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心理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3 19:10

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北京心理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北京心理学论文篇1

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

摘要: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 心理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

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

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

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

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

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

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6.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效应

1、首因效应

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我们会很重视开始接触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语言、神态等),至于后面的信息就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这种心理称之为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3、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从对方的某个优点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方面,由不全面的信息而形成完整的印象。光环效应往往对恋爱的双方起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4、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假使他人和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猜测,无形中透露的正是自己。所以,我们不要瞎猜别人的坏处,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时会把对某一类人物的整体看法强加到该类的每一个个体上而忽视了个体特征。刻板效应有利于总体评价,但对个体评价会产生偏差。比如,农村来的同学认为城市来的同学见识广,而城市来的同学认为农村来的同学见识狭隘。

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都要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自暴自弃。尊重他人就是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真诚原则

只有诚以待人,胸无城府,才能产生感情的共鸣,才能收获真正的友谊。没有人会喜欢虚情假意,多少夸夸其谈都会败下阵来。

3、宽容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甚至产生一些矛盾冲突。这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宽容别人,不斤斤计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先犯我,礼让三分。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人际纠纷,这样我们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也变得很自私自利变得很渺小。

4、互利合作原则

互利是指双方在满足对方需要的同时,又能得到对方的报答。人际交往永远是双向选择,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交往才能长久。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既要考虑双方的共同利益,又要深化感情。

5、理解原则

理解是成功的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理解就是我们能真正的了解对方的处境、心情、好恶、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有道是“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海茫茫,知音可贵啊!善解人意的人,永远受人欢迎。

6、平等原则

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要爱富嫌贫,不能因为家庭背景、地位职权等方面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平等待人就不能盛气凌人,不能太嚣张。平等待人就是要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

四、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心理因素: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与行为等。认知是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状态,是人际关系的前提。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感知、识别、理解开始的,彼此之间不相识、不相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认知包括个体对自己与他人、他人与自己关系的了解与把握,它使个体能够在交往中更好地、有针对性的调节与他人的关系。动机在人际关系中有着引发、指向和强化功能。人与人的交往总是缘于某种需要,愿望与诱因。情感是人际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满意与不满意、喜爱与厌恶等,人们正是根据自身情感体验不断调整人际关系。情感直接关涉着交往双方在情感需要方面的满足程度,即心理距离。可以说,情感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往往被当作判断人际关系状态的决定性指标。态度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变量,每时每刻都在表现某种态度,态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例如态度与偏见、歧视的相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交往。

2、客观因素:(1)时空接近,是大学生彼此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也是人际吸引或人际互斥的基础。只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空充分接近,他们之间就必然产生人际关系,那些时空接近而素无往来的大学生之间并非没有人际关系,只是人际关系较为疏远;少有交往却相安无事,说明他们之间的人际相处很好。就如升入大学后与以前的同学朋友联系较少,并不是人际关系消失了,而是不在同一空间交往少了。

(2)态度相似, 是个体内部心理方面的,但个体之间的态度相似与否则是客观的。个体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观念和意趣,容易相处和交流;态度迥异,个体之间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相处、交往多有冲撞,如不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往往使人际关系失谐。

(3)个性吸引,有的大学生给人的感觉很愉快,其相貌不一定出众,但亲合能力很强,不妨称这样的大学生具有更大的人格魅力或个性吸引。乐群、外向、幽默、风趣是吸引他人的个性特征。有的大学生具有使人生厌的个性特征,如自私、势利、古怪、无聊等。

3、主观因素:(1)人际安全,所谓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诉说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往往人际安全得不到保证,感到自己被别人欺负、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弱点或劣势会暴露出来。因此,在特定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中条件性地局促不安,担心别人询问自己,也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大学生在感受不到人际安全的情境中,将会自我防御性地退缩或回避。

(2)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这些预期纯粹是个体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是一种投射心理。人际距离决定人际期望的价值,人际距离越近,个体的人际期望价值越高。大学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内容、不同价值的期望,虽然人际期望常常是自发的、内在的和无意识的。人际期望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不良都是个体人际期望造成的。

