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三课朱德和母亲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三课《朱德和母亲》写的都是关于朱德和母亲之间真实的生活经历,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小编在此整理了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三课《朱德和母亲》,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三课《朱德和母亲》
朱德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先把饭煮好,再下田劳动,还要养猪、养蚕、纺棉花,甚至做挑水挑粪的力气活。
朱德从四五岁起就帮母亲递柴火、烧开水。只要能帮到母亲的忙,再苦再累,朱德都觉得很高兴。到八九岁时,他学会了一些干农活的技巧和本领,不但能挑能背,还能种田了。
每天放学以后,看见母亲在灶前汗流满面地烧饭,朱德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就默默地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他就整日在田里帮着母亲劳动。母亲看到朱德小小年纪,样样都和自己抢着做,非常心疼,常常拉着他的手,责怪地说:“你上学已经很累了,小孩子家,出去和同学一起玩玩吧。别替我干活了!”朱德总是笑笑,继续帮母亲忙这忙那,硬是抢在母亲前头把事情干完。村里人知道了,都夸朱德是个勤劳孝顺的好孩子。
朱德家没有水井,每天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满两桶水,再爬山坡走回家,这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件很难的事,但是朱德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总是抢着去做。
那是一个秋收季节的晚上,母亲做完了全家的饭,刚刚收拾好厨房,又忙着在月光下晾谷子,直到深夜还没休息。突然母亲发现水缸里的水用光了,但时间已经很晚,母亲怕惊动大家,打算第二天一早再去挑水。可是第二天清早,母亲起床一看,缸里已有满满的一缸水了。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晚上水缸是空的,早上起来却是满的。原来,这是朱德天没亮时就起来挑满的。
朱德长大以后,离开母亲去读书,后来又参加了革命,工作十分繁忙,不能回家探望母亲,但他一直惦念着母亲,常给母亲写信、寄钱。
1944年,朱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心中十分悲痛。当时他正领导着八路军打日本鬼子,因军务繁忙,不能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母亲。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我用什么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使母亲和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着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三课《朱德和母亲》教材分析
“母子亲情,血浓于水”。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本文就向我们讲述了朱德与母亲之间的感人事例,展现了朱德的勤劳孝顺,母亲的善良宽厚、吃苦耐劳。
本文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华丽辞藻的着意渲染,写的都是关于朱德和母亲之间真实的生活经历,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朱德从四五岁起就帮母亲递柴火、烧开水……每天放学以后,看见母亲在灶前汗流满面地烧饭,朱德总是悄悄地把书一放,默默地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他就整日在田里帮着母亲劳动”。这些最朴实不过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母亲整日劳碌、汗流满面的高大身影。朱德“悄悄地”“默默地”“整日……帮着母亲”,对于母亲的心疼与责怪,也总是“笑笑”“继续帮母亲”,甚至长大后,工作再繁忙,也不忘对母亲的“惦念”,常“写信、寄钱”。这些词语,说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总司令从小养成了勤劳孝顺、善良朴实的优良品质。
课文共有八个段。一至七段中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条是朱德的勤劳孝顺,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此为明线;一条是朱德母亲的言传身教对朱德一生的影响,此为暗线。这两条线索交叉相融,使文章内容和谐统一。第八段中朱德纪念母亲文章中的描述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读懂课文,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朱德的勤劳孝顺以及母亲的优秀品质对他的深刻影响。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三课朱德和母亲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