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炮制方面的论文
中药炮制产生的年代较为久远,是我国前人的智慧结晶,总结了我国历代医学家临床用药和制药的实践经验,因此,是中国医药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中药炮制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中药炮制方面的论文篇一
《 浅谈中药炮制的解毒机理 》
【关键词】 中药炮制;解毒机理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所采用的一项制药技术。广大医药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探索,证明中药炮制能消除或降低部分中药的毒性,提高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系数,扩大中药资源。中药炮制解毒机理成为广大医药工作者研究课题之一,现笔者就中药炮制解毒的一些机理试行分析。
1 加热解毒
加热需要火,而“火”与中药炮制关系密切,如煮、蒸、炒、焙、炙、炮、煅、炼等炮制方法都与火有关,绝大部分中药都需经“火”炮制。现代科学证明,加热能使中药所含的某些毒性成分解破坏、凝固变性、升华散失或部分减少,以达到解毒的作用。
1.1 加热使中药有毒成分分解破坏 中医认为马钱子有大毒,临床服用前必须炮制,以减少有毒成分士的宁的含量,经过高温砂炒后,士的宁部分分解破坏,砂烫后马钱子中士的宁含量降为1.85%左右,毒性降低,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1]。干漆含干漆酚50-60%,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不能生用,焖煅后,干漆酚约减少70%,毒性、刺激性显著降低[2]。川楝子生用有毒,炒制后毒性蛋白被分解破坏,降低了毒性。
1.2 加热使中药有毒成分凝固变性 蜈蚣的毒液内含有两种类似蜂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此外尚含有酪氨酸、蚁酸、脂肪油及胆固醇等,其中蚁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小蜈蚣咬伤可产生局部刺痛及红肿,大蜈蚣咬伤可引起局部坏死、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时发生昏迷及过敏性休克[3]。加热可使其有毒成分凝固变性而失去活力,所以蜈蚣使用前都要用烘焙法加工炮制,以降低毒性。白扁豆含有一种植物蛋白质(红细胞非特异性凝集素),对人体有害,炒制或炼制后,该成分凝固变性而失去活力,达到降低毒性效果。
1.3 加热使中药有毒成分升华挥发或减少 红娘子、斑蝥均有大毒,有毒成分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口服斑蝥素量超过30mg即中毒死亡。斑蝥素在84℃升华[2],伴炒红娘子、斑蝥后所含斑蝥素部分升华散失,毒性降低。苍术生用辛温苦燥,所含挥发油量大对中枢神经呈麻痹作用[3],麦麸炒后,挥发油减少约15%,缓和了燥性,降低了副作用。没药、乳香等树脂类药材含有一定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炒制后,挥发油挥发散失,副作用大大降低。水蛭生品药性峻猛,属破血之品,气腥味烈,多入煎剂,经滑石粉烫制后,主要活性成分水蛭素含量减少,可入丸散,可直接内服,可相对温和地治疗内损瘀血、心腹疼痛等症[4]。
2 辅料解毒
通过用水或加特殊辅料,长时间浸泡、煎煮等方法加工炮制有毒中药,使有毒成分溶出随水漂流除去或与有毒成分结合、或使有毒成分溶于辅料中,以达到解毒目的。
半夏含有刺激性成分生用可致舌、咽喉和口腔麻木、肿痛,呕吐及窒息,清半用白矾制既降低毒性,且长于化痰,用姜制起协同作用,善于止呕;法半夏用甘草和石灰制,毒性更为减弱,并能缓和药性,适于配散剂内服[5]。雄黄醋制后,所含砷盐溶于液体辅料中,降低了铅、汞、镉等对人体危害较大的几种金属元素的含量。芫花、甘遂均为峻泻逐水药,作用较猛,毒性较大,醋炙能降低毒性,缓和泻下作用和腹痛症状,提高临床用药安全系数。硫磺、藤黄与豆腐一同煎煮,豆腐部分吸收了其毒性成分,而使药材毒性降低[2]。附子生品含有毒性很强的苯甲酰乌头碱,现代用盐卤水浸,甘草黑豆同煮,经炮制后分解为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6]。
3 制霜法解毒
巴豆是剧烈的泻下药,含脂肪油40-60%[2],它既是有效成分也是有毒成分,口服20滴巴豆油即中毒死亡。临床使用前须除去部分脂肪油才能入药。此外,巴豆毒素能溶解红血球,使局部细胞坏死,但遇热则会丧失毒性。可采用加热制霜法榨去部分脂肪油,使含油量在18-20%之间,即可安全使用。柏子仁榨油制霜后,可减少润肠至泻的副作用。
4 高压蒸汽蒸制解毒
草乌、川乌生用有大毒,所含有毒成分为乌头碱,口服乌头碱0.2mg就会令人中毒,3-4mg就会将人毒死。乌头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则容易水解程毒性较小的生物碱。传统用煮法工艺炮制,时间长,辅料浪费大,降毒效果不明显。根据水解去毒原理,可改用高压蒸汽蒸制(压力1.5kg/cm2,温度115℃,时间40分钟)即可达到解毒的效果,毒性降为原来的1/200[2]。桑螵蛸生用令人泄泻,高压蒸制后可消除其致泄的副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炮制之所以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减少副作用,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其机理有:使药物有毒成分分解破坏,凝固变性,升华挥发,使有毒成分改变成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的成分;使有毒成分的含量减少。但是,由于中药成分复杂,许多药物的有效成分与有毒成分尚不明确,使得中药炮制解毒机理的研究比较复杂,需要广大的医药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丁建江,丁宗华,赵家胜等,爆压法代替砂烫法制马钱子的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4):50.
