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的英勇事迹
冯子材,晚清名将。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冯子材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冯子材人物生平
1.加入清军
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反清运动风起云涌。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31岁的冯子材与友人外出做生意,在灵山县境内被天地会刘八部劫持,遂与反清队伍结下冤仇。
从刘八军中脱逃后,冯子材投奔团总黄汝谐,充当勇目,协助黄围剿当地农民起义军,从此成为清朝的统治工具。
但是,黄汝谐贪功吞赏,冯子材绝望之余,率众改投廉州(时属广东,治今合浦县廉州镇)知府,在镇压天地会、围攻廉州的战斗中大显身手。
继之,冯子材奉调高州清剿凌十八义军,因作战勇敢,获八品顶戴,为其升迁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镇压太平军
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8月17日,冯子材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县城沙尾街的一个小商贩之家。父亲冯文贵、母亲黄氏早早弃世,年纪幼小的冯子材只得独自步入艰难时世,先后做过木工,在钦廉地区护送过牛帮,甚至流落街头,备受欺凌。也正是由于这段经历,形成了他嫉恶如仇,不畏强悍的性格,还练出一身好武艺,为后来的军旅生活打下了基础。
19世纪50年代初,冯子材在广西博白聚众起事。当时两广地区阶级矛盾尖锐,天地会起义此伏彼起。
1851年(咸丰元年)4月,树旗反清的广东天地会领袖刘八率部众万余人进攻博白,冯子材趁机投奔这支队伍。5月,刘八进攻博白失败,冯子材拉出部众千人,投降知县游长龄,并被改编为“常胜”勇营,积极参加镇压粤桂边界的农民起义军,积军功擢升至千总。后随广西提督向荣镇压太平军起义,一路尾追到江南。1853年4月,身为都司的冯子材统带广勇,隶向荣在南京城外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不时向城内太平军进攻。1856年6月,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摧毁,冯子材败逃丹阳。
1858年1月,钦差大臣和春复立大营于沧波门、高桥之间,挖掘长濠,坚筑高垒,围困天京太平军。冯子材身负守御之责,屡次击退太平军的冲锋,并攻毁太平军在城北修筑的栅栏营垒。由于冯子材真心替清廷卖命,深得上司的器重,几年之内由都司一步步升为总兵。清军悍将张国梁曾抚其背,称赞说:“子勇,余愧弗如。”
同年9月,太平军主将陈玉成,李秀成分别领军进至滁州(今安徽滁县)乌衣,准备会攻清钦差大臣德兴阿的“江北大营”。和春派冯子材领兵5000渡江相援。27日小店一战,冯部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三四百亲兵逃回江南。
1860年5月,太平军第二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冯子材随江南大营次帅张国梁逃到丹阳,又被太平军击败,张国梁在丹阳南门外落水溺死,事后,冯子材收聚残军,退往镇江固守。
1862年(同治元年)初,太平军屡次攻打镇江,消灭了冯部的一些军队,但都没有产生很大威胁。2月,负责扬州军务的江宁将军都兴阿与冯子材不和,请求将他外调。后未果,仍留镇江归曾国藩辖制。
