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90后的日志3篇
目标和信念给人以持久的动力,它是人的精神支柱。人生就是需要一些这样的励志文字和励志日志伴随我们一路前行,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励志90后的日志3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励志90后的日志:必须争分夺秒地去抢学问
纯粹的机会主义者往往从来没有想过要用知识的力量去武装头脑,而是蹲在树桩旁等着兔子来撞,顺手捡个便宜。我一直认为:机会是有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实力去把握。
科技世界深如海,当你懂得一门技艺,并引以为荣,便愈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别人走快我们几十年,我们现在才起步追,有很多东西要学习。
有不少年轻人,特别是部分学生,总是希望靠着运气,寻找到若干个机会,就此功成名就。当然,机会总会有的。但机会是从天而降,还是凭借我们自身的努力、自身的表现去争取呢?
我们不妨这样设想:假如一个老板,手下有两位员工。一个热爱学习,喜欢向别人请教疑难,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另一个却自以为了不起,厌恶学习,不思进取,以为自己的头脑已经是一个“百宝囊”了,不需要再去学习其他的知识。如果有个升职的机会,我可以断定:那位老板一定会提升那位勤学好问的员工。只有热爱学习的人,才能有更多的机会。
在上海时,曾经有个大学生问我:“你这么年轻就拥有如此多的财富与荣誉,靠的是什么?”
我毫不犹豫告诉他:“靠学习,不断地学习!”
我很喜欢看书,但是我很少看小说或娱乐期刊。这是因为我要争分夺秒抢学问。
年少时我在台湾读书,父母和爷爷总是给我买很多书,但我还是觉得不够,就用他们给我的零用钱买旧书看。后来在新加坡求学时边工边学,还参加了不少培训班,就更没有时间去看言情小说、娱乐杂志了。不过,我喜欢数学,小时候数学都拿高分的。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最新的讯息,无论何种行业,你越拼搏,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但是你有知识,没有资金的话,小小的付出就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达到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我们要把握机会,就不能与时代脱节,也不可以裹足不前。21世纪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时代的车轮不断地在滚滚前转,竞争日趋激烈,要在千百万人当中脱颖而出,成为出类拔萃的一类人物,是件不易的事。作为年轻人,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这样,当机会来临之时,我们便可以在众多竞争者中夺取机会,进而发展我们的事业。
一个人倘若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那他的事业也就不会成功。前些年,曾经有些人认为:读书无关紧要,一生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同样能干大事业。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如果一生都没有读过书的人,虽然同样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但毕竟许多事物都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才可以应对。
我自始至终都认为,知识是充实个人头脑的最佳“补品”。我爷爷是第一批大学生,功底很扎实,但从医院院长退下来后还在不断学习。在他的影响下,我的父亲、母亲也从不放松学习。在这种注重学习的家庭环境中,我自幼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创业之后,为了生意,我不得不花挺多时间去处理事情,但我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买书、买报,常常读到更深夜半,以此来充实自己。因为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时间就是生命嘛!一个消闲性的活动只能消磨时间,不会对事业有太大的帮助。
抢学问需要勤于向他人请教,学会虚心求问。书本上的知识固然可贵,但要想学到人生经验、工作经验以及技术经验,那就需要向人学习,将知识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以备后用。
学习是成功必经的过程。但如果仅仅是学习,不加思考的话,就会对书本中所讲的知识茫然无知,或者只不过是略知一二。做学问很多时候除了靠自己努力学习外,还要自己花费心思去不断思考,将书本中的概念化应用于现实当中,这正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如果要真正地学到知识,学到有用的知识,就需要思与学同时并进。
学习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年轻人将来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从做学问开始,并且抓住一切时间去抢学问。抢到了学问,你也就等于抢到了将来把握机遇的资本。
励志90后的日志:凌晨三点当孤独遇到寂寞
有人说,其实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而我的孤独是一面镜子,不会说话,却拥有我所有的表情,在暗夜里独自绽放。
记得刚来新加坡求学的那一年,我才13岁。对这个陌生的城市一无所知,只是凭着天生的好奇心,只身一人来到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异国求学之路,而那时的我对于新加坡这个城市充满所有美好的想象,仿佛已看到属于我的那片蔚蓝晴空。当我的双脚真实地踏在这片土地上的时候,心中有一丝难掩的兴奋与雀跃——终于可以像鸟儿自由飞。
可是没过多久,当求学之初的热情渐渐退却,一个人面对生活琐事的压力与日俱增,每天繁重的课业早已压得我透不过气来,加之又是自己第一次出门在外,父母和亲朋都不在身边,我不得不开始半工半读,为的只是能够尽快地学会独立,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
每天上午,和别的同学没有两样,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听着同一个老师讲课。一到下午,我开始从事一些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赚一些零用钱。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家保险公司做推销员。那三个多月的经历给我的人生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改变,年幼的我从一个内向、羞涩不太爱说话的女孩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擅于交际。生活就这样在学校与卖场之间穿梭,可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那种巨大而又强烈地孤独感始终吞噬着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夜色静得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想起自己身在异国他乡的无助和无法释怀的寂寞,总是让我久久不能入眠。无奈之余,我只能用咖啡来消磨这暗夜的寂寥,也开始渐渐习惯独自诉说内心的焦灼与不安。我告诉自己不能哭,我不能被这些无形的压力所击溃。闭上双眼,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到底是谁?我的未来在哪里?我究竟要的是什么?”