[2] 徐楚江主编,中药炮制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4-95、70、143、148、153-154、158、176-177.
[3]? 李广勋主编,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156、422.
[4] 张永太,水蛭炮制前后质量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08,(7):768.
[5]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119.
[6] 种朋荣,魏家印,附子炮制方法[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2):924
浅谈中药炮制方面的论文篇二
《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摘 要 目的:探讨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从药物的不同性能(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加入不同辅料、采用不同的加工炮制等方面论述。结论:中药炮制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中药 炮制 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022
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影响
不同的中药,各有其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的不同性味,自古至今,临床就是凭借这些偏胜特性治疗疾病的。性、味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从性质上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况,并与治疗作用有着若干规律性的联系。《本经》有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药物太寒则伤阳气,太热则灼阴液,太苦易伤胃耗津,太辛会损津耗气,为了适应不同的病情,必须通过炮制来改变药物的性味,使之产生相应的功效而安全、合理地应用于临床。如黄连本为大苦大寒之品,生用长于泻火燥湿、解热毒,酒炙则可引药上行,而善清头目之火;吴茱萸制可抑制其苦寒之性使黄连寒而不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经姜汁制后可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善治胃热呕吐。现代研究表明:黄连含大量的黄连素(小檗碱),少量黄连碱等,具有抗菌、利胆、降压和解热的作用。用不同的辅料炮制黄连,其小檗碱的浸出率不同。以醋制含量最高,姜制其浸出率最低,而且在同一辅料中,浓度不同,小檗碱的浸出率也不同。再如麻黄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作用甚强,多用于表寒证和风水浮肿,但过汗则有伤阴亡阳之虑,对体虚者不宜,蜜炙后味甘微苦,性温偏润,辛散作用缓和,并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多用于表证较轻的肺气壅阻而咳嗽气喘者,麻黄绒较麻黄作用缓和,适用于老人、幼儿及虚人风寒感冒。蜜炙麻黄绒作用更缓和,适用于表证已解而喘咳未愈的体虚患者。现代药理证明:麻黄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等。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伪麻黄碱还有明显的利尿作用。挥发油有发汗的作用,并能抑制流感病毒。炮制后,麻黄与炙麻黄中生物碱的含量基本不变,但挥发油损失较大,炙麻黄中有效成分的溶出速度较慢,故作用缓和。
炮制对中药升降浮沉的影响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向上(呕吐,喘咳),向下(泻痢,崩漏),向外(自汗,盗汗),向内(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这就要求用于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具有相应的升降浮沉之性。升降浮沉与药物的性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升浮的药物大都具有辛、甘味,温热性;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之性。正如李东垣说:“味薄者升,气薄者降,气厚者浮,味厚者沉”。