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萎缩是怎么形成的
肾萎缩是根据肾脏体积与人的年龄、性别和人体的身高、体重相互比较的,相对偏小或明显缩小的一种异常现象。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肾萎缩的相关知识。
肾萎缩是怎么形成的:
肾萎缩的病因应考虑为先天性肾发育不全或末期肾病的肾萎缩及肾血管疾病。肾萎缩可见于先天性肾发育不全及有胶原和钙质沉着或某些急性病变,如:急性肾小球性疾病、糖尿病性肾硬变、肾移植排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皮质坏死、Alport综合征、急性肾小管坏死、高血压性肾硬化。局灶性或弥漫性肾实质解剖的破坏见于任何肿块性病变(如:囊肿、肿瘤、脓肿和血肿),局灶性肾盂肾炎,实质瘢痕(如肾梗死或萎缩性肾盂肾炎),婴儿型多囊肾,慢性肾盂肾炎或损伤等病变。
肾血管性疾病所致肾萎缩可由以下几种疾病所致:动脉内膜疾患、外伤、恶性病变或心脏疾病所致的栓塞。
临床特点
(1) 对侧肾脏代偿性增大不常见,但肾血流量多数增强。
(2) 单侧肾萎缩本身不引起高血压,如先天性肾发育不良、肾自截、肾结核、慢性肾盂肾炎不伴高血压,但肾动脉狭窄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醇固酮系统而使血浆肾素水平升高,引起高血压常见。
(3) 肾动脉狭窄伴患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并不常见。
(4) 肾动脉狭窄经DSA扩张术后,萎缩肾脏血流明显增加,肾脏较前明显增大,可见部分萎缩肾脏具有可逆性。
(5) 肾动脉严重狭窄,探及不到血流,但通过侧枝循环使肾脏保持良好血供,不致病肾严重萎缩。
(6) 在同位素肾图上,病肾显影延迟,排泄减慢,以排泄功能异常为先出现。肾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
临床分析
1 判断肾萎缩的标准
肾萎缩正常肾大小(长轴)左侧为11~13.5 cm(平均为12.2 cm),右侧为10.8~13 cm(平均为11.9 cm),相当于相邻三个腰椎体包括其椎间隙之和,宽度为长度的二分之一。一般认为两肾长度相差1.5 cm就有诊断意义,右肾小于左肾不到10%,多无肯定意义[2]。肾影轻度缩小(<10~9 cm),中度缩小(9~8 cm),重度缩小(<8 cm)[3]。
2 单侧肾萎缩临床特点
(1)对侧肾脏代偿性增大不常见,但肾血流量多数增强。
(2)单侧肾萎缩本身不引起高血压,如先天性肾发育不良、肾自截、肾结核、慢性肾盂肾炎不伴高血压,但肾动脉狭窄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醇固酮系统而使血浆肾素水平升高[4],引起高血压常见。
(3)肾动脉狭窄伴患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并不常见。
(4)肾动脉狭窄经DSA扩张术后,萎缩肾脏血流明显增加,肾脏较前明显增大,可见部分萎缩肾脏具有可逆性。
(5)肾动脉严重狭窄,探及不到血流,但通过侧枝循环使肾脏保持良好血供,不致病肾严重萎缩。
(6)在同位素肾图上,病肾显影延迟,排泄减慢,以排泄功能异常为先出现。肾血流明显减少或消失。
3 单侧肾萎缩临床意义
临床上单侧肾萎缩并不罕见,患者常以高血压、腰酸等症状就诊,行B超或KUB、IVP等检查时可发现。除原发病症状外,无明显血尿、蛋白尿、肾功能正常,但若在劳累、感染,特别是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损害肾功能药物应用等诱发下,肾功能可能迅速恶化,若干年后双肾萎缩,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4.肾萎缩的检查
检查肾脏大小虽未能直接找到肾脏病的病因,但可初步了解病变的性质,提起医生的注意,或作急性、慢性疾病的鉴别,提供合理治疗的依据。检查肾脏大小的方法有多种,以B型超声检查最简单方便,而且经济,应作为体格检查的一个常规项目。B型超声检查肾萎缩、肾脏大小方法包括肾两极的长径和肾实质厚度。
肾脏长径依民族、身高、年龄而有一定的差别,左肾稍长于右肾,男性稍大于女性。按我国人群的调查,成人肾脏长径大致为10~12cm,宽5~6cm;老年人的肾脏体积随年龄的递增而缩小,调查认为老人肾脏长径为9.2~ 11.8cm,<9.2cm为肾脏缩小,>11.8cm为增大。成年人肾实质厚度约1.5~2cm,老年人亦无明显差异,<1.5cm为缩小,>2.0cm为增厚。据调查以肾脏长径加肾实质厚度测量鉴别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符合率达92.6%。患了慢性肾脏病,定期检查肾大小,可助监测病变进展。
疾病保养
肾萎缩与肾脏类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肾萎缩与肾功能的改变呈正相关,确诊肾萎缩往往预示肾萎缩病人肾功能受到损伤,血肌酐开始升高,在诊断证明书上标明:肾萎缩、慢性肾功能全肾衰竭期或尿毒症期等。那么肾萎缩如何保养呢?下面我们就来教大家几招肾萎缩保养方法:
1.首先是预防链球菌的感染,其次是注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防止猩红热、扁桃体炎、咽炎、龋齿及中耳炎等的发生。
2.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化脓性感染。
3.注意避免风,寒,湿的侵害,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休息,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的悲伤与恐惧。
4.应谨慎使用或避免使用肾毒性和诱发肾功能损害的药物。
5.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肾萎缩是怎么形成的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