在每个黑夜与白昼交替的凌晨三点,我的答案在睡梦中渐渐清晰。
励志90后的日志:人生最大的危机就是没有危机感
新任的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曹建明有着曲折的人生开放传奇。他在小学四年级时遇上“文化大革命”,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小饮食店当学徒,每天凌晨三点多就起来上班,从出煤渣、生炉子到和面、拌馅,所有的活都要干。因为过度劳累,一年不到他的胃连续两次大出血。后来,这段未成年时的痛苦经历沉淀为他内心永恒的“强烈的危机感”,时刻都鞭策着他要努力进取。曹建明应邀在我主编的《缤纷海归》撰文时说:“正是在这里,我经受了永远难以忘怀的磨砺,学到了在其他地方难以学到的东西。”考上大学之后,“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凌晨四点半,我准时起床,跑步后即投入紧张的学习。数年如一日,这么早起床读书,很多同学觉得无法做到,觉得不可思议。对我而言,相比在饮食店每天三点多起床干活,那真是一种幸福了……七年寒窗,我连续六年获得‘上海市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1988年10月,曹建明作为访问学者去比利时根特大学进修,过去的危机感依然压在心头。除了跟教授讨论外,曹建明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导师因此感叹说:“你是我接触的所有中国人中最勤奋的一个”。正因为他的刻苦认真,教授们参加学术活动都喜欢带他去。于是他得以去荷兰、卢森堡、德国、法国、前南斯拉夫、瑞士等许多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访问大学研究所,结识著名的学者和专家,这为他今后的法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内心的危机感,通常能够使人爆发惊人的胆量,是勇气的重要来源之一。
危机感迫使我们做出改变,进行冒险。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这也是危机在心理上给人的暗示。尤其事关生存的危机感,永远能激发人最大的潜力,使人的勇气激增到无所畏惧的地步。因此,人们把“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作兵法的精髓之一。
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们都会感到危机感。许多人因为压力而焦虑难安,许多人因为压力而日夜奔波,许多人甚至在压力下崩溃。可是,当我们假设一下没有危机感的情形,却又会发现,当我们失去危机感,就会失去事业和生活的重量感,进而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敢开拓和冒险。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危机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其存在不一定是事实的逆境和困境。聪明的个人,聪明的企业家,聪明的政府,都善于在逆境下勇敢面对危机感,又善于在顺境中保持忧患意识,使自己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所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就是这个道理。
微软的比尔?盖茨总是感到危机感的紧迫存在:“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海尔的张瑞敏总是感觉:“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联想的柳传志总是认为:“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百度的李彦宏经常强调:“别看我们现在是第一,如果你30天停止工作,这个公司就完了。”
创建过亚信公司、中国宽带产业基金,担任过网通总裁的田溯宁也认为:“企业成长的过程,就像是学滑雪一样,稍不小心就会摔进万丈深渊,只有忧虑者才能幸存。”
这些身经百战的创业家们都深知缺少危机感的后果。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都需要适度的危机感,使自己保持进取的斗志,保持人生开放的胆量。黑夜和白天总是密不可分,没有黑夜就没有白天。危险和机会也总是并行,机会的背面就是风险。因此,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所说的那句名言:“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励志90后的日志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励志90后的日志3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