李时珍说:“酸碱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通过炮制,药物的性味改变了,作用的趋向也随之变化。如黄柏性寒而沉,生用苦燥,清下焦湿热,主治足膝软弱无力及小便淋涩等;酒炙后作用向上、偏清上焦之热;用于口舌生疮;盐炙后偏于降相火,滋肾水,用于阴虚盗汗;蜜炙后主泻中焦之火,且不伤脾胃,用于五心烦热。现代研究表明:黄柏含有小檗碱、少量的掌叶防已碱、黄柏碱及黄柏酮等,具有抗菌、利胆、降酶、利尿、降压、降血糖及解热等作用,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黄柏化学成分的影响较大。盐炙、酒炙后,其成分基本不变,黄柏炭则由于长时间的高温处理,致使多种成分被破坏,仅残留部分小檗碱,可见黄柏中小檗碱含量与炮制过程中的受热温度直接有关,且其寒性的降低与小檗碱含量下降相吻合。再如柴胡生品升散作用较强,适用于解表退热,醋炙后能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解郁的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之症;用鳖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强清肝退热、截疟之功效,用于骨蒸潮热。现代药理表明:柴胡含有皂苷、挥发油等。柴胡生品中挥发油含量相对较高,柴胡皂苷含量较低,挥发油清轻上浮,可解表退热。炮制后柴胡苷含量较高,具有明显的保肝、降血脂、利胆与疏肝解郁的作用。
炮制对中药归经的影响
归经是指药物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针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因某一脏腑、经络的病变有寒、有热、有虚、有实,而要运用温、清、补、泻之法来改善或消除这些症状,又离不开药物的四气、五味及升降浮沉等性能。古人云:“辛入肺、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性味,有不同的归经;同为补药,又有补肺、补脾、补肾之分;同为清热药,又有清心火、清胃火、清肝火之别。炮制能够改变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如生姜辛微温,入肺、脾经,偏于发散风寒,和中止呕;干姜辛热,入脾、胃、心、肺,主要是暖脾胃,回阳救逆;炮姜苦、涩、温,入脾、肝,长于温经止血,祛脐下小腹之寒。所以说不同炮炙品的作用取向有所不同。
炮制对中药毒性的影响
毒剧药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是中医用药的又一特点。毒药在古代医药文献中是药物的总称。张景岳言:“药以治病,因毒为能,而谓毒药,是以气味之偏。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是也,而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而以人之邪气”。可见毒性作为药物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是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但某些中药常常是疗效高、毒性大。部分药物的有效成分即是毒性成分,用之不当,即可中毒,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为了药物的有效与安全,必须通过炮制,或制其性,或制其质,或制其味,减轻或消除药物有害的作用。如马钱子生品苦寒有毒,砂烫后毒性降低,质变酥脆,而易于粉碎和煎煮,马钱子含其士的宁、马钱子碱等,经过砂烫后大部分马钱子碱被破坏,而保留部分有效成分士的宁。巴豆辛热有大毒,向来以加热除去大部分油质而制霜入药(巴豆油既是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含量以18%~20%为宜);草乌、川乌通过蒸煮等加热处理,能使毒性极强的乌头碱水解成毒性极小的乌头胺而供内服。
炮制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有的矿物,介壳及种子类药物,质地坚硬,难以粉碎,既不便于调剂、制剂,也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惟有经过炮制加工后方能处方作用,如龙骨、牡蛎、磁石、龟板需加辅料煅烧;苏子、王不留行、莱菔子需加以炒制;蛤蚧、蜈蚣等应该烘焙后入药,有的植物药如杷叶要去毛,远志得去心,桔梗需去粗皮,海藻、苁蓉应去咸除腥;还有的药物如莲子须分为莲子心与莲子肉,紫苏应区别苏梗与苏叶,麻黄分为茎和根等,均要通过加工炮制,提高药物的纯净度,分离其不同的药物部位,使之更加准确灵活地应用于临床而发挥疗效。
由此可见,中药炮制直接影响药物在临床组方中作用的发挥,其作用不但受炮制方法的影响,也与加入的辅料有极大的关系,正如古人云:“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所以重视中药炮制,加强中药炮制的现代研究,提高炮制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目前医院药剂科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有关浅谈中药炮制方面的论文推荐:
1.中药炮制发展现状与研究思路
2.浅谈中药制药专业毕业论文
3.浅谈中药制药技术论文
4.探讨中药制药论文
5.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浅谈中药炮制方面的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