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新生儿感染原因有哪些 如何预防新生儿感染

发布时间:2017-04-07 00:17

新生儿保健重点之一是预防感染。新生儿感染往往来自产前、产时和产后。那么如何预防新生儿感染呢?引起新生儿感染原因有哪些?本文是小编整理的引起新生儿感染原因,欢迎阅读。

引起新生儿感染原因

一、与医务人员的直接接触

例如,医务人员在给一个孩子换完尿布之后,不洗手就直接去给另外一个孩子换,就可能导致病菌传播。

二、与医疗器械的接触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都被放置在保温箱内,保温箱里环境比较潮湿,如果不及时清洁和消毒,极易被革兰氏阴性杆菌污染,一旦孩子感染了,就可能牵连到心、肺、肾脏、胃肠道等器官,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另外,常用于新生儿治疗的磅秤、听诊器、导管、呼吸器、吸引管、氧气面罩等,也容易成为致病菌的环境“贮源”。

三、飞沫传播以及空气传播

通过带菌者咳嗽、谈话或打喷嚏,致使有传染性的上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给新生儿。

如何预防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脱离母体后,由于他的胃肠道发育不完全,皮肤缺乏角蛋白,极易破损,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加上此时他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而且感染后不易局限,常扩散蔓延而发生败血症等,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为了预防新生儿出现感染,应将护理尽可能地做到周全、细致、到位。

预防医院内感染。小宝宝出生头几天往往都在医院,因此,医院担负着最重要的责任。医务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必须穿洁净的工作服,戴口罩、换专用鞋;医务人员每接触一个新生儿前都要用皂液流动水认真洗手,探视人员也应如此;常用于新生儿治疗的磅秤、听诊器、导管、呼吸器、消毒,使用后开水清洗,奶嘴不要用手抓摸,吃剩的奶最好不要再给新生儿吃;妈妈及其他接触新生儿的人一定要保持手部洁净,接触新生儿前及换尿布后,必须用肥皂及清水洗手;要避免面对新生儿谈笑、咳嗽,更不要去亲吻宝宝的面颊部,以防造成感染;新生儿期应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

新生儿感染不一定会发热

目前,我国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仍占儿童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首位,细菌和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有宫内感染,也有生后感染,特别是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早产儿、未成熟儿,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新生儿感染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生前感染主要是病原体经母体血液透过胎盘感染胎儿,是最常见的途径,又称宫内感染,宫内感染主要是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可导致流产、死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先天性畸形及婴儿出生后肝脾肿大、黄疸、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神经系统受损等多器官损害,又称宫内感染综合征,对于母亲生殖道病原体上行性感染、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等原因均可导致胎儿宫内感染。

因为新生儿皮肤娇嫩,病原体可通过皮肤粘膜的创面、呼吸道、消化道及带菌的家庭成员接触传染,其中与携带病毒的母亲密切接触,是新生儿生后病毒性感染的重要途径,消毒不严的各种医用导管和仪器也可造成医源性感染。

在新生儿生后感染性疾病中,脐部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由于脐部是一个新的断面,血氧丰富,是细菌繁殖的最好培养基,如不及时消毒处理好断脐的残端,最易造成脐部感染。当细菌在脐部大量繁殖时,可造成细菌在血液内不断繁殖,导致新生儿败血症而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影响孩子各脏器的功能,此时孩子的表现并不像大人那么明显、典型,只表现为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反应低下,由于热卡摄入不足,细菌的毒素致使体温不升,出现硬肿,若不及时治疗,随时可危及孩子的生命。因此,家长及医务人员应加强新生儿的监护,防止新生儿感染性病症的发生。

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病毒引起的宫内感染不仅引起新生儿期的感染,还可引起畸形及严重的远期影响。新生儿感染的三个重要环节包括:宿主、病原体、传播途径。新生儿期的这三个环节均有其特殊性。

基本内容

据统计,感染、早产、窒息为新生儿死亡三大原因,其中感染约占36%,早产占27%,窒息占23%。可见,感染在新生儿死亡中位居首位,而败血症是感染中最严重、最易引起死亡的疾病。[1]

新生儿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病毒引起的宫内感染不仅引起新生儿期的感染,还可引起畸形及严重的远期影响。新生儿感染的三个重要环节包括:宿主、病原体、传播途径。新生儿期的这三个环节均有其特殊性。

2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与病原体的数量、毒力、侵入途径、新生儿胎龄、体重、营养状况、性别、免疫状态及有无其他并发症等因素有关。宫内及产时感染大部分在7天内发病,生后感染大部分在7天及以后发病。

