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励志名人故事精选_关于现代名人的励志故事
相信很多年轻朋友都会喜欢找一些关于现代名人的励志故事来看,那么现代励志名人故事精选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励志名人故事精选:尺度与比例
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学教育学家。他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并多年活跃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
1928年,梁思成学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在东北大学建筑系草创之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既是组织者,又是仅有的两名授课老师。梁先生特别注重启蒙教育。开班第一课,他先在黑板上一笔画了一只小狗,问大家这是什么?大家齐声答狗。又在小狗的旁边画了一座与小狗大小差不多的小屋,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狗窝。他又在狗的旁边画一个大的屋子,再问学生是什么,学生都说是房子。梁思成笑了,说“狗窝”和“房子”,一个是狗睡觉的地方,一个是人居住的地方,这就是“尺度”的含义。
与“尺度”同样有趣的,是梁先生在讲到更加抽象的“比例”这一概念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婴儿和一个成年人,然后又在成年人旁边画了一个和成年人同样大小的婴儿,问同学们两个谁是大人谁是小孩,同学们照实回答,梁先生笑着说,“这就叫比例”。并说建筑也和人一样,各种建筑有自己的特点和比例,如果尺度弄不好,让人看起来像拔高了的小孩或缩小了的大人。
大师就是大师,两个难以用语言轻易讲通的抽象概念就在谈笑间烙印在每位同学的记忆深处了。
现代励志名人故事精选:冯友兰
哲学家冯友兰与梁漱溟是好朋友。当年,梁漱溟给他讲过《印度哲学》。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在美留学的冯友兰给梁漱溟写了一封三千字的信,提出自己的意见。梁漱溟很感动,将此信收藏了60年,足见他们的诤友情深。
不过,两人的友谊也有出现裂痕的时候。1973年,冯友兰发表了一些“批孔”的文章。梁漱溟看到后很生气,认为冯友兰违背了原则,没有立场。1985年,冯友兰九十大寿,他的女儿宗璞按照父亲的意思,打电话请梁漱溟光临,梁漱溟回信批评了冯友兰当年“批孔”一事,果断拒绝了。
对此,冯友兰不仅没有生气,反倒觉得梁漱溟很直率,随后还给他寄去了自己的《三公堂自序》一书,并附信道歉:“来书直率坦白,甚为感动,以为虽古之遗直不能过也,故亦不自隐其胸臆耳……”梁漱溟收到书信后,见老友意识到“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哗众取宠。写文章只能写实际见到的,说话只能说真想说的”后,他改变了态度,主动回信表示希望见面。1985年12月24日,冯友兰来到梁漱溟家里与他相聚。这次见面,气氛友好,两人相谈甚欢。梁漱溟还特意将自己的著作《人心与人生》送给冯友兰,并亲题赠言。
面对好友的“绝情”和直言批评,冯友兰没有心存芥蒂,而是虚心接受,并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冯友兰诚恳的态度,自然也赢得了梁漱溟的谅解。冯友兰主动化干戈为玉帛的这种行为,折射出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这种交际方式和交际心态,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妙的处世哲学。
现代励志名人故事精选:珍惜每一个"跑龙套"的日子
一位远房亲戚,拜托我给他儿子介绍个工作。这让我颇有些为难,因为我出道这么多年来,还从未给人介绍过工作。虽然没把握,但碍于情面,我还是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
七月中旬,他果然来了。人很精神,长得可谓英姿飒爽,办事利索,走路都带风的感觉。从他举手投足间,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位积极向上、胸怀大志的年轻人。
原本我想在自己公司给他安排个位置,但后来我仔细想想,感觉还是不妥。考虑到我俩是亲戚关系,这容易让他产生依赖感,恐怕不利于他的成长。年轻人嘛,就应该让他独立地到外面闯闯。于是,我给一位开医药公司的朋友打电话,问他那里要不要人。他说公司里正缺些基层业务员,如果他吃得了苦的话,可以让他过来试试。我说农村出来的孩子,哪有吃不了苦的。
