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心灵之道

发布时间:2017-06-19 12:00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这些都是论语带给我们的心灵之道。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心得心灵之道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论语心得心灵之道篇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减少过失,对待他人充分尊重、谦恭有礼,却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一个人能做好自己,那么普天下的人都会爱敬你如同手足兄弟。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这个故事结束了。真的是一朵头花弥补了这个女孩生命中的缺憾吗?其实,弥补缺憾的是她自信心的回归。而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为“鄙夫”。鄙夫,意义几乎等同于小人,就是不上台面的鄙陋的人。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偏偏有一天,子路真的去问老师说:“君子尚勇乎”?君子应不应该崇尚勇敢呢?

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后来苏轼在《留侯论》中也曾经论述过勇敢,他把那种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在苏轼看来,真正的勇者有一种“过人之节”,他们能够忍受像韩信那样的胯下之辱,而成就辅佐刘邦决胜千里、扫平天下那样的大业。他不会像平常人逞一时之勇,图一时之快。这是因为他的内心有一种在理性制约下的自信与镇定,这是因为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别人,但当别人没有任何缘由地时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吗?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看到的就是什么。

这个故事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

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则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缘于心态不同。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其实,是什么样的武功使茶师取胜呢?就是心灵的勇敢,是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所以技巧不是最重要的,而技巧之外的东西则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

如果你的心很敞亮,很仁厚,你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你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愿意把美好的东西告诉你;但是如果你与此相反,那么即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他也不见得会对牛弹琴。孔子说过,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但是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你要想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关键的是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心,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不可以僵死地去理解。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当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论语心得心灵之道篇二

内心的淡定坦然会让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困境的时候,保持冷静,这种有时也会成为震慑对手的力量,这种坦然也会成为解决困境的一种方式。然而要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需要我们有很大的胸襟,也需要我们经历很多的磨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使自己的心态变的平和,内心变的淡定,回想我们从校园刚刚踏入社会,进入公司的时候,面对一些不公正,面对一些事情总会去抱怨总人有计较,一旦我们不小心背了黑锅,也总会跳得很高,跳出来为自己申辩,但经历了这么多年我们总能够发现自己已不再是愤青,已不再斤斤计较,也不再随意生气动怒,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都有淡然的面对处理。

除了内心淡定与坦然,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困苦的时候,也要正确的面对困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做人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解决或者减少困难,这也是我们面对困难和问题应该保有的态度。很多时候面对问题我们总是在想怎么办?怎么会有问题?什么时候这个问题不会再困扰我,很少会直面去面对,去采取行动解决问题,面对遗憾于丹教给我们的方式对于困难和问题我们也可以适用。

我们接受了面前的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解决问题不仅要有淡定的心,还要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的境界。因为我们有时候是接受了这个问题但处理的时候总会担心这样的处理方式能不能解决问题。会不会带来什么新的问题,自己到底该如何去做?总会这样的纠结,原因是我们经历的太少,拥有的太少,少那份真正的仁义,真正的智慧和真正的勇敢。也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总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别人,所以很少能够做到真正的仁义。很多时候我们看待问题时多了一份功利心,所以很少能够做到真正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少了一份淡定与坦然,所以很少能够做到真正的勇敢。

论语心得心灵之道篇三

最近,在Tina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感觉自己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修养方面提升了许多。

《论语》,大家都非常熟悉吧!它流传至今2500多年,是一部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它影响着世代中国人。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就很好的为我们诠释了《论语》中的六个精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其中“心灵之道”留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正如于丹教授所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社会的不断发展带给了我们许多方便,同时又带来了诸多烦恼,我们时常因一些缺憾或不如意的事而烦恼,面对繁杂的生活,我们对事的心态决定一切。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我们不能将这些小事看大,否则,我们将生活在自己创造的阴影中。当你用乐观向上、积极、正确的眼光去面对时,便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下一次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不断坚持下去便可取得成功。倘若你以消极的眼光去看,那么你将失去上进心乃至消沉下去,难以取得最后的成功。

面对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我们需以自己的力量去弥补、化解。换句话来说“你改变不了生活,但却能改变自己”。任何事我们都抱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去改变,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多姿多彩、才会充满快乐,我们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论语心得心灵之道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