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
作为一种公开传播信息的手段,新闻传播是人类谋求发展的重要的构成之一;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新闻传播在它特有的文化圈内孕育成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传播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一:文化秩序与新闻传播价值研究
摘要:新闻传播有着传递社会文化和信息的作用。它不仅能让人们对社会事件有着清晰的认知,还能满足人们自身的各种期待。本文首先描述了文化秩序的含义,其次讲述了带有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最后提出了要在新闻传播中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这一思想。
关键词:文化秩序;新闻传播;社会事件
新闻传播不仅是社会信息在人群之间的传递,还是对该社会的社会文化的传播。新闻传播中要牢牢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因为文化秩序是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因素。这样才能表现出新闻传播最根本的价值,满足人们各方面的渴望。文化秩序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所必须遵守的,是提高民族文化、思想、素质必要的行为。
一、文化秩序的含义[1]
社会文化秩序是维持该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东西。它是由社会很长时间累积的文化价值所表现出来的人们行为上的规范。文化秩序作为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必不可少的因素,所具有的约束力也凌驾于该社会人们的自我思想之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秩序要比法律更具有规范人文思想、行为的作用。它是社会特有的文化产物,是衡量地区不同人思想行为的一个准则。一个良好的文化秩序能够带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是提高该地区社会文化价值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
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是指新闻传播方在进行新闻传播时把传播内容按照自我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识进行报道。这种传播行为某种程度上会扭曲事件本身的现实情况,而且会诱导人们对新闻事件不同方向的认识。一个倾向性的新闻传播行为不仅会扭曲新闻传播的意义,而且会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一)对人物的倾向性传播
对人物的倾向性传播是指新闻媒体主观意识塑造出的新闻人物。新闻媒体根据自我的意识给予人物的不同评判,更有甚者为了让自我意识在人物上体现得更形象具体,而刻意隐藏或夸大新闻事实。虽然人物行为没有受到最根本的改变,但阅读人群在阅读这些新闻时会带着新闻媒体赋予的主观意识,从而会导致阅读人群忽略人物的行为本质等。夸大和减小人物行为,加大或减轻人物罪恶,是常见的倾向性新闻传播之一。例如,在传播某一人物的不良行为时,并不对人物行为做出公正的概述,而是不断强调罪恶感以及人物行为带来的恶劣影响。这容易导致阅读者也受到这种思想的侵蚀,不能正确地对人物行为本身进行评定。
(二)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传播
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传播也是倾向性新闻传播行为的一种。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传播主要是指在进行社会事件报道时,附带传播方自我的感情色彩,对社会事件进行主观意识上的评价,从不同方面上来扭曲社会事件的本质,给社会文化秩序带来破坏。在对社会事件进行倾向性传播时,真正报道社会事件本身真实情况的少之又少。传播方通常为了利益以及自身思想,夸大事实。就阅读者而言,他们期待的社会事件的报道是有现实意义的,是真实还原社会事件本身的,而不是附带强烈感情色彩的报道。
三、在对新闻的期待中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
(一)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未决所形成的期待[2]
对社会重大问题的未决所形成的期待是指人们期待那些关乎自身的社会重大问题的发展,但这些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很长的周期。新闻媒体报道时要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不能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来对这些社会重大问题加以评判。这种期待从某种角度来说加强了人们对自身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总结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因人的感知和想象所形成的对艺术信息的期待
人的感知和想象随着人类漫长的发展已经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它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慰藉。对艺术信息的期待是因人的感知和想象的发展所形成的行为。通常来说,人渴望得到精神层次的交流,并且通过感受不同的艺术信息来达到自身的精神需求。新闻传播要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为人们提供不断创新的艺术表达形式。要结合该社会的精神文化,给人带来精神层次的享受。
(三)渴望对他民族社会的理解所构成的期待[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不仅渴望了解自身的社会文化,还渴望了解他社会的文化,这样也形成了一种期待行为。人渴望得到精神的交往,不局限于自我社会人员的交流,更渴望和世界其他社会进行交流,了解其他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事件。在进行新闻传播时,需要还原他社会事件的本质,描述他社会的文化秩序。只有客观地分析其他社会的社会秩序,才能给自身和其他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带来帮助。
四、结语
新闻传播是为了满足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渴望。在新闻传播中,一些不正当的带有倾向性的传播行为会影响到人对社会事件和人物行为的直观看法,阻碍阅读者了解事物本质,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等。新闻传播要把握社会的文化秩序,在满足社会文化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传播。这样不仅可以还原社会事件的真实情况,还会对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而且把握现实的文化秩序进行新闻传播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社会重大事件、艺术信息的期待,为社会的人文发展以及思想程度的提高带来重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马克斯•H.布瓦索.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12-14.
[2]周晓明.人类交流与传播[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50-51.
