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榜_教育书籍排行2017

发布时间:2017-06-17 21:28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有关教育类的书籍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情况,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榜_教育书籍排行2017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1、《影像中的生死课》

作者:陆晓娅

出版日期:2016-08-01

《影像中的生死课》是陆晓娅老师自2012年起在北师大开设的同名公共选修课的授课笔记实录。全书以“什么样的生活值得一过”为核心关切点,选取中外电影,搭建与“生死”相关重大议题的思考平台,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在观影、阅读和讨论的多重对话中,协助学生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建构自身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

《影像中的生死课》以纪实性的手法,逐一呈现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展现生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解析相关生死议题的同时,亦分享了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法。

致敬辞:有人说,天地之间,生死之外无大事。因为时间的有限性,要求每个人都要去思索此生为何。但这门课少有人能够讲得精彩。而陆晓娅老师运用影像这种跨学科授课的方式,不但做了,而且做出了“生命教育”的新高度,亦补全了教育领域中长期缺乏优秀教材的短板。就重要性来说,怎么描述都不过分。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2、《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

作者:徐贲

出版日期:2016-1-1

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极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的写作范围广泛,无论是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几乎对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皆有涉猎和深入分析。

作者以通古贯今的学识素养,重新审视和思考了国家命运与公民生活切实相关的教育之间的关系,提出并回答了“政体与教育如何相处”以及“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问题。

致敬辞:徐贲先生虽然旅居海外,但对国家拳拳之心从未有差。这些年除持续在公共领域发声之外,也同时引入了海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就是一本沉重的、深邃的专业书籍,它跨越数千年的教育政治史,从而直指教育的本义。书中所讲内容几乎每一句都直刺教育问题之要害,让我们无法忽视,甚至每当想起都如芒在背。我们相信,一本好书的力量,其实就在于此。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3、《优秀的绵羊》

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美)

出版日期:2016-5-1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次(后来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很明显,这篇文章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从那之后,他开始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这本书就是他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在本书当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

本书自2015年5月上市以来,在美国社会引起广泛争议,迅速成为《纽约时报》、《新共和》、《洛杉矶时报》等各大媒体追捧的话题,在国内也得到了南方周末、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网、环球时报、外滩画报等媒体的报道。

致敬辞:很显然,德雷谢维奇所批评的常青藤绵羊的特征,如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让我们感到十分熟悉。也许这与目前多数国家都在使用或借鉴美国学制有关,因此,德雷谢维奇对美国教育的反思,实际上具有全球意义。它让我们思考,这就是我们培养的未来公民吗?我们能够就目前的教育方式作出新的突破吗?这本书的意义之重大,所引起的关注,其实远远不够。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4、《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

作者:王尚文、郭初阳、颜炼军

出版日期:2016-10-01

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不免有“弱水三千,如何独取一瓢”作为基础人文教育的源头活水的困惑。因为没有公认的好办法,就茫然,甚至迷乱。有人主张回归《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古代蒙学读本,但它们的内容已然有时代的局限;也有不少人在摸索新的途径,但筚路蓝缕,开拓为难。面对如此纠结的境地,需要真诚的行动和实验,本书的三位编者以瓶管之识,编辑此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选择。

为青少年读者提供基础人文选本,自应“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而全球化时代文明经典的采集,显然不应再受限于民族和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壁垒,应该面向“天下”的文明经典。老子说:“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不拘泥于自身传统,才能再造现代文明。

致敬辞:王尚文先生是一位资深的语文名师,而郭初阳是一位新生代语文名师,颜炼军则是一位青年学者,两代人编一本多元化的教材,本身就是一种“火种”的接棒。本书融合今古中外,博取众家,汇为一体,为语文教育提供了另一视角,亦是对当今碎片化语文阅读的一个有效补充。我们也期待不断有高水平的语文读本的出现。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5、《孩子是个哲学家:重新发现孩子,重新发现自己》

作者:皮耶罗 · 费鲁奇(意)

出版日期: 2016-10-1

《孩子是个哲学家》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亲的书。

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皮耶罗 · 费鲁奇对育儿生活焦头烂额的体验与我们普通的父母别无二致。然而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敏锐的双眼发现了繁琐育儿日常背后我们身为父母而发生的深刻心灵转变。

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这仅仅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物理事实。而在孩子与父母彼此交织的生命和生活中,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之中。那么,身为父母,除了日复一日的操劳和一长串的账单,孩子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馈赠?