以后,冯子材以孤军3000人守御镇江,不时与太平军小部队接仗,但由于太平军没有在镇江一带投入多少兵力,曾国藩也没有重用他的打算,冯子材实际上主要处于观战的地位。1864年7月,天京陷落,清廷大封“功臣”,冯子材也被赏穿黄马褂,封骑都尉世职。
3.三次出关靖边
成为统兵大员后,冯子材率部攻下了太平军占据的重镇丹阳,受到清廷的嘉奖。
太平天国失败后,冯子材于1865年奉命前往广东罗定、信宜剿灭当地反清队伍。两个月后事竣,始赴广西提督本任。
此后18载,冯子材在广西提督任上连连用兵,翦除各地反清武装,并3次率兵赴越南,追剿入越的反清队伍。
首次赴越时在1869年,目的是追击吴亚忠率领的反清农民军。攻下吴部占领的地盘及吴战死后,于当年班师回国。途中吴部将梁天锡降而复叛,冯回师继续追剿,事平后于翌年回国。
1871年,因越南边境战乱,藩属国越南无法向宗主国清朝进贡,冯子材再次奉命带兵出关,平定战乱,疏通贡道后于当年入关。
1878年,冯子材旧部副将李扬才因官场失意,便以恢复越南李氏祖业为由,率军入越颠覆越南阮氏王朝的江山。冯子材第三次奉命入越讨李,次年生擒李扬才,并全歼李军之后率师回国。
冯子材就任广西提督期间,弹劾过贪官污吏,伸张过正义。但官场风云险恶,当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弄得冯子材晕头转向时,他只好告病还乡,暂时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提督生涯。
4.镇南关大捷
1883年12月,法国侵略军悍然向驻扎在北圻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法战争正式开始。1884年3月,北宁失守,前线指挥官、广西提督黄桂兰畏罪自杀。清政府手忙脚乱,匆匆调兵遣将之余,才想起这位熟悉边情的老将。最初李鸿章认为他年老血衰,不是法军对手,只给了他一个督办高、雷,廉,琼4府25州县团练的名义。冯子材在一无实权,二无饷源的情况下,几个月间,成立了9个州县的团练,其中他亲自挑选和训练的500名钦州练勇成为日后“萃军”的骨干。
对法国正式宣战后,清廷考虑到敌我的实力对比,制定了“海上防守、陆路进攻”的战略计划,正当法国舰队进攻台湾、骚扰镇海的时候,清军也开始着手在越南北圻向法军发起反击。当时越南的陆战战场主要分为西线和东线:在西线战场上,主要由滇军和黑旗军联合进攻,夺取被法军占领的宣光城;在东线战场上,则是由桂军负责进攻谅江和太原,随后与西线清军会师,联手会攻北宁和河内的法军。
同年5月,张之洞署理两广总督。冯子材主动上书,要求统率1.5万军队,从钦州进入越南东北的广安,海阳,开辟陆路第三战场。张之洞很欣赏这个建议,同意他编成18营军队,准备开赴越南作战。
冯子材整装出发之际,抗法前线的形势陡然恶化。1885年1月底,法军主力7000余人在船头一带向广西边境大举进军。2月13日,法军占领战略要地谅山。23日,守卫文渊的清军将领杨玉科中炮牺牲,部下溃散。法军乘势侵占镇南关,前锋深入我国境内10公里。25日,法军由于兵力不足,补给困难,炸毁镇南关城墙及附近工事,退回文渊,还在关址废墟上立一木牌,上书:“广西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
就在这个时候,冯子材率军赶到前线,毅然担负起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重任。行前,他祭别祖先,嘱托家人:万一军有不利,百粤就非我所有,要带家眷、奉香火驰归江南祖籍,永为中国民,免得受外人奴役。他还把两个儿子带在身边,准备万一战死沙场,好料理后事。当时前线清军的状况也确实不容乐观。法军攻占镇南关的当天,前敌总指挥潘鼎新一口气逃到距镇南关百里之遥的海村,放弃了指挥责任,其他各路将领又龃龉频生,不服调度,散兵游勇四处劫掠,老幼难民蔽江而下,关内震动。冯子材以七旬高龄,素孚众望,召集各路将领开会,劝告大家消除派系成见,以国事为重,同心协力保卫国家。在会上他被众将公推担任前敌主帅。
