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专科论文

发布时间:2017-01-12 17:49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学发展相当兴盛的国度,对于古代文学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我国对于古代文学的重视程度,造就了古代文学教学的高要求,不仅仅要求学生们能够掌握到足够的古代文学知识,还要有足够的文学素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专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专科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研究

大众化时代,使很多学生觉得古典文学的学习不仅枯燥乏味,而且还对现实的职业化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样会无形中增加讲课的难度。而作为汉语言文学中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的古文学,仍然有众多的群众基础。据相关调查显示,有超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古文学中的唐宋文学比较感兴趣。而如何让这门课程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主要。教师应从自身出发,改变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一、引入情境,制造悬念

为了使古代文学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教师应善于在课堂引入情境、制造悬念。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基础,教师针对学生耳熟能详的一些名篇,应将作品鲜为人知的内涵更多的挖掘出来,将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并对更多的资料进行搜集,尽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将学生原有的认识颠覆。如孟浩然的《春晓》,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围绕“落花”“风雨”的意向内涵,讲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句,究竟是表示喜悦,还是代表忧伤?和宋词相比较,区别究竟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讲解,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的“千里莺啼绿映红”的诗句,很多人都有争议,认为此句描写失真,谁人见得千里绿映红?谁人听得千里莺啼?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引出质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提出如何更好地理解该问题。这种如抖包袱的讲解方式,不但能将学生视野开阔,还能更好地理解文学的本质,让陈旧的内容更加富有新意,将学生学习古文学的兴趣激发出来,这比单纯的讲解写作特点和对作品主旨的提问等,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换角度,转变思维

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对于作家作品的讲解,需要不断变换角度、转换思维。如李白、白居易、李清照等作家,都是学生非常喜爱和熟悉的,这样教师讲课会比较轻松。但对于一些不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了解的,如韩愈和杜甫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非常的突出。这就需要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断转换角度,对作品中的特征进行挖掘,以此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很多学生对李白的仙风道骨和潇洒飘逸非常崇拜,而认为杜甫总是悲悲戚戚、让人伤感,所以,对杜甫的诗歌不喜欢。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有效引导,而不应该仅仅是局限于杜甫诗歌的政治性和那种忧国忧民的诗史,通过围绕杜甫“情圣”的特点,对其热爱国家、人民和妻儿的真挚情感进行分析,并和李白进行比较,分析两个人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对亲朋的态度,这样会使学生对杜甫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进而对杜甫人格、品行更加尊重。在对韩愈诗歌的研究中,学生也难认同其诗歌中古怪的意向,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可独辟蹊径,从诗歌创作的动机出发,对作者矛盾的心理和躁动的性格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作者的心理,而对诗歌外在表象的成因更好地掌握,进而对作者的诗歌和人品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变换常规的角度,从不同的切入点入手,才能使教学更有新意,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的同时,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要使古典文学的教学更加富有生活化气息

在古典文学教学时,应有机结合现代生活和古典文化,通过总结文学现象,并且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阐述,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唐诗教学中,为了能对李白诗歌的夸张与想象进行形象的阐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芜湖天门山和庐山瀑布的图片,使学生真正的感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波澜壮阔,并且能更深地领悟,在诗仙眼中“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奇妙。在对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进行讲解时,可比较大历史时期同题诗。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是面对同一景象,诗人却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和胸襟气魄,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境界。通过对这类古文学的学习,启发学生要加强自我的修养,待人处事时要襟怀宽广,只有不沉湎于自己预设的狭小空间,永远心怀美好,才不会形成抑郁心理。学生通过正确理解古典文学作品的意蕴和作家心理,可帮助自身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学习古典文学时,教师应适当介绍作家的生平,如陈子昂、李商隐等,尽管满腹才华,却备受打击,但他们在挫折面前却敢于面对、勇于承受。这样的感性认识,对学生所起到的效果,甚至高过思想政治课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学习唐宋文学而寻找到心灵寄托的净土,并找到摆脱烦恼和减轻压力的方法。

