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情绪也会“传染”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6-11-19 11:37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学者们对其分类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分类为:完全性自杀(CS)、自杀企图(SA)、自杀观念(SI)。Bowsell(1963)把自杀分为:自杀姿态、矛盾的自杀企图、严重的自杀企图、完全性自杀。其他分类有:习俗性自杀、慢性自杀、疏忽性自杀、不完全放意性自杀、精神病性自杀等。根据自杀的结果,一般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三种形态。

自杀情绪也会“传染”的原因

近期发表在《加拿大医学协会期刊》上的最新研究显示,自杀可以传染,尤其是在青少年人群当中。

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国内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

抑郁是导致自杀的首因

最新资料显示,我国自杀死亡者中约63%患有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中有40%人患有精神障碍。抑郁障碍是导致自杀的首位原因,可使自杀的危险性增加20倍;焦虑障碍使自杀的危险增加6—10倍。

12岁的少女小羽,突然以自杀诀别于世。这是令精神疾病专家、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教授至今想来都遗憾唏嘘的典型案例。

孩子的家庭环境优越,蜜罐里养大的孩子,“从小跟姥姥在一起,父母在国外,学习很棒很自觉,业余时间学钢琴,多次获得钢琴大赛奖项。但是突然就不想学琴了,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也很低落。”

郑毅回忆说,最让人吃惊的是,她张开被划破带有血痕的双手,央求姥姥不要再学琴。但姥姥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改变,还一直劝导别放弃。然而,她最终放弃了考级,同时放弃的,还有年轻的生命。

据了解,通常抑郁症主要表现为“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运动减少。但“青少年阶段的抑郁障碍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症状表现”。郑毅解释说,最典型的就是出现莫名的烦躁、激越,行为上躁动不安,兴趣爱好减少,并常伴随有恐惧、强迫等心理异常的表现。

郑毅认为,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还没有完全定型,相对于成年人会更加的活跃,也更易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与学业的压力,面对挫折他们又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此,青少年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抑郁。

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

想自杀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惟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想以死来解脱困境。但实际上,想自杀的人心情很矛盾,想死的同时渴望获得帮助。

自杀者的知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概括化”指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关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此外,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孤立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孤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

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他们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人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因此对自杀的后果没有充分估计。

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依恋感

“孩子缺少关爱,或者‘不需要的关怀’给得过多,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抑郁症。目前儿童抑郁症患者主要是6至12岁的孩子。”郑毅认为,现在的儿童物质生活非常优越,但心理需求却没得到真正的满足。由于缺乏必要的群体活动,造成社会规则、道德规范的缺失;同时,负性心理刺激过多,“超前的知识灌输,造成了抽象知识消化不良症,长此以往必将形成孩子厌学、烦躁、拒绝、抵触的心理。”

发现了这些异常,家长该怎么办?“实际上,双相情感障碍是大脑神经出现了问题,仅仅单纯依靠心理咨询难以治疗,还是要靠药物治疗,才能合理地控制病情。”郑毅说,家长在识别出孩子的异常后,一定要带孩子去正规医院进行诊断治疗,早期识别早期治疗效果很好。如今临床上的治疗药物多以心境稳定剂为主,以及具有心境稳定作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都能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

另外,一旦发现身边的人有自杀的倾向,应在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人员后,加以对轻生者的情感疏导,“切记语言或行动过激,不要用激将法,你可以做个倾听者,耐心听轻生者讲述自己的想法和遭遇。” 郑毅说,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他想自杀的原因,从而加以疏导,给他生的希望,让他有幸福感和对这个世界的依恋感。“有些抑郁症患者出现自杀倾向,别人往往觉得不理解,认为其家庭、工作都很美满,所以在劝慰时往往流露出来,我们建议,在劝慰这类患者时,不要试图改变他们内心的想法。”

媒体应担起教育的责任

两个月时间内,某市曾连续发生4起毕业班学生跳楼事件。另外,陌生人通过网上相约自杀成为近年来自杀行为的新现象。南京晓庄学院陶勑恒认为,自杀情绪会传染,自杀行为具有模仿性。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关注媒体报道和模仿性自杀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数据显示,在自杀报道后的头3天内,模仿性自杀的数量将达到顶峰,在两周或者更长时间之后渐趋平稳;而反复报道之后,通常能见到明显的模仿性自杀行为,特别是当自杀报道的主角与受众有某些相似之处,模仿性自杀行为的出现会尤为显著。

“在很多媒体关于学生自杀的报道中,最常见的自杀原因表述就是:学习压力大,作业做不完,被老师批评等等。”陶勑恒认为,其实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是这么一两句话就能表述清楚的。通常,报道中对自杀者心态、心境的揣测、分析,都是报道者的主观投射。而往往就是这样的细节性报道,特别容易导致“模仿性”自杀。“因此,媒体在报道未成年人自杀时,更应该担负起教育孩子‘珍惜生命’的责任。”

自杀情绪也会“传染”的原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