1883年2月25日,冯军进驻凭祥,预备与法军决一胜负。尽管法国侵略军势焰正张,但不难看出他们面临许多困难:远离后方补给基地,失去了游弋于江河中的炮艇火力的支援,兵力也很薄弱,能战之兵只有四五千人。而清军这时已集结了包括大批生力军在、内的部队2万余人,背靠后方补给基地——龙州,士气日渐高昂。冯子材分析了敌我双方情况,又亲临前线,遍勘从板山到幕府的各处山隘,最后确定以镇南关北8里的关前隘作为预设战场。关前隘是一个两面有高山屏障,地势、地形由北向南倾斜、收缩的山谷。冯子材命令部队在东西两岭之间构筑一道3里多长的土石长墙,高约7尺,宽约4尺,墙外挖掘4尺宽的深堑,并在东西岭上修筑堡垒多座,构成一个较完整的山地防御体系。在兵力配置上,冯子材把士气高、战斗力强的“萃军”和“勤军”放在主阵地上,又在左、右两翼派了较强的兵力防止法军迂回龙州,最后以强大的预备队驻幕府、凭祥,随时准备投入反攻。到这时,冯子材才放心地说,“我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3月9日,法军一部企图绕过镇南关,经扣波进占艽封,牧马,威胁龙州。冯子材根据越南民众提供的情报,派“萃军”5营前往扣波,派苏元春和魏纲部前往牧马,阻住法军通道。1883年3月21日,冯子材为了打乱正在集结的法军部队进攻部署,决定诱敌入瓮,率王孝祺部出关夜袭法军前哨据点文渊,一度冲入街心,毙伤不少敌人,击毁炮台两座。清军的主动出击,使法军指挥官尼格里感到丢脸,为了捞回面子,尼格里不待援军到齐,仓促决定提前发起攻击。
冯子材周密布防后,为了打乱法军的部署,便决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在冯子材的指挥下,萃军于3月21日夜主动出击,突袭了盘踞在文渊的法军,以提高清军的作战士气,并引诱法军来攻关前隘。
法军受损之后,指挥官尼格里果然按捺不住,于23日凌晨指挥法军两千多人和三个炮兵连,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地进犯清军长墙主阵地和东岭炮台。西路法军从文渊出发,经镇南关西面沿偏道入龙门关,上西岭风尾山攻打王孝棋勤军阵地;中路法军闯过镇南关,沿关道进抵关前隘长墙外;东路法军从谅山上马鞍山后沿山脉直扑小青山的清军阵地。
随后两军展开激战,争夺东岭炮台的战斗尤为激烈,“炮声闻百里,山谷皆鸣,枪弹积阵前寸许厚”,最开始的时候,双方争夺激烈,势均力敌,死伤也相当。在枪林弹雨中,清军将士个个奋勇杀敌,抗住了法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击。
24日清晨,镇南关的关里关外,几十里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超过十步。在清晨飘忽的雾气里,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气氛。守卫长墙和高地的清军将士个个睁大眼睛,时刻警惕地看着前方。果然,法军利用天降大雾的有利时机,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兵分三路,再次发动猛攻。在双方的喊杀声中,关前隘里硝烟和浓雾交缠在一起,弥漫四野,双方在相互冲击的过程中,甚至难辨对方旗帜。
当日午时,在法军逼近长墙主阵地并开始攀爬长墙的危急时刻,年近七十的老将冯子材大吼一声,首先打开栅门,大呼杀出,身先士卒地冲向敌阵!