四、要实现古典文学的学以致用

准确和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是唐诗宋词的魅力所在。同时,用精妙的语言对古今人类所经历的情感和事件进行传达,更是它的魅力所在。因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并且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信手拈来,熟练地运用,不单单能够提高个人学习的动力,同时,还能增添古诗词的魅力,并且使个人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心胸开阔是一种境界,妙笔生花是一种才华,出口成章是一种修养,教师应通过古典文学的学习,而使学生成为有才华、有修养、有境界的人。因此,通过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学生的审美,并且在运用中不断思考,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唐诗宋词活学活用》这本书中,将唐诗宋词分为九大类,即为人处世、理想抱负、思念情怀、恋情爱意等。先通过赏析诗词,再对其写作和口才运用进行举例说明,最后对心灵的启发进行探讨。在唐宋文学教学中,完全可以应用这种模式,不单单是介绍文学知识、解读文本,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发散思维,从诗词中获得联想和启发,进而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看似枯燥乏味,但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有趣和生动的教学方法,依然会使这门课程生趣盎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机地结合现代生活和古典文学,准确、细致地解读文本。并以此为基础,围绕作家和作品创设教学情境,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不丧失必要的学术性,使古典文学的学习效果进一步增强,并且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审美能力。

古代文学专科论文范文二:对比教学古代文学论文

一、适当运用对比教学法

本文所谓对比教学法,主要针对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将古代文学中同属一系列题材的文本进行对比;二是将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文学元素(主题、人物、情节等)的异同;三是对于某些有争议的作品或文学现象,可列举学界的多种观点,让学生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在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运用对比法,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试分述之:第一种情况最适合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世代积累型作品的教学中。所谓世代积累型是指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种题材进行不断加工完善,最后由文人编订而成的作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要讲授的作品与其前代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文本中人物、情节、线索、冲突、主题等文学元素的变化。如《西厢记》的教学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众所周知,《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传奇,随后又经历了宋、金、元时期民间和文人的重新阐释。在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细读《莺莺传》和《西厢记》,让他们思考《西厢记》是如何在人物、情节、冲突、主题等方面对《莺莺传》进行创新和超越。接着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加以点拨和总结。通过这样操作,不但使教学水到渠成,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学生比较熟悉的文本的教学中。如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学生对作品比较熟悉,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容易。但是,笔者想到《陌上桑》是由“桑中”母题演变而来的,此前的相关文本有上古时禹与涂山氏在桑中遇合的神话传说、《诗经》中的“桑中”篇目、汉代以“桑中之事”为题材的同类型故事,如《鲁秋洁妇传》、《陈辩女传》等。因此,在正式分析文本之前,笔者首先把上述文本列举出来,并逐一作简要的介绍。然后,笔者让学生思考《陌上桑》在写作手法和结局处理上,是怎样对前代作品进行创新和超越的。通过这样处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了,最后经过学生的讨论和笔者的讲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再看第二种情况,教师将古代文学作品与现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作比较,引导学生从主题、情节、人物、内涵等方面思考二者的异同。如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这也是一篇被选入高中教材的作品。对于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学生早已如数家珍。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对授课的内容作了更深层次的处理。如同样是分析焦母的形象,笔者将其放到东方文化中“母子一体”的文化现象中去分析。因为在古代东方,女性爱情普遍受到压抑,无法张扬,于是将爱的力量注入儿子身上,而这种爱一般都伴随着对其自由意志、独立人格的剥夺,焦母就是其中的典型。在中外名著中,“焦母”式的女人还有许多,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寒夜》中的汪文宣母、《原野》中的焦大星母、《大雷雨》中的卡巴诺娃、《儿子与情人》中的莫莱尔太太,等等。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把焦母与上述作品的人物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看问题的视野也会更加开阔。又如上古神话的教学,我国的神话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等,而外国神话,如希腊神话、希伯来神话、日本神话等,亦有相同的神话类型。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把外国神话,特别是希腊神话中的相关篇目作了简要的介绍,这样处理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课后主动去查找相关的作品阅读;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中外神话在民族精神、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差别。当然,这种教学法虽然能促进课堂的教学效果,但同时对教师文化素养的要求也较高,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最后看第三种情况。大学的教育与中学的应试教育有本质的不同,它更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学术的熏陶是其中的一条途径。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对一部(篇)作品或一种文学现象存在多种看法是屡见不鲜的事情,教师在讲授古代文学史时,也会不可避免地碰到类似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笔者的做法是,把学界的相关论点列举出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将其作为锻炼学生思维的途径。如讲授《古诗十九首》之一的《涉江采芙蓉》,关于该诗的作者,学界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游子;二是思妇。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笔者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让学生就以上两种说法进行简单的辩论。最后,笔者才把具体的学术观点列出来,进行点评。又如汉乐府名篇《江南》,诗句十分质朴易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该文句虽然质朴,然其思想内涵则可有多重解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朱东润先生的“劳动愉悦说”;第二种是“爱情隐喻说”,以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持这种观点的如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吉川幸次郎的《中国文学史》,闻一多先生的《说鱼》等;第三种是“向往自由说”,持此观点的有王富仁先生《鱼,自由的象征》。笔者在讲解时也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列举上述三种学术观点,并逐一讲解,学生同时也可以对上述观点进行辨析,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见解。总的来说,这种教法能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欣喜,既锻炼了思维,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适当选讲作品选以外的作品

