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效应论文

发布时间:2017-02-14 17:47

当前我国面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压力。许多问题货币政策是无能为力的,需要财政政策(斯蒂格利茨,2014)。此也是我国将财政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重中之重的大背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政政策效应论文,供大家参考。

财政政策效应论文范文一:浅谈我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

内容摘要:我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不理想主要不是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政策背后的市场基础与制度条件方面的问题。文章从宏观调控政策出发,解释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从理论上揭示了短期的总量稳定与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提出正确地把握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问题。

关键词:宏观调控,政府制度,政策效应

当前,我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但我们的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特别是制造业、工业消费品能力宽松甚至过剩,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现在实际增长率仅及潜在增长率的下限,未到上限。不过碰到的瓶颈制约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它影响发展的全局。本文依据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浅谈中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理论框架。

一、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效应

从宏观开放经济的角度来看,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中国政府选择了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或加速放松资本管制)的某种结合。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如果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或两者之和为顺差),本币汇率将会升值并导致经常项目逆差减少和国际收支平衡的恢复。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为消除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导致的本币升值压力,中央银行必须买入外币卖出本币。流通中本币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如果经济处于通货收缩时期,中央银行可以不必对增加的货币供应进行对冲。但是,对于一个存在结构性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来说,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或出现通货膨胀危险)时期,中央银行维持汇率稳定的目标与中央银行克服通货膨胀的目标往往发生矛盾。

为了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提高利息率和(或)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如果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中央银行就必须对因干预外汇市场而释放出的货币增量进行对冲。但是,任何国家中央银行的对冲能力都是有限的。事实上,早在中国经济走出通货收缩之前,为了控制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人民银行就一直在从事对冲操作。经过多年的对冲操作之后,人民银行已面临“无(国债)券可用”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推出了“央行票据”这一金融工具。但由于商业银行对央行票据的需求是有限的,因而这种方法也无法无限使用。当然,基础货币数量的变化、银行信贷的变化和广义货币数量的关系是复杂的。基础货币的增加并不一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相应增加。但是,由于存在大量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随时都可以相应增加信贷发放,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形势恶化。

金融市场制度的局限使得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实际上更主要是通过信用机制来进行的。理论上,货币政策的信用传导机制主要有银行借贷和资产负债表两种典型的渠道。信用机制能否有效地发挥传导作用,其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存在于借贷行为过程中的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等问题,从而使信用具有可获得性。

市场体制内的微观主体(非国有企业)因金融市场的制度歧视被隔绝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之外,货币政策相对于它们是一种外生的安排,效应当然无从谈起。市场体制外的微观主体(国有企业)的反应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对于那些效益和资信状况均良好的主体。

当前的中国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脱胎而出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不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整个社会被组织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单一企业。在那里,信用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微不足道的辅助性手段,以避免资源配置的自发性为理由,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是被严格禁止的。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效益和资信状况均不良的主体,金融机构出于自身稳健经营的要求,往往不愿与其发生借贷行为,货币政策对这类主体的投资引诱也不明显(只是较大地减轻了它们的利息负担)。由此可见,中国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并不是(或主要不是)货币政策本身的原因,而是政策背后的微观基础和制度条件问题。

上述给出的仅仅是制度基础的分析框架,它并不是宏观调控分析的全部内容。

如果到此为止,则很容易使人误解为:只要宏观调控政策是内生的制度安排,就可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货币主义者认为,长期菲力普斯曲线是一条起自自然失业率的垂直线,不存在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就长期而言,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使得财政扩张的量不过是对私人部门支出的量的替代,税收的变化也因不能影响持久收入而仅有非常微弱的乘数效应。

货币政策也同样只会在短期内当人们按错误的价格预期决策时对产量和就业量产生影响,而在长期一旦错误的价格预期得到纠正,实际工资、产量和就业量都将复归到各自的自然率水平。因而任何通过政府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试图保持较高的和稳定的产量和就业量水平的努力,最终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速上升和经济的更不稳定。