冯老将军手持长矛,长须飘飘,奋勇冲出,清军官兵见此情状,人人感奋,纷纷拿起武器勇猛地冲向法军阵地。
清军和法军捉对厮杀,在枪林弹雨中,不断有人倒下去,又不断有人爬起来,却没有一个人退缩。肉搏战中,清军将士人人以死报国,奋勇拼杀。在冯老将军英勇精神的感召下,爱国官兵们个个杀红了眼,有力地打退了法军一波又一波的猖狂进攻。
与此同时,王德榜率油隘清军出击了法军运送军火的驮马队,切断了法军的粮械供应。在关前隘里展开激战的时候,东岭炮台也形成了拉锯战,清军争先攀登,三面围攻,夺回了已被法军占领的小青山,重新控制了两面高山,并将夺取的炮口对准山腰的法军,法兵见势大恐,纷纷从山上飞奔逃命。
攻下周围炮台后,清军的后援部队源源赶到,而法军的增援部队和弹药给养被清军截击,法国人因得不到及时补充而陷入困境,士气低落,镇南关的局势瞬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冯子材见机不可失,便立刻指挥清军发起了声势浩大、排山倒海般的反攻。
事先埋伏好的大刀队在近身肉搏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攻入关前隘的法军在清军的冲击下,撤离长墙,随后被清军截为四股,压到田丘里且战且退,狼狈逃窜。清军将士乘胜追击,王孝祺部将潘瀛更是杀得性起,脱去上衣,光着膀子率队持刀冲进敌阵。法军弹尽粮绝,终于支撑不住,指挥官尼格里见大势已去,急忙率领残部狼狈溃逃。冯子材率军乘胜追击,追出关外二十余里,直至深夜才暂且收兵。
这是法国兵的噩梦。经过这两天的激战,法军全线崩溃,狼狈逃出镇南关,退到文渊。镇南关一役,清军取得大胜,共击毙法军精锐上千人,缴获枪支弹药不计其数。法国人在战后也不得不承认,自他们入侵中国以来,“从未受此大创”。
为扩大战果,冯子材决定率军出关,乘胜追击,不给法军以喘息的机会。
1883年3月26日,清军追击到文渊。1883年3月29日,清军克谅山,并在战斗中重伤了法军指挥官尼格里。慌乱当中,法军甚至将38门大炮和大量银元弃入淇江,狼狈南逃。
1883年3月30日,清军克谷松,次日清军再克北黎,并收复了观音桥。此时的法军,犹如惊弓之鸟,一口气逃到郎甲、船头一带。在整个东线陆路战场上,中方出现了空前的大好形势。
1883年3月23日到24日,也就是在镇南关大捷的几乎同时,西线战场上也取得了重大胜利,当时法军将近六千人前来攻打临洮城,守城的黑旗军依托工事,布下地雷阵顽强抵抗,最后和来援的清军内外夹击,在临洮大败法军,杀敌上千,取得临洮大捷。紧接着,清军和黑旗军又乘胜收复了广威府、黄冈屯、老社等十几个州县。
至此,越南北部战场的敌我形势已经全然改观,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了清军一边。在这大好形势下,冯子材决定亲率东线全军进攻北宁、河内,将法国侵略军彻底赶出越南北部地区。但就在这时,清廷突然下诏停战撤兵,前线将士一片愕然,乘胜追击的作战计划也只能作罢。
尼格里为了等待援军,挽回败局,决定固守谅山。他以主力扼守驱驴北面的高地,以确保驱驴,屏蔽谅山,另以一部兵力配置在淇江(今奇穷河)南岸,分守通向谷松,屯梅的交通要道,留下老弱残兵驻守谅山城垣堡垒。冯子材深知清军攻击能力不强,待法军布置妥当,谅山便很难攻取,便与苏元春、王孝祺密商,定下“正兵明攻驱驴,奇兵暗取谅山”之计。1883年3月27日,他派杨瑞山部间道夜行,散伏于谅山城外。28日,冯子材率各部分3路逼攻驱驴。下午,尼格里在激战中胸部负重伤,副手爱尔明加下令全军退往淇江南岸,清军乘势冲进驱驴。谅山守敌在慌乱中砍断浮桥,一部分法军不得不泅水逃命,溺死很多,大批装备物资也委弃不顾。29日拂晓,杨瑞山部乘乱冲入谅山,法军残部狼狈逃窜。清军乘胜追击,至31日,尽复船头、郎甲以北的许多城镇。
失败的消息加剧了法国人民对茹费理内阁的不满,巴黎人民纷纷走上街头,高呼打倒茹费理的口号,要求茹费理立刻下台,“几使巴黎闹成革命”。法国的反对党也乘机猛烈抨击茹费理“是国家的蟊贼”,让茹费理赶紧收拾铺盖滚蛋。1883年3月31日晚,在一片责骂声中,茹费理内阁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轰然倒台。
