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础训练题答案(一)

发布时间:2017-03-17 11:40

语文学习需要反反复复方练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基础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一)以供大家学习。

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书写正确、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樵夫 愀然 讥诮 翘首企足 B.惬意 胆怯 提挚 楔而不舍

C.囹圄 凌乱 雁翎 高屋建瓴 D.机械 慰籍 押解 心存芥蒂

2.依次填入画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外面出现了第一片接近南方的_________,如同水墨画一片模糊。

②当我忧从中来、无可告语的时候,一想到大海,心胸就__________起来。

③地皮________,这是通达公司在市中心建造摩天大楼的重要原因。

A.景点 开阔 紧缺 B.景色 开朗 紧缺

C.景色 开阔 紧俏 D.景点 开朗 紧俏

3.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她对农村、农民、农业调查研究有着特殊的情结,特别是对农民问题。

B.这个新开辟的风景区内的墓群,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C.不知是群众的热情感染了我,或者是由于长期工作形成了习惯,我急切地要把这里的情况报道出去。

D.每天晚上8点,校园里都要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

4.下列各句中,加黑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政治思想工作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不能空穴来风,各级领导要重视这个问题。

B.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只有到生命终了,他的历史结束后才能盖棺论定。

C.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宋诗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D.凌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响起穿云裂石般的爆炸声,随之,浓烟滚滚,火光映天。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代表们从尚法守信,励学思进、务实求真、勤奋实干等方面对如何更好地体现首都精神风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B.历史上,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制定了按土地肥瘠定赋税的轻重,按年成的丰歉定纳粮的多寡。

C.经科学家观测,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二倍。

D.时隔两日,在距离这一地点40公里的林场,又一只野生东北虎出现,并把一村民咬成重伤后死亡。

6.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甲:用于新闻报道

①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考验的一位中国人民伟大的母亲。

②在妇女代表队伍里,我看见了从农村来的一位母亲,她坚持了十三年斗争,把亲爱的独子贡献给解放战争,她自己也为革命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监狱的考验。

乙:用于小学语文课本

③有时太阳走入云里,它的光线却仍从云里透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人们要分辨出何处是水,何处是天,很不容易,因为只能够看见光亮的一片。

④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丙:用于会议讲话

⑤我们党的幼年时期,也就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一再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外国经验神圣化的幼稚病。患着这种病,只能使中国革命在黑暗中摸索,甚至陷于绝境。

⑥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答案(12)

1.C(A: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B:挚—挈、楔—锲 D:“械”与“解、芥”的读音不相同,“籍”应是“藉”)

2.C(“景点”和“景色”都有风景之意,但范围大小有区别,前者强调某一处风景,后者可以含多处风景,从上下文看,“第一片”只能与“景色”连用。“开阔”突出心胸广阔的程度,“开朗”重在表现思想乐观、畅快,从上下文看,这里用“开阔”正好表现“我”大海一样的胸怀。“紧缺”是说物资因短缺而供应紧张,“紧俏”是说商品因销路好而供不应求,从上下文看,公司建造摩天大楼是商业行为,用“紧俏”合适。)

3.C(“不是……或者是”不合规范,应为“不是……还是”)

4.B(A:“空穴来风”比喻流言乘隙而入,这里错把词义理解为“脱离实际,想当然”。C:“今非昔比”是说今盛昔衰,与句意不符,可用“今不如昔”D:“穿云裂石”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感情色彩与句意不符)

5.A(B:这是一个表达有毛病的句子,“制定”的宾语缺少中心词,可以加上“的政策”一类的词语。因为中心词前面有一个长定语,一定程度上起了掩盖中心词的干扰作用,这是语境干扰的又一种类型。另外,句中有两对呼应的词语,“肥瘠”与“轻重”,“丰歉”与“多寡”。“丰”与“多”,“歉”与“寡”呼应得当,“肥”与“轻”,“瘠”与“重”的呼应不合事理。C:数量表达不当,应是: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一倍。或:是地球上一岁的十二倍。D:对“死亡”主体的表达有歧义。)

6.C(这是一个新的题型,考查对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理解能力。甲、乙、丙就是三个语境限制条件,面对传媒的众多读者,句①一个中心词(母亲)带含6项内容的长定语,这种句式读来费力,不如句②改为几个说明性分句,使全句的节奏显得比较舒缓。面对很少和文言文打交道的小学生,句③中用了一些文言味较重的词语,就不如句④改为口语化、形象化的表述更合适。丙引自《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胡耀邦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既然语境条件限制为口语表达,接受者解码依靠耳听心记,在这样的情况下,句⑤的口语化短句就比句⑥的书面语长句用的得体。)

高考语文基础训练题答案(一)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