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7-03-20 14:53

近年来,患有心理疾病的中学生越发有上升趋势。通过对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高中学生与很少参加体育运动的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对促进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进而倡导高中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以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与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与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本研究在调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了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三个维度分析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因素,建议学校通过重视体育教学、调整教学内容,体育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营造轻松活动的教学氛围,以发挥体育运动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一、概述

中学是人一生中非常关键的阶段,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转折期,是认识社会、塑造品质乃至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由于中学阶段普遍承担的学习负担过重,同时由于父母工作过忙或因学习紧张造成的社会支持过少都会增加中学生的孤独感,造成中学生的焦虑、无助、抑郁和失眠的心理状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参与体育教学课程的师生间有着大量的互动,体育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更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运动过程中调节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因此,研究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减少学生中学阶段的孤独感、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本研究笔者在综合个人多年教学经验、对衡南县第一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孤独感和对亲人、朋友的不安全依恋情况来阐述我国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中学生的孤独现状普遍

根据UCLA评分标准,量表得分在20-80之间,得分越高,表示越孤独,对中学生孤独感进行T型检验。从统计情况来看,被测学生的平均分是43.4184、最高的分值是61、最低是26、标准差是7.23302、显著性系数<0.05, UCLA的正常人国内常模为(40.1??.5)分,本组被试UCLA得分在50分及以上的人数占被试总数的21.99%,说明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孤独现象。

(2)中学生不安全依恋现象严重

根据UCLA评分标准,量表得分在20-90之间,得分越高,表示不安全依恋越严重,对中学生孤独感进行T型检验。从统计情况来看,被测中学生回避依恋的平均分是62.2766,焦虑依恋的平均分是69.0496。回避依恋最高的分值是103,最低是27。焦虑依恋最高的分值是103,最低是28。说明在被测中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现象较为严重。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中学存在的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同时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依赖性强的特点,而中学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及影响研究

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得到湖南省中学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原始数据后,本研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汇总,使用t检验法进行检验,以期获得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和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

(1)适度的体育运动可调节中学生情绪,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情绪体验强烈,对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抱有极大的热情,在学习或生活中取得的任何成绩都能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就感,而在遇到挫折时则轻易自我否定。而体育运动具有的竞争性和挑战性则非常适合锤炼青少年的身心,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分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焦虑,也可以通过成功完成某项体育活动而从中体验成功,获得满足、舒适的运动愉悦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境。而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和激烈对抗性则要求参与者付出较大的努力来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来完成预定任务,从而使得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大体育锻炼者所认可。研究表明,一个小时的慢跑可使跑步者的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显著改善,同时使跑步者的精力维持在较高水平。

(2)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更愿意参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更善于通过参与不同的社会活动积极地寻求社会支持,他们能够建设性地消除造成不愉快的根源,对解决问题抱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因而也就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来。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比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中学生的孤独感要少,对自己和他人更愿意持积极的态度,这样使他们很愿意通过参与不同的体育活动来维持社会关系而避开孤独感,在面对真实和潜在的困难环境时,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也往往具有更高的控制情绪唤醒的能力。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研究

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体育教师三个方面的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竞争激励,集体运动减少

有研究显示,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那么他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多是积极的应对问题的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反之就会较多的运用消极的应对问题的方式,如逃避、自责、幻想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经常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的中学生越来越少,导致中学生利用短暂的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也更多地追求身心的愉悦和轻松平和的体育运动。

(2)学校因素:重视程度不同,场地建设各异

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有着特殊作用,是学校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干预手段,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受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影响。目前我国各个省份的中学划分为省级示范中学、市级示范中学、县级示范中学和普通中学四类,而不同级别的学校收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也不一样,示范中学得到的支持更大、财政预算更为充分,因而也就更愿意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投入资金,而普通中学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较少、学校财政预算紧张,在优先保证学校升学资源建设的前提下,对体育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自然更少,导致在普通中学就读的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自然要低于示范中学的学生。

(3)教师因素: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在对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受调中学生认为,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单一、训练方法不够多样化,通常都是以通过考核为目的进行的基础体能训练,学员感到枯燥,训练兴趣不高,训练效果差,绝大多数中学生认为中学最主要的体育项目就是体育训练或课外活动。加之我国公民普遍存在体育锻炼不足或忽视体育锻炼的现状,导致中学生在进行中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时,容易陷入“训练量不足”和“训练过度”这两个极端。

四、通过中学体育教学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在分析体育运动中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后,本研究针对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体育运动因素,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通过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1)学校层面:重视体育教学,调整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呼唤,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各级中学应重视体育教学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摆脱和宣泄不良情绪、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团体意识、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积极建设结合竞赛性运动和娱乐性运动,集体体育运动和个人体育运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各类体育场地,通过调整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为不同体质的学生设置不同教学时间和不同运动强度的体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体育锻炼调节学生情绪,增进身心健康的功效。

(2)教师层面: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动的教学氛围

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于学生积极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的心理倾向,体育学习兴趣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起点与依据。中学体育教师可通过采用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满意、愉快、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和谐友善的体育教学氛围之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欢娱、增加克服学练中所遇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决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1.浅析体育活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论文

2.浅谈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3.高校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评价论文

4.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5.初中生心理健康探讨论文

6.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论文

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与研究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