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发布时间:2017-02-14 09:51

九年级语文的复习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即将到来的九年级语文的第六单元的考试,同学们要准备哪些试题来练习熟悉考试的题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18分)

1.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2分)

A.肉食者鄙(bì) 溯洄从之(shù)

B.牺牲玉帛(bó) 窈窕淑女(yòu)

C.朝服衣冠(zhāo) 惩山北之塞(sè)

D.时时而间进(jiān) 高万仞(rèn)

2.没有错别字的是( )(2分)

A.即克,公问其故。

B.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C.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是( )(2分)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卑鄙无耻)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且)

D.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动,摇摆)

4.按拼音写出课文中相应的字。(4分)

A.下视其zhé( ),登shì( )而望之。

B.邹忌xiū( )八尺有余。

C.叩石垦壤,箕běn( )运于渤海之尾。

D.优哉游哉,zhǎn( )转反侧。

5.文学常识填空。(4分)

A.《曹刿论战》选自《 》旧传为 时期 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B.《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邹忌是 时期 国人。

C.《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 》。

D.《关雎》选自《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 、 、 三个部分。

6.翻译下列句子或短语。(4分)

A.一鼓作气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甚矣,汝之不惠

D.钟鼓乐之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共42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3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研读甲乙两段,完成下列表格。(4分)

出自课文

主要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中心话题

甲段

议论

据事说理

乙段

《曹刿论战》

2.选出每组中加点的文言虚词与其他三句用法不一样的。(2分)

① ②

①A.亲戚畔之 B.小大之狱 C.忠之属也 D.封疆之界

②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天下之所顺 C.必以分人 D.可以一战

3.(甲)段中,作者着重从“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谈到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揭示了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 。(乙)段从两个人的对话中,能够反映(甲)段揭示的这一实质的句子是 。最后以肯定的语气指出其结果的句子分别是 。 。(4分)

4.这两段都是写战争的,阐明的是同一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道理

(3分)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9分)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两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 “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 “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家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仅怒怨相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注:①曲:酒母,酿酒所使用的发酵剂。②诮:责备。 ③第:只是。 ④并:连。

5.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犹水也(尚且) B.乃往诮酒家(去、到)

C.尔第不循我法耳(遵循、按照) D.及于不得酒(到、等到)

6.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 何异于是

B.是我忘记下米 何异于是

C.其人善忘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D.七日而尝之 吾尝求古仁人之心

7.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3分)

8.本文中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2分)

(三)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题目。(6分)

遂明国(传说中的国家名)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至于其国,息此树下。有鸟若枭(xiāo),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选自《太平御览》)

9.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至于其国( )

②啄树则灿然火出( )

10.翻译句子。(2分)

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

11.故事中的圣人受“啄树则灿然火出”的启发,发现钻木取火。古今中外,依据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而发明创造的事例不胜枚举,请试举一例。(2分)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6分)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宣,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店铺),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久而不闻其香”与“广起,夺而杀尉”中“而”字的用法相同。

B.“与善人居”和“居五日”中的“居”意思相同。

C.“鲍鱼之肆”代指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D.“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可译为:因此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须慎重地选择和他相处的人。

1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近朱者赤,

。(2分)

1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2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8分)

无衣《诗经·秦风》

原诗 译文

岂日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

与子同袍。。 我们伙穿战袍。

王于兴师…, 国王发兵打仗。

倚我长矛。, 快快修理戈矛,

与子同仇…。 一齐杀向敌巢。

岂日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

与子同泽。 我们伙穿汗衣

王于兴师. 国王发兵打仗.

倚我矛戟, 快快修理矛戟,

与子偕作。 大家同去杀敌。

岂日无衣. 谁说没有衣裳?

与予同裳。 我们合穿衣裳。

王于兴师, 国王发兵打仗,

倚我甲兵, 快快修理刀枪,

与子偕行。 一同奔向战场。

15.“岂日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2分)

16.有人说这首诗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 ”“ ”

“ ”三句,这使人想像到 的场面。(4分)

17.“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是每节诗的末句,位置互相调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

三、作文(40分)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义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句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体验…请围绕“幸福”这个话题,选择你最擅长的一种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1.C 2.C 3.B

4.A.辙 轼 B.修 C.畚 D.辗

i A.左传 春秋 左丘明

B.战国策 战国 齐

C.列子

D.诗经 春秋 风 雅 颂

6.A.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B.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C.你太不聪日月了!

D.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二、(一)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记叙对活描巧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

2. A C

3.得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战争的成败在于是否得民心。(意对即可)

(二)5.A 6.C

7. 社会上求学的人,忘记了主要的东西,追求次要的东西,因而求学不成功,与这有什么不同

8.舍本逐末。写成“本末倒置”也可。

(三)。①这个 ②就

10.圣人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于是就用小树枝钻木取火。

11.例:鲁班受锯齿状树叶划伤皮肤的启发,而发明锯;牛顿受苹果落地现象的启发,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四)12. B

13.近墨者黑

14.能辩证地分析这个观点,并能言之成理即可。

(五)15.不好。“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

16.“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乒”之句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17.不能调换。诗歌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反映了从准备到出发的过程。

人教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