古代文学课程可以分为文学史与作品选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在讲授文学史的过程中,必定会穿插作品的讲解。但是,某些作品因文学价值不高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重要,往往未能纳入作品选的编写中,这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作家创作的风貌是十分不利的。如郁贤皓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教程》,这是一部将文学史概说和作品结合起来的教材。该教材在简介李清照词风时云:“前期词多涉闺情相思,不乏清新优美之作;南渡后所作,每多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风格一变为低回婉转、凄苦深沉。”这段文字较准确地概括出李清照前后期词风的差异。但是,在其后的作品选讲时,却只选取了李清照后期的词作《声声慢》一首。又如在评价明代诗人李梦阳的诗风时,教材是这样概述的:“……而以格调高古、风格遒劲、气势雄健见称,词意深刻而微婉。由于过分强调复古,其诗流于形式的模拟,缺乏创新,为世人诟病。”可见,李梦阳诗作的优缺点都是十分明显的。但在选取作品时,编选者却只选取了《秋望》一首,该诗抒发了感时怀古的幽情,风格雄浑劲健,慷慨悲凉,是李梦阳诗作中文学价值较高的一首。笔者以为,编选者若能再选取李梦阳一到两首缺乏新意的模仿之作,那么学生会更好的了解李梦阳诗歌创作的缺陷。再者,某些文学样式因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高,导致很多作品选没有把它们选入其中,这对于学生了解这些文体的面貌是十分不利的。如大多数文学史教材都有介绍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章节,内容包括话本的定义、种类,诸宫调的定义及形式等。但大多数作品选只选取比较重要的作品供学生阅读,如郁贤皓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只选取了话本《碾玉观音》,而诸宫调作品则无一篇入选。李道英、刘孝严二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选的作品较全,有《西厢记诸宫调》和话本小说,但所选话本小说全属于小说话本,而讲史话本和说经话本则无一作品入选。笔者认为,对于文学史教材已有提及的,但并没有入选作品选的篇目,教师在授课时可适当列出一到两篇供学生阅读并讲解。如说经话本,今仅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什么是“诗话”,教材是这样定义的:“至于‘诗话’一体,王国维在所作‘跋’语种说:‘其称诗话,非唐、宋士夫所谓诗话,以其中有诗有话,故得此名。’”又谓“就‘诗’与‘话’的关系看,‘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诗’是一种辅助手段,便于听众或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虽然教材对于“诗的解释比较详细,但是依然比较抽象,而目前大多数作品选都没有选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哪怕只是其中一部分。笔者以为,既然现存说经话本仅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种,要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话本中“诗”与“话”的组合形态,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并就其中的某些部分作简要的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程,上述内容只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所引起的一些思考和所作的微薄努力,旨在抛砖引玉,希专家能批评指正。

古代文学专科论文相关文章:

1.古代文学论文

2.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3.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4.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5.文学论文

6.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本

古代文学专科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