瑞士和捷克人民反抗外国压迫者、暴君和教皇史书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被那些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自由和人民的民主与平等而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英雄们所感动。从悲壮的历史中,克拉拉得到的不仅仅是常识,而是一种为崇高的信仰时刻准备牺牲生命的精神。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克拉拉始终没有放弃这种精神。
哥特弗里德和约塞芬还特别注重对孩子们心灵的塑造。不论出于基督教的爱心,还是因为民主派的正义感,他们都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怀有无限的同情,常常向孩子们讲述劳动者的辛劳,带领孩子参观周围贫困的纺织工人和农民家庭,或去参观救济院,给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穷人送去一些食品与衣物。一个个被生活的重负压弯了的腰,一张张消瘦憔悴的面容和一双双无神呆滞的目光,深深地刺痛了克拉拉年幼的心灵,同时也激起她对那些衣着华丽、乘着四轮马车到处闲逛的贵族们的仇视。这也是克拉拉认识社会的开始。是什么造成这种反差极强的贫富不均?正是由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克拉拉才一步步地走向了社会主义运动。
1872年,已经66岁的哥特弗里德不再担任维德劳乡村小学教师。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得到更好的教育,他和约塞芬最终决定举家迁往莱比锡。
莱比锡地处德国中部偏东的萨尔河畔,是普鲁士王国比较发达的地方,也是一座文化名城,拥有历史悠久的大学,古老的教堂,这里名人荟萃,诸如歌德、巴赫和席勒这样的名人都曾在此生活过。然而,莱比锡更是普鲁士工厂林立、商业发达的经济中心和政治漩涡。1848年革命失败之后,德国自由资产阶级屈服于“容克”(指贵族和大地主)贵族。经过19世纪50年代的发展,到了60年代,经济实力大大加强了的自由资产阶级试图摆脱控制,于是,1860—1864年发生了同普鲁士专制政府围绕军事改革和军费问题展开的“宪法冲突”。在冲突中,德国的工人阶级支持自由资产阶级。但是,由于后者自身的软弱,这场冲突以“铁血宰相”俾斯麦上台和取得胜利而告终。经过1864年的普丹战争,1866年的普奥战争和1870年的普法战争,俾斯麦终于依靠强权和武力统一了德意志。
在这一过程中,资产阶级的妥协退让引起了工人的不满。本来,德国工人运动在60年代开始复苏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政治组织,只是依附于自由资产阶级。1862年,莱比锡的工人首先退出了自由资产阶级创办和领导的工人教育协会,建立了“前进协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建了“莱比锡委员会”,其主要目的是筹备召开全德工人代表大会。1863年5月,德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全德工人联合会在莱比锡成立。与此同时,德国其他地区的工人组织也不断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1869年在爱森纳赫城建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也称爱森纳赫派),其创建者就是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的领袖奥古斯特·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1875年5月,全德工人联合会与爱森纳赫派在哥达举行合并大会,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这样,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莱比锡又是这个中心的中心,德国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者云集于此。
崭新的社会环境,浓郁的文化传统,强烈的政治气息都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克拉拉,其中使她受益最大的是奥古斯特·施密特和她所创办的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克拉拉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取向的认识又深了一步。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蔡特金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