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来经典的创业故事

发布时间:2017-04-17 15:45

18年前,一个年轻人背着简单的行囊,闯入了一个陌生的城市;面对莫测的未来,一无所有的他胼手胝足,砥砺奋斗。今天的他都有着什么样的成就了?想知道更多详细的内容,请看下文,小编将为您作详细的解答。

18年后,他资产上千万,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完成了一个小摊贩到企业家的过渡。他,就是义乌台州商会常务副会长王青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今年47岁的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热情真诚,话虽不多,却不乏精明。笨拙的握笔姿势,端正有力地在记者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他的名字。才读了两年小学的王青来,10多年来,用他的勤奋“调度”着精明,生意越做越大。

王青来是椒江洪家人,8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人世,是母亲一手将他拉扯大的,因家境贫寒只读了不到两年小学的他便被迫辍学。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王青来很是感慨:“每天都在为生存挣扎着,吃了早饭,往往中饭还不知道有没有着落。”王青来告诉记者,10岁的时候,他就能上山砍柴、下河摸鱼了,他知道母亲一个人撑起这个家并不容易。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青来说,10多岁的时候,他已经在外面打零工补贴家用。虽小学没有毕业,但他这人还是挺聪明的。坏了的收音机、坏了的电视机在他手里很快分解后,被重新拼凑回去,又“复活”了。在他23岁的时候,村里把唯一一辆拖拉机交给了他管理。“当过厂长,办过家庭作坊,努力尝试着使自己能赚到更多的钱。”王青来告诉记者,自从结婚后欠下了6000元的外债,光每年的“三分利息”就够他一年的收入,他开始不安分起来。“树挪死,人挪活,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了,一定要闯出去。”王青来下定了决心。

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卷着铺盖,扛着一大袋自家加工的纽扣,1989年,王青来到了义乌开始他的“闯市场”生涯。“以前只是把加工好的纽扣卖到义乌来,现在我自己就在义乌卖。”王青来告诉记者,白天他摆地摊卖纽扣,晚上就和老婆挤在又阴又潮的出租房里。那时候,起五更、爬半夜,不知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赚钱”。

人辛苦,钱赚到了,一趟下来竟有四五百元的利润。那时候,正赶上义乌市场升级,作为一个外地商贩,当地政府还是挺照顾他们的,花了很少的本钱,在义乌的篁园市场,王青来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摊位。

生意火了,口袋也鼓起来了,在义乌的两年,他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第一个5万元。“夜里攥着5万元的存折,我翻来覆去一晚上没有睡着,这5万元,我要把它变成50万、500万……”

涉足文化产业,做事先做人

王青来挣到钱了,他说自己永远感谢那位给他带来财富的台湾商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笑称自己的记忆力出奇得好,尤其是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和事情,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10多年前,他站了32个小时的火车到广州去见台湾客商,他甚至能记起,见台湾客商时住的那家宾馆的名字和那路边的公交车牌。

在见到台湾客商后,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堆积如山的作业本、钢笔、文具盒,想想自己要做这些文化用品的销售代理时,王青来心里直发怵。那么多年他总觉得自己好像少了点什么,生意场上一次次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恐惧。小学也没读过几年的他终于找到了答案,正是缺少了文化。由于文化水平较低,表达能力不够,在与他人竞争的过程中,有好几次生意险些被抢走;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在同别人签合同时,他总是担心会吃亏,一份简单的合同会让别人帮忙看了又看。

“相信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办到。”王青来说他是个胆子比较大的人,也是个比较自信的人。那一次,他扛回来了50多公斤的文化用品,开始尝试着与学校、与老师、与学生们打交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青来的文化用品生意出奇得好,在当代理的第一个月他就赚了30万元。“我很喜欢和这些有文化的人打交道,与其他场合的生意人相比,这里的人多数更真诚。而且,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能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做人的道理。”靠着以诚待人、诚信经营,精明的王青来从地摊小贩到代理经营商,再到如今产品远销到了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文化用品公司的董事长,王青来出色地经营着自己的人生。

创业10多年,从一身债务到现在的资产千万,创业让他体验了艰辛,也让他收获了成就。

王青来经典的创业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