与重视财政政策作用的凯恩斯主义者不同,货币主义者从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出发,坚持经济在遭遇需求冲击后仍会相当迅速地恢复到自然率的产量和就业水平附近,强调即使是短期的需求管理政策也不会使事情变得更好,因为政策制定者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操纵经济导致的政府失灵可能比市场失灵更糟。

二、宏观调控政策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是为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创设稳定的外部条件。对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减少经济周期波动、促进经济总量均衡从而为市场机制有效进行资源配置创设稳定的外部条件的目标业已获得广泛的认同,并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采纳(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对外)。

在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宏观调控政策归属于总需求的范畴,政策的目标被界定在因总需求冲击引起经济周期波动后的稳定方面,而且强调的是短期。如果说凯恩斯主义所强调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中包含了一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那么这种增长主要也是随积极财政政策稳定投资者预期而来的私人部门的增长,公共财政支出的增长本身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属于稳定的手段。在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中,货币政策事实上也一直是以稳定通货而不是经济增长为目标。

最近10年来,随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指出:短期的产量波动虽然具有重要的福利后果,但长期经济增长的福利含义远远超出任何短期波动的影响(Romer,1996),强调现代经济分析的重点应该从总需求转向总供给方面。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由于市场基础不完善,政府安排的宏观调控政策一直附存着经济增长的目标。在中国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实践中,先是1998年上半年明确地将货币政策作为保证8%的经济增长率目标的手段,当认识到依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保证经济增长。

应该承认,一系列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于阻止经济增长率的严重下滑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现实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巨大差距表明,将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严格界定为短期稳定更为确切。实际上,多重目标之间的相互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释放,积极财政政策的短期经济增长目标在中国经济的存量部分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但在经济的增量部分则明显难容。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在关注短期稳定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路径问题,特别是从2000年5月中国经济出现重大转机后,关于长期经济增长要依赖市场基础和制度条件的完善已逐步成为共识。

三、把握宏观调控政策应弄清楚的几个问题

基于以上的分析,对宏观调控问题的基本认识是:市场经济有效配置资源是以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行为和形成理性预期从而能对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灵敏反应为基础的。

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还需要相应有效的市场传导条件或机制。市场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主要是短期经济稳定进而为市场配置的长期经济增长创设前提条件,政策目标并不必然包含长期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政策作用的对象是总需求为主的总量方面,它虽然会影响到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但却不是针对具体的产业部门和结构。宏观调控中的积极财政政策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政府支出的扩大进而拉动民间投资的增长,那么,一方面是政府复归为投资的主体,而财政政策的扩张与收缩演变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另一方面是财政扩张在长期的可持续性将成为严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财政政策效应的空间差异性与地区经济增长靳春平管理世界2007-07-15

2财政政策非线性效应及其解释——兼论巴罗-格罗斯曼宏观一般非均衡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王立勇; 刘文革经济研究2009-07-20

3我国财政政策效应模拟检验——基于DSGE模型中国化构建研究肖尧南开大学2014-05-01

财政政策效应论文范文二:积极财政政策效应评析

摘要: 几年来,政府国债资金以及带动其他配套资金撑持的培植项目和技改项目,效果总体而言是光鲜明显的。

关键词:财政政策;效应

我国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络续有研究者提出,这一宏不雅观政策会对平易近间投资发生挤出效应。国外也有人士透露表现忧郁,中国近年年夜规模刊行国债,增添政府投资、扩年夜支出,是否会发生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因为政府经过过程向企业、居平易近和商业银行乞贷来执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平易近间部门投资裁减。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门地甚至悉数地被抵消。

挤出效应并不是在政府执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调节时必然要发生的。具体到中国近四年来执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依据对经济运行各项指标的剖析,在我国泛起挤出效应的概念尚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撑持。这可以从增发国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来考查:

