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观众研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方法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16-12-01 23:25

广播电视是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节目的传播媒介,统称为广播。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以下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围绕观众研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方法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围绕观众研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方法探讨全文如下:

1 广播电视新闻的观众需求分析

作为传播机构的信息产品类型之一,广播电视新闻面向于广大群众,即受众在共性需求的驱使下,会定时收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而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将围绕以下观众的共性需求,针对性开展。

1.1 信息需求

大众了解广播电视新闻的目的,是为了从新闻节目中攫取有用的信息,譬如民生、财经、军事、经济等信息,并希望通过信息的获取,满足自身对信息的知晓需求,譬如了解社会行情、财经知识等。据笔者了解,目前收视率排名前12位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信息类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有8个,其余的为娱乐类节目。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的广播电视传媒机构中,观众更为青睐于新闻信息 ,藉此了解客观世界的形势和变化。

1.2 时效需求

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类信息可谓瞬息万变。“先知为快”是大多数人对信息的时效需求心理。譬如比别人先知道某类信息,就能掌握人际传播的主动权,拓展社交话题内容,在交谈中获取情绪的快感。另外,类似于经济、财经等专业信息的掌握,能够让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比方说最近股市行情大起大落,股民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股市行情,财经类和经济类新闻为主要的渠道之一,以期通过新闻渠道获取最新的信息,作出股市买卖的准备判断。

1.3 真实需求

广播电视媒体的职责,就是将有关的媒体信息,真实无误地呈现在公众面前。而正是因为电视广播媒体具有权威性的特征,社会大众才会将媒体视为获取新闻的主渠道,但与此同时,对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某些广播电视新闻,内容有失翔实,不仅无法起到辅助观众做出正确的信息甄选,而且可能误导观众,该问题需要在新闻编辑时,予以重点纠正。

2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迎合观众需求的做法

基于广播电视新闻的观众需求,为迎合观众的这些需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单位,需要在进行新闻编辑时,紧扣观众的实际需求,让新闻内容通俗易懂、信息量充实、情境性强。

2.1 通俗易懂

由于观众的教育背景、知识涵养等差异性大,广播电视新闻面向全社会,如果其内容晦涩难懂,可能会影响观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有效接收。对此,笔者建议在新闻编辑时,仔细甄选、整合有关的文字、声音和画面等,让新闻内容通俗易懂。首先是新闻信息整合时候的“软硬”搭配,类似于文件、会议类的新闻,其内容难免会枯燥乏味,并且夹渣诸多专业性的信息,对于这种“硬”新闻,可灵活穿插各种实际的案例,譬如在报道抗洪救灾新闻会议时,加入受灾区域现场的视频报道,观众才能够切身体会洪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其次是播音文字稿编辑时,要将生硬的书面化语言,以大众化、口语化、平民化的表达方式,让语言更为浅显易懂,比方说对话式的新闻、脱口秀类的说新闻,将降低新闻信息传播时与观众的空间距离,只有进行大胆尝试,才能够吸引观众关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但值得一提的是,语言文字的精炼,还必须兼顾信息的逻辑性,类似于当前某些娱乐新闻??嗦的口语化报道方式,严重欠缺逻辑向的情况,要果断予以避免,只有保证希望编辑思路的清晰和明确,观众在潜在新闻主线的引导下,才能够迅速领悟新闻的内容。再次是声音编辑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以声画有效结合的方式,其中声音有同期声、现场声、辅助音乐几种,这些声音的合理搭配,譬如报道某公园春暖花开的新闻,以轻音乐烘托画面,自然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

2.2 信息量控制

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目的,就是将信息全部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信息的取舍,也是新闻编辑的难点所在。一方面是合理删减新闻信息,编辑时结合新闻的主旨,从采访、搜集的新闻素材当中,在认真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将与新闻主旨无关,或者联系不大的素材,进行删减,侧面要求在采访和搜集新闻素材时,尽量多拍摄更多画面和多搜集相关素材资料,以便扩大编辑增减的弹性空间。

另一方面是根据新闻的大背景,链接相关的其他新闻,同样能够增加新闻内容的有效信息量,譬如报道汕尾市毒贩宣判大会的新闻,除了如实反映大会的现场情况、宣判结果,大可链接2014年海陆空围剿博社村的新闻,让观众对宣判大会的客观背景,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除此之外,新闻中还可以引入制毒贩毒相关的法律条款,让观众切身感受制毒贩毒的社会危害性、国家处置制毒贩毒违法行为的严厉性,适时新闻的有效信息量,将得以大大增加。总之,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量,要控制一定的范围内,以新闻的信息价值体现为宗旨, 既要兼顾新闻内容前因后果的逻辑性,也要注重不同时间段新闻之间的关联性,将信息的触角,同时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予以深化拓展,才能够充分观众的信息需求。

2.3 创设情境

任何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都不能够脱离一定的情境范围。关于情境的创设,一方面是画面的选择,应倾向于现场感较强的画面,在观众的角度,“眼见为实”通常是他们甄选新闻的标准,以文字类新闻为例,如果观众对新闻主题本身不感兴趣,干瘪瘪的文字,可能会削弱观众阅读的热情,反之,如果新闻中能够加入现场的视频和图片等,必然能够激起观众点击观看的欲望。在选择现场感比较强的画面时,不能采用“摆、导、补”的画面造假手段,譬如有关领导下乡视察的新闻,用后期制作手段,将领导的影像和农村真实画面拼接在一起,这种镜头的组接方式,是公然的“张冠李戴”造假,新闻可能因此丧失权威性。

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工作结束后,编辑时不能够过多干预现场的采访画面,而要秉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判断和选择现场感的画面,适时才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新闻事件现场的气氛,又不至于出现被误导的情况。另一方面是现场声的选择,现场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拍摄时的采录声响,譬如自然、动物、音乐等与新闻报道信息无关的声响,另外一种是与新闻有关的实质性声响,譬如采访对象的说话声、记者的提问声和出镜报道声等。

现场声的选择,也要考虑新闻的真实性问题,尽管第一种类型的现场声,与新闻主题无关,但在编辑时予以适当保留,能够给予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譬如抗洪救灾现场的采访报道,除了记者的现场出镜报道声,还夹渣嘈杂的风浪声、暴雨声、战士群众的呐喊声等,编辑时将这些声音调低至记者解说词音量之下,只要不影响观众对记者报道信息的接收,可直接予以采用,以便营造现场风雨的激烈气氛和救灾的紧张气氛。至于第二种类型的现场声,是直接带给观众信息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但作为记者见证现场情况的权威性转述,同样要予以保留。

3 结论

文章通过研究,基本明确了基于观众角度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但考虑到不同广播电视新闻受众主体需求,以及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条件的差异性,以上方法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编辑工作的主客观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地灵活应用,同时在编辑工作中,归纳总结出更多的经验教训,作为文章研究补充和完善的内容。

相关文章:

1.浅论广播电台新闻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2.3D影像技术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探讨论文

3.电视台实践报告范文3篇

4.英语新闻用词特征及翻译方法探析

5.谈谈广播电视学术论文的写作

6.网络环境下的医学百科图书馆研究和利用

围绕观众研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方法探讨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