[3]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2:12-17.
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二:普通院校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模式紧密地联系着社会,同时不断地向前发展着。本文根据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以下均简称为新传)专业硕士研究生所做的关于国内新传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调查来探讨国内普通院校新传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新传学研究生对学校实践性、应用性教育的需求。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成才取向来纠正国内普通高校传统培养模式,提出国内高校需要调整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实务课为主,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时间,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硕士;实践;师资;考核方式
一、调查中呈现的问题
(一)新闻传播研究生教育与实际脱节
当前传媒界急需复合型人才,而我国普通高校的新传研究生教育模式还只停留在理论教学上。据调查,该校新传教育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中,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理论教学”。而学生理想的教学方法则是“实践性教学”(63%左右)。这样高比例的“理论教学”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很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产生采写恐慌,写出来的东西没有深度甚至没有逻辑,更不要说做研究了。现在普通高校的新传硕士生培养仍以学术型为主,这显然有悖于社会需求和多数学生的意愿。应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对新闻实务进行钻研,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从学校的考核标准来看,大部分高校的考核侧重点在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上。学校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考试、学位论文外,还需要发表学术论文,并把发表论文的级别、数量同奖学金以及其他奖励的评定挂钩。这种片面追求学术研究指标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可能滋生学术腐败。
(二)师资力量不足
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曾说:做新闻教师,30年的从业经历比一个博士学位有价值得多。此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教师都在30岁以下,呈现年轻化趋势。普通院校毕业的教师超过50%,80%的人最高学历为硕士,职称仅为讲师。可见,现在国内普通院校的师资水平并不高,且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与不断扩招的学生数量不成正比。调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毕业于新传专业,一半左右的教师没有媒体从业经验。对于新传专业硕士的教育来讲,并不是教师年纪越大、学历越高越好,有很多媒体人都只是本科毕业(数据来自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调查,本科学历的媒体人占75%),这些人员虽然学历不高,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的人才在国内高校当老师,可以弥补很多学历高但没有媒体从业经历的教师的不足。同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模式,改变教师学识构成,提高业界人士在教师结构中的比例。
二、教育模式的转变
(一)增加学生实践比例
从新闻传播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出发,学校可以邀请业界名流阶段性地给学生讲课。这样一方面可以给高校新传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很多新的思路和举措;另一方面,还可以加强高校和媒体之间的联系,破除行业壁垒,汇聚社会多方资源,为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好处。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教师到媒体一线去实际工作,以方便教师了解新闻传播方面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从而使课堂内容尽量多地贴近实际。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制造机会让学生去媒体实习,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新闻实务教学内容的比例。专业硕士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如何学习更实用、更紧迫的内容,具体开设哪些课程等问题,最好综合老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需求方向两方面的情况来决定。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改革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
学术研究是需要积累的,研究生的学术造诣未达到一定水准时,用强制性规定逼其勉强发“论文”,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并不可取。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水平的重要标准,对于真正立志于做研究、搞科研的学生来说,学位论文必然不会让其发愁;但对于怀揣着其他目的的人来说(调查结果中,想考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人60%是“希望增强竞争力”和“兴趣爱好”,40%为“回避职场和社会压力”,20%左右的人选择了“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期望”),学位论文无疑是道坎,更不要说部分学校强制要求在一定级别的期刊上发论文。在考核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目前国内普通高校缺乏相关规定、具体措施和评价标准。此次调查中,关于“高校教师对现有新闻学生能力考查的方式是否合理”这一问题,有50%以上的教师认为“不太合理”。新传硕士研究生的考核与评价体系要与时俱进,考核的方式也要逐步多元化,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例如,把实习纳入教学环节中,用实习取得的学分取代在期刊上发论文取得的学分,用实习期的表现和作品来作为衡量奖学金或者其他评价体系的标准。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有多种,如调研报告、规划设计、案例分析、文学艺术作品等。如果毕业生能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实习作品,就应该允许其参加毕业答辩和申请新闻学位。
参考文献:
[1]欧阳明,马菁华,徐双,王婷.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困局与转变[J].中国出版,2009(4):28.
[2]德勒兹(法).时间,影像,电影[M].谢强,等,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229-230.
[3]杜骏飞.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向何处去[J].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1):78.
[4]童兵.新闻改革新思路和新闻教育新突破[J].香港:中国传媒报告,2003(4):4.
[5]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思考[J].新闻学论集,2013(1):141.
[6]曾建雄,曾俊,邓文艳.新闻传播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危机与转机——关于变革国内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思考[J].现代传播,2010(3):126-127.
[7]王天定.中国新闻教育问题探究[J].中华新闻报,2007(4):83.
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新闻学毕业论文范例
2.新闻传播学年论文
3.新闻论文范文参考
4.有关新闻论文范文
5.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论文
新闻传播学论文范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