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古诗词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17-02-21 15:04

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古诗词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古诗词复习资料

###1. 蜀道难

李白

噫(yī)吁(xū)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diān)。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zhàn)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yíng)岩峦。扪(mén)参(shēn)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yīng)坐长叹。

(翻译:啊!何其高竣,何其峭险!蜀道难走比登上青天还要难,古蜀国先王的事迹久远渺茫。岁月漫漫过去四万八千年,蜀道还未能与秦地相通人烟。西边太白山上只有一条鸟道,才能从秦地横越过峨眉山巅。山崩地裂压死迎亲的五壮士,才能修成栈道与陡峭山路相接,上有高峰神仙也要绕路而行,下有河川冲波倒流漩涡转动。翱翔高飞的黄鹤尚不能越渡,攀援敏捷的猿猱更一筹莫展。青泥河的小路曲折又蜿蜒,走一百步就要绕路而行,伸手可触星辰快快屏住呼吸,用手抚住胸口坐在地上叹息。)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háo)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tuān)瀑(pù)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hè)雷。其险也如(若)此,嗟(jiē)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翻译:请问你这次西方游历何时归?山路险道峭岩实在难以攀登。只听见古树枝头飞鸟在哀号,雄雌相随林间飞绕徘徊不前。又听见月夜里杜鹃声声哀鸣,悲声回荡在空山中愁情更添。)

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fēi)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shǔn)血(xuè),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huán)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jiē)!

(翻译:蜀道难走比登上青天还要难。此情景即使听说也要变容颜!绵延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远,倒挂的枯松斜倚绝壁悬崖边。瀑布飞泻激流涌争相喧嚣,撞击山岩的巨石响声似惊雷。蜀道这般艰险你为何来比呢?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收官任若不可信则酿成大祸,那里早上躲猛虎晚间避长蛇。虎蛇磨牙吸人血好比斩乱麻,锦城虽说能享乐不如早回家。蜀道难走比登上青天还要难,回身向西望禁不住怅惘长叹。)

【赏析】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一年至天宝三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实词“危”“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树立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标格,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

接着,诗人并没有对蜀道作静态的描摹,而是抛出了一个动态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没有飞机的年代,人们想游历天空,恐怕是最难的事了。李白虽然在谈论“蜀道难”这个传统的话题,却能推陈出新,创造出奇妙的比喻,令人为之一振。

而后,诗人将笔锋一转,引出“蚕丛及鱼凫”,寻觅蜀国那古老的传说,那如梦似幻的过去,增加了蜀道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由于地理环境的相对独立,古代的蜀国自成一方,与秦地交通隔绝,没有往来。物换星移,年复一年,长安西边那高高的太白峰,也许只有飞鸟偶尔穿越,进而飞掠峨眉之巅。后来,终于由壮士和美女,打破了秦蜀之间的沉寂。大自然的造山运动本来是先于人类的,“五丁开山”只不过是神话。但一经诗人引用,就给人类对山川的开发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经过了一番神话般的寻根,诗人才直面现实,认真对待起“蜀道难”的问题。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龙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环容或可睹,故有“冲波逆折”之细状。“黄鹤”两句,是用反衬的写法来写“蜀道难”:“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青泥”以下几句,才正式写到了人类的“经验”。“百步九折”写出路途的艰难,“扪参历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典型的无可奈何情态。诗至此,才隐隐约约地透露出送别的话题。

