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公平的论文
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对待的程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教育公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教育公平的论文篇一
《浅谈西部农村教育公平问题》
[摘要] 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占有公共教育资源上,从学前的起点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西部农村尤为突出。产生教育不公平是在于教育因素的功能错位,即政府和百姓的功能错位、家长和学生负担的错位、学校和社会义务的错位等。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途径,首先是各级政府要把教育的硬件做硬,使全体受教育者的权益得到保证;其次,是要把教育的软件做细,强化学校和教师队伍管理,缩小区域和校际差别;再次,是要实行区域一体化,实现一定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教育公平 现象 根源 解决途径
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对待的程度。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教育的不公平相对应,主要是因为教育的不公平性引出了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和享受的是否是公共教育资源相对应,主要是指建立在对公共资源的享受上,一般不涉及非公共教育类的社会办学和纯交费上学;和享受公共教育资源相关方相对应,主要是指在参与、占有、享受这些教育资源的社会成员中间易关注;和一定区域范围相对应,主要是指具有占有享受这些教育资源资格的成员的共同活动、参与社会其他分配单位、地域范围。因此,教育公平问题也就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在以上各环节、各因素中出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历史和现实表明,在有人群和利益分配的地方就会有涉及公平的问题。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并不始于现在。教育公平本属于社会公平的范畴,是人们精神需要的层次。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当人们的衣、食、住等低层次的需要得以基本满足时,就有了对教育的需求;当公有制社会建立后,人们就开始关注对公共社会资源(包括教育资源)占有的公平。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教育界曾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到了改革开放十年后的90年代,随着改革发展成果的逐步显现,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应运而生了重点学校,重点班,引发了对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讨论热潮。时至今日,所谓重点校之类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盛行,且名目多变,但实质未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以致对这些现象深恶痛绝。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方面的反映,是最基础的公平,凝聚着对社会公平的一种期望。尽管教育公平属于人们精神需要的层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育机会上均等,而且在质上也有很高的期望。人们期望值越高,对教育不公平现象不满的程度就加大,要求解决就很紧迫。
一、教育公平问题的现实表现形式
教育公平现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地域范围有不同的表现。西部作为全国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这一问题不是以前没有,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对子女教育问题的关注,对外界的了解表现得更为突出了,主要表现为:
1.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城市教育在追赶东部,农村教育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还处在缺乏校舍、仪器器材和合格的专业师资上,这些地区的学生家长还没有能力择校,继续演绎着爷爷给孙子讲故事式的小学教育,继续拉大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2.学校教育之间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一是重点学校、示范性学校具有优势的地理、师资、硬件建设的条件,而非重点校因资金投入不足,师资配备不齐(或说不配套),管理措施落后,使教育质量根本无法与重点校相比。二是初中毕业后过早地进入有限竞争之地,种种原因造成的职业学校、普通高中、重点高中三大台阶意识,很大部分学生过早地打上了打工人的烙印。三是教育理念的差异太大,致使部分有其它爱好的学生,不能变其为特长,过早的截断了特殊人才选拔培养之路。
3.受教育群体之间的不公平。观念的转变,男性女性教育之间的不公平有所改变,得益于两免一补,贫困家庭学生与富裕家庭学生教育不公平有所减缓。但因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正式特殊学校,使较大区域内的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力被漠视,充其量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把特殊的教育落实成大众普及的教育。很多人口规模几十万的县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没有,这是严重的群体之间教育不公平现象。
其实以上只是义教阶段的大众教育上的不公平,如果将“义教”向前延伸看,学前教育上的不公平将是起点上的不公,是后续的更大的不公平,是最基础位置的最大的不公平;向后延伸到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将可能是理念上的差别,动力上的缺失,这种不公平造成改变现状的内在动力上的不公平,成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困难重重。
二、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的根源
从表面上看,以上教育不公平问题产生可归结为教育要素的功能错位。(以“义教”为例)
1.政府和百姓的功能错位,百姓埋了政府的单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全国大多地区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应占GDP4%的硬性指标已过10年,但实际仍在3%左右徘徊,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又提出到2020年达到4%,意味着还有可能有10年的路要走。这对于欠发达、不平衡的西部地区来说,道路更加漫长。