第一,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我国自1996年5月以来,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现实利率是上升的,这并不是财政扩张带来的效果。因为中国尚未执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现实利率的上升首若是因为物价水平下降,而中央银行出于各类考虑没有实时随物价更改调整名义利率所致,进一步看,价钱水平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效果,相反,积极财政政策在必然水平上按捺了物价水平的下降。

第二,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增发国债没有与平易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筹备率超出70%,存在较年夜的存贷差额。商业银行近年的资金过剩首若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收益较低、预期欠好及家当政策调整的缘故,而且这种过剩是在知足了政府乞贷需求之后的过剩。

从现实经济运行看,平易近间投资首要受到平易近间成本的边际产出?或利润率?和公共投资影响,平易近间成本边际产出上升会引起平易近间投资规模的增添。若是公共成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平易近间成本的出产可以彼此替代,增添公共投资就很概略挤出平易近间投资。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首若是生态情况珍爱、高速公路、铁路、供水和机场、粮库、农村电网等根柢根底行动设施,属于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平易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相反,根柢根底行动设施培植还可以改良平易近间投资的外部情况,提高平易近间成本的边际出产力,鼓动平易近间投资。

第三,财政支出对居平易近耗损的影响。政府支出与居平易近耗损具有替代相干,即财政增添政府购置支出概略挤出居平易近耗损。但这要经过过程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具体剖析才气确定。某项财政支出如招待费,切实其实是私人耗损的替代品;公共行动设施支出则是私人耗损的互补品;还有一些公共支出既是私人耗损的替代品又是互补品,好比国家用于食物和药品磨练的支出,既裁减了私人的检疫支出,又可增添私人对食物和医药的支出。有关部门经过过程财政购置支出和居平易近耗损相干的计量模子剖析发现,我国财政购置支出与居平易近耗损总体是互补相干,扩年夜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上具有扩张效应。

关于国债资金行使的效益

国债资金的行使效益若何,直接相干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效果题目问题,以及扩年夜举债规模的风险节制题目问题。国债资金行使效益越高,扩张性政策的效果将越趋于“高乘数效应’的一端,同时政府扩年夜举债规模的安好空间越年夜。

要提高国债资金行使效益,我感受至少要把握好如下几个条理或关头上的工作:

1.资金投入项目的合理选择和较充裕的可行性论证。

2.项目培植与相关方面协调跟尾相干的处置责罚,应相符科学筹算和施工合理范例的要求。

3.担保已成立的项目资金不被挪用和按进度拨付到位。

4.切当担保工程质量。

几年来,政府国债资金以及带动其他配套资金撑持的培植项目和技改项目,效果总体而言是光鲜明显的。但凭据国家综合部门派出的搜检组对培植项目的稽察检察,从选项、配套筹算、资金专用到工程质量,各个条理上的题目问题还都存在,有的还相当严正。好比,第一,有些培植工程是在原有项目筹备不足的情形下,急急决意上马的,可行性论证很不充裕;第二,有的项目不按基建法式办,项目倡议书还没批,就已重振旗鼓干起来;第三,有的项此刻期筹备工作深度不足,不具备开工前提也硬开工;第四,有的城市筹算存在光鲜明显欠缺,连供水、排水、污水处置责罚的统一考虑都未做到;第五,个体项目的工程质量泛起严正题目问题,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第六,工程招投标、监理方面的区域、部门珍爱主义现象经常对照严正;第七,少数区域还发生了国债项目培植资金被挪用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分析胡爱华华中科技大学2012-05-01

2、罕见灾难冲击与财政政策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经济的实证检验晁江锋; 赵向琴; 武晓利; 陈国进当代财经2015-01-15

3、开放型经济下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陈浪南; 罗融; 赵旭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02-05

财政政策效应论文相关文章:

1.16财政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2.关于财政学毕业论文参考

3.2016货币政策论文

4.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综述论文

5.财会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财政政策效应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