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当今大学生的一门基础课。这门课程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出发点,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对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篇一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一,其教育教学对当代大学生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发现,教学实效性不足,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现实意义的基础上谈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一、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祖国历史、中华民族传统的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部分学生热衷于了解“情人节”这样的西洋文化,对端午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来源却漠不关心,知之甚少,对四大名著、四大发明的了解也只占23%。
2.缺乏对马列毛邓基本理论的深刻认知。只注重表面学习,只求分数能够通过,对马克思是何国人、对《资本论》的创作背景这些马列理论的基本常识性问题都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马列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仰。大学生们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的现象。
3.缺乏对国内社会转型期种种矛盾的理性分析。一谈腐败,就唉声叹气,或对党的执政能力没信心,部分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弱化、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4.缺乏依法爱国的法制观念。但凡谈到爱国,不少大学生习惯将思维很自觉地锁定在“抵制日货”上,把爱国等同于“抵制”,简化为游行,甚至变为发泄个人情绪的违法举动,毫无依法理性爱国的法治精神。
二、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个民族,没有一股凝聚力,是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自建国以来,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但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如果我们全国人民没有一种信仰来支撑,那么我们以后的路会走的更艰难。
1.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情感基础。爱国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变得如此复杂,你会发现不太可能再像战争时期那样开枪消灭敌人就是爱国。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谈爱国爱党,其实和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一致的。中国目前最大的国情是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走符合本国国情和民族发展的路子,只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向着中国梦的目标而奋进。因此,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必然会调动全民族的政治热情,必然会激励全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而青年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经历一个从情感培育到落实行动的过程,必须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才能体现到日常的行动上。
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可以起到凝聚作用、积聚作用,可以更好地把全国人民指引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面对现实中难以克服的问题时,比如东西部发展失衡问题、城乡发展差距问题等,都可在这股精神凝聚力的感化下得到适度的缓冲和调解,从而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正能量。同时,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可以更好地调动起来,积极地在各行各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3.爱国主义是共同应对复杂形势的精神法宝。在近代史纲要课中学生可以深切的体会到,越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爱国主义就越能够运用这股凝聚力来应对不可测知的挑战和威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地方的观念差异及利益矛盾给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阻力,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也只有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才能同心同德应对各种严峻挑战。爱国主义也正是这样一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团结之绳。
三、新时期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凝聚起来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的内涵也是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而历史地发展着的,同时呈现丰富性。关于爱国主义的教育一直也是各国在上层建筑方面的重要任务,但其这种内在的凝聚力不是少数的、个别的人物朝夕就可以形成的,她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来加以培育。而在现阶段,爱国主义必须与新的时代背景相结合才能彰显出新的内涵。
1.民族情感与世界情怀要互融。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来谈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一直是爱国主义的灵魂所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资本跨国界流动,商品在全世界销售,信息共享,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互交融越来越紧密。因此,现时代的爱国主义,要从思想上改变狭隘的民族主义。只要是对我们发展有利的方面,都可以借鉴吸取,因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当然,我们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党情、坚持独立自主、增强民族自信的基础上,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和更加开放的胸怀,主动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舍弃狭隘民族主义的的束缚。
2.自豪感与危机感要并存。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繁衍生意、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些都足以让全国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也是最富感召力和渲染力的情感基石。然而,在我们为之骄傲自豪时,也要时刻保持低调的态度,切不可沾沾自喜。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是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和发达国家比较而言,我们的定位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必须清楚地看到,西方发达国家正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把我国纳入他们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所以我们切不可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如果说自豪感能催人奋进,那么危机感则让人时刻保持警醒的头脑,忧国之心可以使我国的爱国之情变得更为理性。
3.振兴中华与共同理想要结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体现,具体体现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方面。“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只有把共同理想这一伟大目标寓于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爱国主义才不是抽象的;只有把自己投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具体行动中去,爱国主义才具备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中宣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R],1994.08.23
[3]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4]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2013-05-2104:54《中国梦共同理想的丰富内涵》
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篇二
《爱国主义的传统文化渊源》
摘要:从屈原、范仲淹、孙中山到周恩来;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驱除鞑虏,平均地权,创立民国,恢复中华”,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血缘故土、“忠君”“统一”的爱国主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的爱国主义,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渊源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又是行为准则,既是一种伦理概念又是一文化范畴。“爱国主义”一词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统一的定义,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核心是对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繁荣兴旺等根本利益的关心与维护[1]。爱国主义形成于社会历史过程中,因此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就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古代爱国主义是源于对“血缘故土”留念和“忠君”的爱国观念,近代爱国主义则以救亡图存,国富民强、民族的独立为主要内容,而在当代,爱国主义则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主义。
一、爱国主义的发展历史
(一)爱国精神的萌芽——血缘故土