致敬辞:虽然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但我们发现它被各大教育媒体推上年度排行榜,证明它的影响其实远远超过家庭教育,而是对一个儿童如何养育的深度思考。它从根本上诠释了真正的教育,实际上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而不是因为年龄、身份或者阶级而进行的权威教导。在书中,到处闪烁的都是真诚的火苗。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6、《课堂研究》

作者:钟启泉

出版日期:2016-10-1

“课堂研究”是一种教学实践研究。这种研究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通过教学研究,尝试解决课堂教学直面的种种问题,建构明日之课堂实践可能性的场域;对于研究者而言,是教育学概念内涵的发现与再发现的场域。本书从“课堂与课堂研究”出发,探讨课堂转型的意蕴和课堂研究的特质。

致敬辞:这位教育部指导“第八次课改”的首席专家,领衔起草了《教师教育标准》,还提出中国教师教育与课程设置需要“与时俱进”,如今年届八旬,仍然出书演讲战斗在第一线,如何能不致敬?他当年曾说过一个引发舆论大哗的意思:“按照现在起草的课堂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现在我国的中小学老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直到很多年之后,我们才发现这是如何清醒的判断。如今他的言论依旧诚实犀利,仍然直面我们的现实痛楚:“现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话题很多,相关舆论很多,媒体对同一件事情可以反复炒作几年,把教育当成新闻,有很多惊世骇俗的言论。我觉得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还没有普及基本的教育常识,没把教育当成专业,以为人人都可以是专家。 如果从现实谈起,我们周围还缺乏基本的基础教育规范,对教育话语揉捏得汪洋恣肆,已经到了非常令人吃惊的程度。更为可怕的是,在这其中充斥着我们所谓最优秀的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这些教育人士的身影。 ”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7、《被遗忘的烛光 “城中村”教师生存实录》

作者:王丽琴

出版日期:2016-03-01

《被遗忘的烛光 “城中村”教师生存实录》是一本有悲悯情怀的教育人写的书,一本可以触及人心底那一块柔软处的书。它聚焦“城中村”教师,即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这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新时期弱势教师群体,挖掘其职业定位和社会价值,通过深入现场的田野考察,对他们的生存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和个案追踪,并在专项培训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他们的培训课程,促进其专业发展,同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政策建议。作者们一方面努力以实证数据“说话”,另一方面以真实的叙事报告打动人心,积累的一批真实生动的个案故事,具感染力,触碰教育公平、全纳教育等敏感点,应能引发公众关注。

致敬辞:这是一本注定不能畅销的书。但每一个时代都应该留下默默行走者的痕迹,都需要有人付出心血,为无权者呐喊。这些人同样是我们的同行者,而“无论怎样的时代,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8、《特权》

副标题: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

作者:西莫斯 · 可汗;译者:蔡寒韫

出版日期:2016-1-1

《特权:圣保罗中学精英教育的幕后》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获得美国社会学界极重要的奖项之一,赖特·米尔斯奖(C. Wright Mills Award)2011年度图书。 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在作者的书中,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致敬辞:一位社会学家说,这世界就是由2500个人推动的。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变这2500个人的阶级构成,让我们的世界可以更加多样、多元且充满活力。但无论怎样,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教育的阶梯仍然不能忽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切口,从中可以看见未来。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9、《傅雷家书》

作者:傅雷 朱梅馥 傅聪;编者:傅敏

出版日期:2016-5-1

傅雷家人亲自编定的家书精选本,以厚重风格反映家书全貌,全面展示傅雷家风,再现傅氏兄弟成长的家教背景。基于家书完整著作权的占有,本书情节完整,背景清晰,人物鲜明,好看感人。贯穿全书的傅雷家人照片和家书墨迹与内容相辅相成,拉近了家书与读者的距离,完全迥别于其他内容不完整的选编本。书中包含有珍贵照片、楼适夷初版代序、傅聪家信及英法文信。

致敬辞:一本书翻印了那么多次,还能说什么呢。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10、《日课》

作者:王星

出版日期:2016-11

《日课2017》分春、夏、秋、冬四册,采用一日一课的体例,辑录清末民初教科书中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课文,以日历本的形式来呈现老课本的文化魅力。本次编选,内容以“周”为期,并设置鲜明主题,如生活实物、花鸟虫鱼、哲学常识、故事及游戏等,由浅至深、从简到繁。与2016版相比,不仅更替了六分之一的内容,还大量增加了珍稀版本中的课文。同时,对主题也进行了优化,选文更加经典,更贴近日常生活,适合儿童认识世界、记录人生,也方便成人温故知新、安排生活。所选课文来自国文、国语、修身、常识、音乐、美术等上百种教科书,基本涵盖目前中小学阶段所有学科。

致敬辞:严格来说,这是一本日历。但其中的内容却与所有的日历不同,它是民国时期的老课本。从8岁开始搜集,如今王星收集到的文本已达万余册,而从中摘选出来的课文只是沧海一粟。因此,一方面,我们认为这个时代缺乏这样的教育工匠。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定价96元的《日课2015》卖出了超过16万套。这意味着,一本日历就为《读库》获得了将近1600万/年的收入。这让我们犹如看到了当年老课本风行时的盛况,也说明在这个时代,好的内容仍然无比珍贵。

2017年教育类书籍排行榜_教育书籍排行2017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