(3)人际张力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只要处于这种人际情境之中,个体就强迫性地感受到紧张、压抑、无奈、无能为力或表现为冲动、偏激、难以克制。人际张力越大,个体越难适应这种人际关系。一旦脱离某种人际情境,相应的人际张力就自行解除。然而,大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是随便就能摆脱的,所以有些大学生深受人际张力之苦。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都是个体对特定人际情境的主观体验,三者是互相关联的。人际张力和人际安全是相对的,人际安全是个体人际适应的条件,人际张力是个体人际障碍的诱因,而人际期望是人际安全、人际张力的基础,或者说是内在过程。

五、人际交往的主要障碍及其原因

1、主要障碍:

人际交往障碍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别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个体为此感到苦恼,明显影响个体正常生活的一类现象。这种障碍不但影响个体的人际状况,而且使个体的整个精神方面都受到消极影响,产生自卑、孤独、自负等情感。交往障碍的不利后果是使个体形成条件性的交往不能。由于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不同,人际关系所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障碍。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

人际交往的目的在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2)情感障碍是另一常见障碍。

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其表现主要有:嫉妒与自卑;自负与害羞、孤僻等。

(3)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

所谓人格,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2、其主要原因: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成为人际关系障碍的直接原因有人知因素、情感因素、经济因素等。

(1)认知原因:偏差和投射是由人际认知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主要方面,其内在机制是人际期望。

(2)情感原因: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情感因素较多,最为常见的是自卑和自负,其内在机制是人际安全。

(3)经济原因:大学生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个体的人际适应。其中有两种极端情况——清贫与富足。清贫的学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障碍有人际羞怯、人际逃避等;富足的学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障碍有唯我独尊、自我中心、自以为是、盛气凌人等。

六、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因此,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紧迫,措施如下:

1、优化人格

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大学生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正所谓“吾日三省乎吾身”,发现和总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热情开朗、积极果敢、自信宽容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时,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当然,人格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地总结,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趋成熟。

3、提升校园文化建品位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举办各种讲座联谊会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人际交往的机会。这就使大学生既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感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向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其他对策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仅仅依靠大学师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美好并学会爱;对社会而言,要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贫富差距,从而使大学生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

七、结术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通过以上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人际交往心理学》 刘晓新、毕爱萍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 姚晓燕 甘肃高师学报 第8卷第1期(2003)

3、《试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罗建华、梁斌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03年第3期

4、《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障碍及对策》 张治库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期

北京心理学论文篇2

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新生心理适应的干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 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适应困难学生的干预效果,以促进适应困难新生的心理成长。方法 对30名经心理普查和面谈筛选获得的大一适应困难新生进行为期8周、共8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同时设置对照组。采用SCL-90,SSRS,SAS,SDS,CSAI量表于团体心理辅导前和辅导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心理测评,进行辅导前、后样本的配对t检验。结果 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在SCL-90的总均分、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因子得分上显著下降(P<0.05或P<0.01);SAS焦虑得分显著降低(P<0.05);SSRS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和支持利用度得分显著提高(P值均<0.05);CSAI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得分显著提高(P值均<0.05)。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能显著改善适应困难新生的适应状况。

关键词:精神卫生;团体处理;干预性研究;学生

1 前言

大学适应困难新生是大一新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适应障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因而他们也是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和干预的重点对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通过团体关系的功能,帮助适应困难学生缓解不安情绪,矫正不适应行为,减轻症状,恢复身心健康,被认为是干预大学生适应困难的有效方法。该研究以这一特殊群体为对象,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实施干预,旨在探讨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心理适应干预的实际效果,促进适应困难新生的心理适应和健康成长,也为相关理论提供实验佐证。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将某大学新生心理普查筛查出的190名重点关注学生约请至心理咨询中心面谈,根据访谈情况并结合CCMD-3中“适应障碍”的诊断标准,筛选出60名适应困难学生组成同质团体,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验组男生19人,女生11人,年龄18.34±0.91岁;对照组男生21人,女生9人,年龄18.57±0.94岁。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采用随机2(实验组、对照组)×2(辅导前、辅导后)自身前后配对设计,实验组参加每周1次,每次2小时,为期8周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不作干预,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两组学生一起完成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心理测试。

2.2.2辅导内容和方法 卢谢峰的研究显示[2],大学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适应。因此,本研究在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设计上以提高新生的人际适应能力为重点,结合自我探索、学习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应对等主题,构建了8个相互联系的辅导专题。运用团体心理疗法的倾听、反应、互动、行动等基本技术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分组讨论等主要方法完成辅导。辅导过程由本人主持,另有两名经过培训的学生助手协助。