政府公共职能缺失。一些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与政府公共职能缺失有关,根本原因在于政府未能明确意识到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全部承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应让老百姓承担成本。有些地方政府关心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急功近利,关心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捞取政治资本,对教育的投入总是处于缓一缓、等一等,贻误了时机,用比较超前的说话,这样的GDP增速含金量不高。
精英教育理念影响。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确保重点,比如优先投资校舍改善,超前解决校园数字网络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看似无可非议,但事实是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少数重点校,让其示范带动,而对于大多数的一般学校、乡村学校极少关注。对他们而言这一带动至少得十年八年,那代价就大了。
2.家长学生负担错位,学生埋了家长的单
学生在义教阶段本该快乐接受素质教育,长知识、增智慧、健身体,然而在发展节奏过快的今天,很多成人都难以达成的目标,转嫁到了学生身上,变成了责任负担;为生计奔波或为了改变命运,很多成年人将劳务负担转嫁到了学生身上,让孩子变成了劳务者;成人没有能力处理和处理不当的家庭矛盾、纷争转嫁到学生身上,变成了孩子情感上的负担。
出于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也罢,迫于现实社会的压力也罢,很多农村孩子一开始上小学就背起了为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庭命运而学习的负担,对他们的说教就成天是学习不好以后就没饭吃,学习不好就和你父母一辈子一样受穷受累。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家庭的孩子,天天接受的是优秀人才培养之路,精英教育,给孩子当地最好的教育,只要社会上有的特长班、兴趣班、奥数班一应参加,变家长的意向为学生的爱好,变家长的追求为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无从做起,成天应付,疲于应付,脱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很多农村家庭,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一年半载回家一趟,教育子女的责任又落到了老人身上,照顾身体不好的老人的责任又落到了孩子身上。于是学前老人陪幼儿晒太阳式的教育,小学老人讲故事式的教育就出现了。这样的留守儿童家庭一年比一年多。这些儿童缺少了父爱母爱,过早地承担起了诸如照顾老人的家务劳动,还有一部分过早地结束初中学业沦为打工族。即使一些随父母外出的孩子,也在天南海北、严寒酷暑中从事与年龄不符的繁重体力劳动,这简直是对下一代的戕害。
尤其是一些家庭关系比较脆弱的家庭,一有大小矛盾就危及到家庭关系的稳定。如今初中在校学生中的单亲家庭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比例县镇高于农村,山区高于山区,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些孩子的教育难度相当大,也是造成教育不平衡的一个因素。
3.学校和社会义务错位,学校埋了社会的单
对孩子教育是学校、社会、家庭诸功能综合作用才能达成目的,虽然各方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不同,作用的时间有别,但就其方向、目标应该是相同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社会作用发挥的不好,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为减小负面影响,学校教师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劳动,承担着过多的责任。
一是社会不公平,冲击学校教育。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贫富对立出现;社会丑恶现象发生,钱权交易突显;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法律尊严被践踏;政府与百姓争利,权为民所谋落空。
二是文化市场混乱,影响青少年思想健康。市场秩序混乱,违禁文化产品流通加快,学生涉足,学校防不胜防;网络规范滞后,未成年人思想健康受害较深;劣质盗版文化产品大量流入农村,充斥学校周围;受到利益驱使,正规高雅文艺较少涉足农村,失去农村市场。
三是周边秩序混乱,影响学校师生安全。敲诈勒索、抢劫财物,销售管制刀具,引诱学生赌博。这些现象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仅靠定期专项整治达不到净化周边环境的目的,要靠学校处理涉外事宜不会有明显作用。
四是校外教育阵地缺失,影响学生课外知识的扩展。一些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经营的怪圈所笼罩:少年宫、少年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由于经费不中,长期闭门不开;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不能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五是其他一些本该政府、社会做的工作全由学校独揽。一是力度不够、落实不下去;二是时间不够,影响教学。如适龄儿童的入户调查摸底,失学儿童的动员返校等。
事实上,以上这些需要综合协调解决的问题,当出现问题专项整治时,层层抓落实,个个签订目标责任书,最后归结到学校“你要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出了问题追查责任,一票否决”。全然将社会的追讨责任的目光引入学校,让学校为其买单。
三、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途径
说要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其实不尽现实。应该说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渐在变化,得用发展的观点去审视,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关键是要把握好发展这个理念。综合方面进行考虑,以下途径更能切合西部农村教育实际。
(一)硬件做硬
1.落实“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受教育者虽然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是提供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做好。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财力、人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领导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上。
2.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改革和发展很难进行,教育公平也无法实现。在近几年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要下大决心压缩其他开支,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甚至更高一些。各地政府也要依法做到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不仅年初看预算,而且年终要看决算;不仅要看建设项目投入增长,而且要看经常性公用经费投入的增长。要把此项做为考核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指标之一。