1、全身症状:常无特异性表现,常与其他疾病,如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混淆。大致表现为:① 精神状态:可有短暂的烦躁不安,以后转为反应弱、嗜睡、哭声无力甚至昏迷;② 面色:发暗、发黄、严重时发青、白或紫;③ 吸吮:吸吮力减弱,吸乳量少,甚至拒乳。常有恶心、呕吐及腹泻;④ 活动:烦躁时哭闹多动,但很快活动少,甚至不动;⑤ 体温:少数可发热,但大多数体温正常或降低,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早产、低体重儿及病重儿体温不升,还可出现硬肿,手足温度低;⑥ 体重:不升或下降;⑦ 末梢循环:末梢循环差,皮肤发暗、发花,指压腹部皮肤,超过2秒才恢复原来肤色,手足凉;⑦ 黄疸:皮肤黄且暗灰。

2、局部症状:仔细检查可发现局部病灶,常见为脐部、皮肤、耳、指(趾)甲沟、眼、口腔、或产伤部位。也要注意内脏病变,如肺、肝、脑膜炎、泌尿系感染、产道感染等。

3 实验室检查

1、病原体检查:可作细菌培养、特异性抗原检测、感染液的涂片镜检,应尽早确定病原体,以便有效治疗。标本可取自血液、尿液、胃炎、感染局部分泌物、咽或痰液、外耳道液等。

2、血常规:常见白细胞升高超过25×10^9/L,或减低(<0.5×10^9/L),中性白细胞超过0.1—0.7×10^9/L。还要注意中性白细胞有无空泡变性及中毒颗粒,或白细胞中能否发现吞噬之细菌。

3、免疫抗体检测:特异性免疫抗体IgM、IgG的动态变化来推测病原体。也可用已知抗体检测体液中的抗原。或用PCR技术寻找特异性病原体的DNA片段。

4、其他:如B超,X线检查、脑脊液化验等。

Georgson CD(2001)报道新生儿败血症或复发感染时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比无感染者明显低(P<0.001)。

Buscher U(2000)报道对240名新生儿脐血做IL﹣1β、IL﹣6、IL﹣8及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检查,同时随访新生儿并做胎盘组织学检查共195例,结果表明新生儿感染13例(5.4%),胎盘检查诊断绒毛膜羊膜炎35例(17.9%),结果IL﹣1β、IL﹣6在绒毛膜羊膜炎的脐血中升高分别为2.8pg/ml及12.8pg/ml,明显高于无炎症者(P<0.05及0.005)。对新生儿早发感染者脐血中仅IL﹣6升高,达16.0pg/ml,比无感染者13.2pg/ml明显升高(P<0.05)。认为脐血IL﹣6可作为早发新生儿感染的预测指标。

4 感染预防

1、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功能尚欠完善。

2、新生儿尚未接触过子宫外环境的各种病原,也没有接触过食物蛋白等种类繁多的抗原性物质。

3、孕期受到通过胎盘的母亲抗体的影响,使新生儿存在着生理性免疫低下。

那么,如何来增强新生儿免疫力,减少宝宝生病的机会呢?

方案一:合理营养

新生儿期营养需求量高,但消化代谢功能有限。因此,对营养既要求足够量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又不能过量喂养,以免造成新生儿胃肠道的过重负担,适当掌握合理营养对增强体质和抵抗力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每天摄取均衡的营养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及提高免疫力。蛋白质是构成免疫细胞和抗体的主要成分,如蛋白质缺乏会造成免疫机能下降。维生素C能刺激身体制造干扰素,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可增加抗体,清除病毒和细菌,从而增强免疫力。其它如-胡萝卜素及营养素中的叶酸、维生素B12、烟碱酸、泛酸、铁、锌和酶等也都与免疫能力有关。

方案二:母乳喂养

母乳比代乳品含有更多的免疫活性物质,它可供给新生儿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乳糖、维生素、铁、尤其是母乳中含有抗感染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及抗感染的活性白细胞、双歧因子、溶菌酶等,它们具有增强免疫功能,阻止有害菌的生长,可减少宝宝感染的机会。

方案三:预防接种

新生儿时期虽然从母体来的免疫球蛋白提供了一些抗体,但对于许多传染病仍是一个高度的易感者。预防接种是抵抗病菌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早期有效的预防接种来防止对新生儿危害最大的传染病的发生,如结核病、乙型肝炎等。

方案四:新生儿按摩

按摩是通过新生儿皮肤感官温和的刺激,引起全身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等系统的一系列良性反应,可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有助于增加小儿的食量,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加快体重的增长。按摩的同时还活动宝宝的全身肌肉,使身体发育得更健壮。另外,皮肤刺激对增强免疫功能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有益于新生儿的体格与心智的健康发育。

增强新生儿的抵抗力,减少宝宝感染机会,除了均衡、足够的营养,提倡母乳喂养、预防接种以及积极有效地增强体质之外,宝宝的护理者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及加强居室内通风也是非常重要的。

引起新生儿感染原因有哪些 如何预防新生儿感染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