镇南关——谅山大捷是中法战争中的最后一次战役。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依靠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广大爱国将士,民众的支持,粉碎了法军击溃清军主力,向龙州佯动的阴谋。
5.高龄扶病远征
冯子材从越南撤兵回国后,“奉旨”督办钦廉一带防务,并会办广西一带防务,重点对付法国对西南边疆的侵略。1886年,他率军赴海南岛,镇压黎族人民起义。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他又率军北援,驻节镇江,以备调遣。冯子材在中法战争中的赫赫战功,受到朝野各派的瞩目。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建议光绪皇帝调他入京统带京营。次年,冯子材赴云南提督任,统领全省防营。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一度上书,请率数营入京勤王。但当时中国政治变化迅速,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没有借用上这支力量。
1903年,冯子材已是86岁的老人了。为了镇压广西人民风起云涌的起义,经两广总督岑春煊奏准,清廷命他会办广西军务。冯子材为报答“三朝知遇之恩”,扶病强起,兼程赴桂。夏间行军,途中中暑,牵引旧伤,于9月18日在南宁行辕辞世。
6.慈禧贺寿
清光绪四年是身任贵州提督冯子材的六十大寿。慈禧为了笼络这位武将,亲笔写了一个寿字,向子材贺寿,这寿字一笔写成,就像她写满文一样,中间没有断笔、续笔、补笔。写成以后,又亲自设计,命玉工用好玉刻成浮雕。玉壁式样:长三尺,宽三尺,意思是三二得六,寓六旬大寿;花边一寸宽,约一平方寸刻一个圆形的小寿字,含义是延寿一百岁。
7.悲壮的晚年
中法战争结束后,冯子材奉旨督办广东钦廉(今属广西)防务。旋获太子少保衔,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之后,冯子材奉命到海南岛镇压黎民起事,同时为当地经济、文化开发事业做了不少好事,被补授云南提督,旋赏兵部尚书衔,继续留办粤防。
甲午战争爆发后,冯子材请缨北上抗日,获准赴江南办防。途中闻《马关条约》签署,中国赔款失地,悲愤中电请北上决战,未果。1896年,中英片马争界交涉事起,冯子材奉命赴云南提督任,争回片马,稳定了云南局势。1901年,冯子材遭人暗算,被调离云南,改任贵州提督,他愤而告假,随之开缺。
1903年,钦廉一带会党蜂起,两广总督岑春煊又想到了冯子材。年已86岁的冯子材又起身田间,会办广西军务兼顾广东钦廉防务。夏间行军,途中中暑,牵引旧伤,在南宁行辕辞世。
对冯子材的人物评价
中国·钟山信息网:著名抗法英雄,指挥并取得了赫赫有名的镇南关--谅山大捷。
蒋金晖:冯子材自1870年察觉到法国觊觎中越的野心,一直到1900年的30年间,无论是在镇南关战场上的与法军兵戎相见,抑或是在中法划界、海南岛平乱、督办钦廉防务,乃至甲午战争、庚子事变等各种军事行动中,他心中的抗法情结一天都没有释怀,显示了一个处处以国家社稷为重、寸土不让祖国河山的民族英雄的本色。
毛健予:冯子材(1818.7.29~1903.9.18)晚清抗法名将。字南干,号萃亭。生于广西钦州。
清史稿·王孝祺传:在镇南关决战前夕,因主帅潘鼎新不在前敌,众将推举冯子材为主帅。其实这是讹传,潘鼎新自始至终参与了镇南关战役,冯子材当时只是副帅。但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冯子材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干,说服主帅,动员全军集中兵力对敌,从而取得了名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看待一个人的爱国主义需要就事论事,这种爱情主义情绪是一定历史条件的升华和凝练。
冯子材的英勇事迹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