2.3 效果评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大学生适应量表(CSAI)作为辅导效果评价工具。

2.3.1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共有90个项目,评价指标有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和总均分,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2.3.2 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由W.K.Zung编制,各20个项目,主要评价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程度,用总分作为评价指标,广泛用于情绪状态的评定。

2.3.3 社会支持量表[6] [4][5][3][1](SSRS),由肖水源编制,共有10个项目,用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4项指标进行评价。主要评价个体获得社会支持的种类和程度,以及对社会支持的觉察和利用程度。

2.3.4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ollege Student Adaptability Inventory,CSAI),由卢谢峰编制,是专门针对大学生适应的测查工具,有66个项目,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7个分量表。采用5 级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适应性越好。

结果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各组前测和后测数据的配对t检验。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组和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前的同质性检验

在正式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SCL-90、SAS、SDS、SSRS、CSAI五个量表的前测数据分析表明,两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状态、社会支持状况和大学适应情况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学生属同质性团体。 3.2 团体心理辅导对适应困难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在SCL-90量表人际敏感因子的得分非常显著下降(P<0.01),躯体化、焦虑、恐怖、总均分得分显著下降(P<0.05);控制组学生亦在恐怖因子得分上显著下降(P<0.05)。

3.3团体心理辅导对适应困难新生情绪状态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SAS得分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得分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在SDS得分上,两组学生前后测数据均无显著差异。

3.4团体心理辅导对适应困难新生社会支持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支持利用度得分上均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学生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均无显著变化。

3.5团体心理辅导对适应困难新生大学适应状况的影响

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因子上得分显著提高(P<0.05);控制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身心症状表现因子上得分也显著提高(P<0.05)。

4 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年来不断受到重视的一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它是在团体情境下,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使团体成员自知自助,达到消除症状,改善适应,发展人格的目的,多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有研究表明系统的团体心理训练有助于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能力,增强自信心,改善人际沟通状况,促进环境适应,因而能有效地帮助适应困难新生度过克服适应障碍。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实验组学生在接受团体心理辅导后:SCL-90总均分和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因子得分显著下降;SAS焦虑得分显著降低;SSRS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和支持利用度得分显著提高;CSAI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得分显著提高。同时,实验组成员在团体分享和书面作业中对团体辅导活动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许多同学在分享中反馈“感觉非常温暖”,“就像又回到了知心的高中同学里一样舒畅”,“我比以前自信多了”,“我们是一家人”。辅导后对成员进行的访谈也发现,许多成员表示在参加辅导活动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以前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太偏激,觉得参加团体辅导后对自己、他人和外界环境的认识有了很大改变。成员在活动过程中也互助互爱,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以上结果提示,系统而规范的团体心理辅导为团体成员营造了一个同质、安全、温暖、真诚、无条件接纳的良好氛围,使他们在不设防的状态下最大程度地开放自己,在接纳及理解的环境里,成员会更愿意表达自己,探索自己,逐渐觉察以前不能接纳的自我的部分,使成员感到踏实、温暖、有归属感,从而在团体中获得希望和情感支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提高了他们对大学环境的认同感和对新角色身份的认同,降低了焦虑水平,减少身心症状表现;同时,团体心理辅导虽然不能增加学生的客观支持的获得程度,但可有效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觉察能力和利用能力,进而获得较高的社会支持感。研究也表明,对照组学生在SCL-90的恐怖因子得分、CSAI量表的学习适应性、身心症状表现得分上也显著变化,这可能说明随着大学生活的进行,对于大学里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变化,对照组学生在没有心理干预的情况下,也能自身作出调整,但各方面总体适应状况不如实验组学生好。

总之,本研究揭示,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改善适应困难学生的适应状况,团体心理辅导是干预大学适应困难新生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43

[2]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

[3]-[6] 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12:31-235

[7] 刘金梅.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9:72

[8] 邓旭阳,郭晋林.团体心理疗法促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91

[9] 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心理科学,2003,(26):6:1143

[10] 宋洪波,张红.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104

[11] 刘倩倩,李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昆明大学学报,2006(3):63-65

[12] 孙时进.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研究.心理科学,2000(1):240-244

[13] 杨眉.青春期集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一种解决社交焦虑的模式.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63

[14] 佘建年.大学生人际交往小组咨询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5):232

[15] 杨眉.大学生社交焦虑集体心理治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4):247

北京心理学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