“爱国”字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历史文献中了,《战国策·西周策》中有提到“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中也提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七》说:“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班固所作的《汉书》里也说:“爱国如饥渴”可见,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悠久,在西周时候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周厉王时候,历王无道任用小人,使百姓怨声载道,召公多次进谏厉王不听劝谏,到后来申候叛乱太子藏到召公家里,百姓们包围他家,召公还是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让太子逃脱了。召公不得厉王的重用,但是他仍对厉王忠心耿耿,召公的爱国是建立在爱周国的基础上的,那时候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召公的爱国仅限于对周王朝的爱,限于对自己本民族,本宗族的爱。先秦时期爱国主义还停留在对故土、邦国和血缘的依恋上,因此春秋战国时,仁人志士、诸子百家的爱国主义大都表现在为自己的国家或民族奔走呼号,献计献策。孔子是鲁国人,当他离开鲁国的时候,竟恋恋不舍地表示“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也正因为他是鲁国人导致他的学生们在鲁国遭到别国侵略时,纷纷伸出援手。因此,这时的爱国主义还只是服从于民族血缘和地域,是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爱国精神发展——“忠君”、“统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施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驰道使全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紧密的联系起来,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就为“忠君“的爱国精神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强调“天人感应”及君主的至高无上地位,形成了与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的思想文化,突出“忠君”思想,爱国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对皇帝的无限忠诚上,忠君即爱国;随后的唐宋元明清的爱国主义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忠君上。中国经历儒家思想的长久统治,而儒家的统一思想在各朝各代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孔子的“大一统”思想,荀子在《荀子·议兵》中强调“天下为一”即是希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因此各朝各代都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总结秦到清的爱国主义思想,概括为两点,一忠君;二统一。
(三)爱国精神的成熟——救亡图存
从晚清时期到五四运动,这一段时间里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发展得到成熟。爱国主义鲜明地表现为仁人志士们为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而进行的改革或革命,这时候的爱国主义是觉醒后的爱国主义,表现为争取中华民族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惜牺牲生命的献身精神。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爱国运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豁达;“自强,求富”的殷切盼望;戊戌六君子的为变革流血献身精神;“驱除鞑虏,平均地权,创立民国,恢复中华”的决心,都很好地诠释爱国主义精神。这时的爱国主义既突破了血缘邦国的限制也打破了传统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精神的局限,而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挽救民族于生死存亡,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成熟时期。
二、爱国主义的内涵
(一)传统爱国主义的内涵
1.“忠君”的爱国主义
“忠”《说文解字》里解释为:“敬也。从心”,《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疏》解释为“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君”即是帝、王、皇帝等封建君主。“忠君”概括来说就是用心,竭诚为君主服务,不得欺瞒,完全忠诚于君主。忠君思想起源于阶级社会,原始社会不存在阶级分化,人人平等,不存在谁忠于谁的问题,当社会分化为不同阶级,特别是阶级之间有严格的等级划分,有了尊卑贵贱之分时,忠君思想就有了存活的土壤。“忠君”思想在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除了君主本人以外,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必须无条件地忠于自己的君主,在这种思想的长期统治之下,这种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形成一定的行为准则,使遵守这种准则以这种观念要求自己时刻忠于君主的就是爱国的表现,正如我国爱国主义的典范屈原的表现一样。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政权与君主息息相关,可以说君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君王,君主的更换直接导致政权的更替,忠于君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忠于国家。
2.尚公爱民的爱国主义
孔子提出“天下为公”,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是崇尚公平、热爱百姓思想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头。孔子等的儒家思想最是崇尚公平,平等,孔子开辟了中国最早的平民教育,他认为不是贵族才能受教育,而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孟子也指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即只要君王以天下百姓的苦乐为自己的苦乐却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不可能的,强调要以“公义”为大,主张为整个国家的人民谋利益,表现了胸怀天下、关怀百姓的高尚情操,“尚公”观念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自觉报效国家,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伟大事业而献身,而正如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爱国主义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的爱国主义必须是以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爱国主义。江泽民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说“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爱国主义的主题;为体现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爱国主义的主要任务和集中体现;坚持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是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而努力是爱国主义的现实要求。具体表现在每个社会主义建设者都以主人公的地位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反对分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遵纪守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做出贡献。
三、爱国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表现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爱国主义
毛泽东非常重视爱国主义,他认为爱国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动力和出发点[2]。毛泽东在1938年10月14日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在论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时候指出“我们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3]。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到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至始至终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非常重视国家主权的完整,指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再来侵犯我们的国土”。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外交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是主权独立国家,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基础上和任何国家建交。在国防上,建立新式海陆空三军,强调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的爱国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爱国主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邓小平同志早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论述在指出要“加强民族的爱国的宣传教育,无论对本军、友军,根据地、敌占区的人民以及伪军,都需要灌输以民族的爱国的思想,提高其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随时给敌人的奴化政策以有效的打击,更要激励民族气节,反对动摇变节,提高对敌斗争的勇气,树立必胜信念。”[4]他非常重视爱国主义精神在革命中激励的作用,强调中国人民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和尊严荣誉为最大耻辱。
江泽民同志也非常重视爱国主义,他把爱国者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二是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三是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他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说“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代青年应该高举爱国主义精神,把握时代脉搏,维护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胡锦涛同志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促进作用,2006年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全国学习“八荣八耻”,首先就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把爱国主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从古至今,爱国主义一直伴随中华民族的成长,并在不断地剔除其中糟粕留下精华,在发展过程中抛弃封建王朝的“忠君”思想,继承并发扬着其中爱民尚公的思想,强调爱国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最高主题;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主要任务和集中体现;以坚持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为根本要求;以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为现实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罗大文.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学术论坛,2006,(6).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93.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
爱国主义的思修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