原来,诗人在第一段中极力渲染“蜀道难”,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出于对友人的关怀。在亲切地询问友人“何时还”之后,诗人又旧话重题,再议“蜀道难”。这一段与第一段相比,描写的角度有所不同:第一段主要是虚写,把自然力加以“神化”;这一段则是实写,更贴近了游人的实际。鸟是悲鸟,树是古木,这气氛令人胆寒。仿佛飞鸟也缺乏安全感,雌雄相依,不敢失伴。又怎忍,月夜惨淡,空山寂寥,子规声断!歌咏至此,诗人又迫不及待地从这悲怆的情境中挣脱出来,再一次高呼“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还不忘了追加一句“使人听此凋朱颜”!继而,又以四个整齐的七言句,再写山之高危,壁之险绝,水之湍急咆哮,再一次强调山高路险,又一次高呼“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阅读 鉴 赏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以下,诗人对友人继续施以心理战,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突破”。如果说高山还可以绕过,绝壁还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呢?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两山如门,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此,诗人在诸多险情报告中,又引进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诗人在这里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个短句,危言耸听,迷离恍惚,亦实亦虚,亦虚亦实,令人捉摸不定,让人不寒而栗,而总归为“凶险”二字。诗的结尾,重申“不如早还家”的老调儿,重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感叹作结,可谓“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 杜甫诗三首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此写下这组诗。

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

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赏析】

《咏怀古迹》共五首。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抒登高所感。

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弘,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

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接着,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中来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诗人被这大自然的声音震撼了,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生命的旋律。本来,55岁可能正是人生的金秋,是“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可是对于长期漂零在外、体弱多病的杜甫来说,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将过早地结束人生的旅程。

于是,诗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独自登高,以切实的体验感受这“风急天高”“长江滚滚”“落木萧萧”的秋天!至此,诗情达到顶点,似乎无以为继。

但诗人笔锋一转,从急管饵a href='http://www.xx.com/biye/' target='_blank'>毕业慕粽牌罩姓跬殉隼矗止橛诤突旱睦硇运妓鳎?ldquo;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劝勉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留恋。然而,三年之后的秋天,诗人58岁时,却再也不能登高赋诗了。那年冬天,他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3.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翻译: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翻译: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像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幺》,粗弦嘈嘈,好像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像是儿女私语。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子,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像撕裂绸帛。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hámá)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翻译:疑疑吞吞地放下拨子又插到弦中,整理好衣裳,站起来显得十分肃敬。她诉说:“本来是京城里的姑娘,家住在虾蟆陵附近。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五陵少年,争先恐后地赠送礼品,一只曲子,换来无数匹吴绫蜀锦。打拍子敲碎了钿头云篦,吃美酒泼脏了血色罗裙。今年欢笑啊,明年欢笑,轻轻地度过了多少个秋夜春天;同属的姐妹嫁给了军人,老鸨辞别了人世,无情的时光,夺去了美艳的红颜。门前的车马,越来越稀,嫁了个商人,跟他到这里。商人只看重利,哪在乎别离,上个月又到浮梁,去买茶做生意。留下我在江口,独守这空荡荡的船仓,绕船的月光白得象霜,江水也那么寒凉。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时代的往事,满脸泪水,哭醒来更加悲伤。……”)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翻译:我听了琵琶声已经叹息,又听了这番话更加歔欷。同样是失意人流落在远方,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哪有音乐,一年到头,也听不见管弦奏鸣。居住在湓江附近,低洼潮湿,院子周围,尽长些黄芦苦竹。)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翻译:早上晚间,在这儿听见的都是什么?除了杜鹃的哀鸣,就只有猿猴的悲哭。春江花晨和秋季的月夜,拿出酒来,却往往自酌自饮。难道说没有山歌?也没有村笛?呕哑嘲哳,那声音也实在难听!今晚上听了你用琵琶弹奏的乐曲,象听了天上的仙乐,耳朵也顿时清明。不要告辞,请坐下再弹一只曲子,我替你谱写歌词,题目就叫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翻译:听了我的话长久地站立,又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凄凄切切,不象刚才的声音,满座的听众,都忍不住哭泣。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赏析】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

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第一段,写送客闻琵琶之声。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接着,作者选取了秋天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红的枫叶,白的荻花,来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如同小说的环境描写一样,把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人以真切感,可谓“境界全出”。以下四句,叙写离情别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最后两句,峰回路转,引出正文。“主人忘归客不发”与“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相同,一句之中兼写主客,前后映衬。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无可奈何的离别之情,后者是不由自主的留连之意。