3.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城乡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就学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投入导向上,义务教育资金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向农村偏远山区倾斜,向城乡受特殊教育的对象倾斜,保证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探索更为灵活的直接作用于学校和学生的补助补贴方式,让政府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惠及千万学子,万千学校。
4.政府应合理分配有限的政府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资源分配上要遵循平等原则,对等原则。做到“两个确保”,即确保义务教育投入高于非义务教育,确保基础教育的投入要高于高等教育;力求“一多一少”,即扶持薄弱学校多做“雪中送炭”,少做或不做“锦上添花”。逐步取消基础教育领域的重点学校,对已有重点学校要加强监管和评估,防止大量投入带来资源浪费。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对他们一视同仁,在资金政策上尽力支持,使他们走出困境,弥补公办教育的单一造成的另一极不公平。
(二)软件做细
很多教育不公现象的出现与教育领域本身有很大关系,着力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对解决教育不公平有很大的作用。
1.学校管理上要力求规范科学。要抓住教育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做好学校内部管理,提高用人效益,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抓住新课程培训的有利时机,加强对校长队伍的培训,使他们通过各种机会,增长管理知识,获取管理经验,使他们用专业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引导学校健康发展,缩小校际管理差距。
2.进一步加强对师资队伍培训的力度。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师资水平的不平衡。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虽然从形式上基本退出公办教育,但实质上造成的师资水平差距仍然存在,而且在几年之内不可能完全解决。校际之间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差距很大。甚至一辈子从事某校教育的“所谓扎根山区、奉献一生”的老教师,虽然感召了多少人为教育而奋斗,但对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上的影响也只能是局限的。以上师资差别造成了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衍生出了教育不公平现象。教育主管部门要统一组织多种形式培训,让他们更新知识,掌握教法,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让他们用新的目光注视新时代的学生,用新的方法手段,实施新课程,用教师的专业成长,缩小师资差距。
3.用绩效工资制度调解教师的收入分配不公平。同一区域教师因种种客观的原因,实际的收入是有差距的,这也是教育内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条件艰苦的地区补贴偏少,工作辛苦的、超工作量的补助偏少,而既不艰苦、又不辛苦的工资待遇比其他教师不少。工作质量上除了有条件的少数学校对教师实行奖惩外,教育主管部门很少考虑用经济的手段去奖励贡献突出的优秀教师,基本没有考虑用经济的手段去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这是教育内部的不公平,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否则会加剧教师的不公平或使教育质量整体下降。
抓住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的有利时机,务实地解决这些问题,使教育者站在“教育”公平的台阶上去实施公平的教育,缩小教育内部的差距。
(三)区域一体,动态平衡
追求教育公平,绝不可以搞平均,尤其不能以牺牲优质为代价,而应该通过扶持、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升级来实现。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遵循教育发展本身的规律。因此教育公平应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动态平衡。
1.实行县级区域一体化,以强调全面规划。依据《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义务教育实施应该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合理配置政府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要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全县统一规划布局义务教育,以衔接非义务教育,协调义务教育格局的办学单位间的关系,接轨职业技术教育,创建特殊教育机构,实施校外教育。按照有关规定,一个县应至少独立设置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统一培训考核调整配备全县教师,逐步达到各区域、各办学单位师资结构合理,完成单个办学单位无法完成的任务。
2.实行乡镇中心带动区域一体化,以突出区域优势。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积极调整学校布局,在临近几个乡镇,可考虑在人口地理相对集中的镇,举办较大规模的义务教育学校,以辐射带动周边学校发展,开发开设地方特色课程,开展传统项目、特色项目学校建设,为一些特殊人才培养提供条件,特别是这些地区的音乐、美术、体育特长生的发现和培养。
3.实行学校中心带动区域一体化,以解决实际困难。越是农村,越是基层,目前的办学困难越大,靠单一的传统的固定模式难以继续维持。学校规模小,班级学生少,专业师资不全,一定会影响教育的质量。可考虑学生能流动、教师能流动、校长能交流的动态管理模式,给家长、适龄儿童以更多的选择自由。相对临近的学校可接收高年级,举办寄宿制学校,配备生活设施,配全生活老师,提高教育质量,让其它周边校更能集中力量办好低年级或非住校生教育。也可以设分校、设分部纳入统一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这样做一是可以弥补因规模小、教师少而存在学科不全,专业不足的问题;二是解决因学生少而经费不足的难题;三是集中解决偏远地区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难题。
综上所述,教育公平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是不可回避的教育现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单位要找原因、调结构、抓管理、提质量。要用教育的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最后要用广大人民对教育要求的满意度来衡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榆中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
[3]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校长阅刊,2007,(7).
[4]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浅谈教育公平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