晚上回到家,我把那朋友公司的情况跟他介绍后,没想到他很爽快就答应了。第二天一大早,便兴冲冲地去那公司报到。具体工作是做市场终端维护,也就是药店要货时给送货,月底到各个铺了货的药店结款。平时跟药店里的促销员搞好客情关系,以及开发一些新的市场。说难也不难,就是工作性质比较琐碎。
可是刚做了一个来月,有一天回来他突然跟我说不想做了。说:“工作很单调,很无聊,没什么发展空间,就像群众演员跑龙套。自己所学专业一点儿都用不上,这样干下去等于荒废自己。”听了他恳切的“申诉”之后,我无可奈何,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虽然,我对他的职业价值观不大认同,但他把工作比喻成拍戏,把自己比喻成跑龙套的群众演员,倒让我觉得挺有意思。的确,人生如戏。职场如片场,那里有导演,有主角,有配角,还有路人甲、路人乙之类的龙套。也像社会的缩影,可谓等级分明。
老板无疑就是职场中的“导演”,他有统领全局的权利和能力。刚入职场的年轻人,由于没有“演技”只能做一位跑龙套的群众演员,在整部“戏”的拍摄过程中没有话语权,甚至在“戏”中没有自己的名字,只能按照“导演”的旨意,任其摆布。在这过程中,心态好的“群众演员”在跑龙套的过程中,能习得演技,进而上升为“配角”、“主角”,甚至有一天成为“导演”。心态不好的“群众演员”只能在职场中自生自灭。
众所周知,没有演技的人,仅能跑跑龙套,扮演路人甲、路人乙。稍有一点演技的人,可以扮个丫环,演个兵。演技再好一些的,可以演个男二号、女二号。只有有着炉火纯青之演技的演员,方能在一部影视剧中挑大梁,担纲主角。当有一天具备统领全局的能力了,便可以成为一位权利“特大号”的导演。
纵观国内外演艺圈,有几人是一出道即演男一号、女一号的,不都是从群众演员到配角、主角,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吗?就连鼎鼎大名的“喜剧之王”周星驰也是从跑龙套,做匪兵甲匪兵乙,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不同的是,同样做群众演员,心态却各不相同。例如有些群众演员只是消极地混日子,不指望出彩,只希望不出格,能不被导演发现他滥竽充数即感万幸。而有的群众演员则特别认真,非常珍惜每一个跑龙套的日子,没有机会则已,一有机会便会想方设法给自己设计每一个细节,努力让自己所演的角色出彩,以便让导演以及观众注意到自己。其中,周星驰当年便是这样敬业的群众演员。
周星驰曾在83版的《射雕英雄传》里饰演“宋兵甲”,相较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郭靖和黄蓉,他这个“宋兵甲”连名字都没有。但周星驰并不应付差事,而是想方设法,尽最大可能地表现自己。例如在一次拍摄“宋兵甲”身亡的镜头时,他特地向导演申请:“导演,我能不能伸掌挡一下再死呀?”导演却很不屑地呵斥道:“快点拍戏,你哪来那么多废话?”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并没有扼杀他那颗认真执著的心。他依旧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跑龙套机会。
从1983年参演《射雕英雄传》到1990年凭借《赌圣》而一举成名,这期间他经历了七年风雨无助的煎熬和磨练。在这七年里,他跑了无数个龙套,扮演过无数个没有名字的角色。虽苦虽累,但从未改变他渴望成为一名好演员的信念,也从未浇灭他对演艺工作的激情。正是这坚定不移的信念、脚踏实地的努力,为周星驰由“星仔”蝶变成“星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职场中大凡建功立业之人,无不是从“跑龙套”开始一天一天锻炼“演技”,累积职场资本。以我个人而言,其实也不例外。时过境迁,我仍然怀念过去那些“跑龙套”的日子。如果没有那些在基层锻炼的机会,我就不可能累积今天的工作经验。如今身为领导的我,之所以能驾驭公司全局,这全仰仗于我过去“跑龙套”时累积的经验。这些经验,便是我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我感谢命运,感恩以往每一个“跑龙套”的日子。如果没有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就没有我的今天,也就没有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现代励志名人故事精选_关于现代名人的励志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