第二段,步入诗的主体部分,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演奏的情形。从“寻声暗问”,到移船相见,到“千呼万唤”,寥寥数语,写出诗人急切的心情;从“欲语迟”,到“始出来”,到“半遮面”,轻轻几笔,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既然是知音,就无需更多的话语。琵琶女调弦校音,信手弹来,在诗人看来则是“未成曲调先有情”;待正式演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时而高亢,时而幽咽,时而舒缓,时而激烈,时而间歇,或如铁骑驰骋,风雨骤至,或如珠玉落盘,莺语花间。此情此景,令诗人叹为观止。这一段的音乐描写是全诗最具特色之处,作者运用了大量拟声词和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弹奏的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第三段,叙写琵琶女的身世。以“沉吟放拨”两句肖像描写作为过渡,然后转入琵琶女“自言”的情境中。先追忆往昔繁华岁月,青春年少,貌美艺佳,倾国倾城,风光无限;继言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少年不再,容颜衰老,以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复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只好在这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而每当“夜深忽梦少年事”,总是不知不觉地泪水纵横,梦断妆残。

第四段,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琵琶女的身世,激起了诗人自我悲伤的情怀,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江城的僻远,环境的凄凉,娱乐的鲜少,独处的寂寞,凡此种种,皆为这偶然的相识所触发,千头万绪,一一涌上心头。于是,诗人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为琵琶曲创制新词,既记其事,兼抒其情。

最后一段,写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伤感。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结束了,一首伟大的诗篇却千古流传下来。

这首诗一经诞生,便被广为传唱,流播久远。白居易死后,就连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李忱都写诗悼念他,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语。元代剧作家马致远根据这首诗写了杂剧《青衫泪》,可见琵琶女和“江州司马”的故事感人之深,影响之远。

4. 李商隐诗两首

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翻译】

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

明月沧海鲛人流下了滴滴眼泪,蓝田日暖玉石才能够化作青烟。

此时此景为什么要现在才追忆,只因为当时心中只是一片茫然。

【赏析】

李商隐天资聪颖,文思锐敏,二十出头考中进士,举鸿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从此怀才不遇。在“牛李党争”左右为难,两方猜疑,屡遭排斥,大志难伸。中年丧妻,又因写诗抒怀,遭人贬斥。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第一联,毫无疑问是起兴之笔。锦瑟的50根弦,象征诗人将近50岁的人生(李商隐活了46岁)。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思华年”为全篇主脑,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第二、三两联,是全诗的主体部分,也是诗人追忆的内容。但诗人究竟在苦恋什么呢?他表达得太委婉了,只是用了两个古老的典故来传达。“庄生晓梦迷蝴蝶”,说的是迷惘之情──他曾留恋的梦境。庄子“梦蝶”,不知哪种状态是真实的自我了。这里,诗人借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对美好情感的追怀,尽管那是当局自迷,尽管欢乐是那样短暂,但也足以让他珍惜一生一世。“望帝春心托杜鹃”,更转出一种凄凉悲慨的情调来──生而不能,死则续梦!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希冀以来生继今世,永结情缘。

接着,诗意又转,柳暗花明,开出另一新的境界来:明珠在沧海月下泣泪,美玉在重山之上生烟,美好的事物总是遭到“嫉妒”,不能美满。这里是指佳人红颜命薄,还是指诗人才命相妨?(李商隐在《有感》一诗中说:“古来才命两相妨”,意为才气与命运不能两全)我们无从知晓。

最后一联,以感叹作结。“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作者到老还是很珍重这份“感情”的,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此情”为单称表述,则大体可以推定前面所指为一件事。“只是当时已惘然”反迭前句,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是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捉摸不到了。全诗就在这种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止。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翻译】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古诗词复习资料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