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

发布时间:2017-03-06 09:23

大禹治水,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下面是网小编带来的大禹治水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

大禹治水的解释

[释义] 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大禹治水的典故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土那种土叫息灢能自生自长,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长年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四川)。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大禹治水的造句举例

1)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梦想!想当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也有一个梦想,所以,与我的梦想比起来,女朋友算个球啊!

2) 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立,因史料记载母碑位于衡阳岣嵝,又名岣嵝碑。

3) 开天辟地,女娲补天,三皇五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大禹治水,唐尧虞舜。

4) 班主任工作就如大禹治水,反靠堵塞行不通,重在疏导。

5) 大禹治水成功就是了解水文,因势利导。

6)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于是他的妻子天天在家唱歌想念他:“那些年错过的大禹,那些年错过的爱情……”。

7) 我們歷史上有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我們是作為壹種因公忘私的壹種典型,如果因公忘私他不能回家,法律要不要譴責?

8) 大禹治水,尽心尽职,过门不入。

9) 有一种爱叫“水漫金山”,有一种情叫“大禹治水”,有一首歌叫“秋水伊人”,有一种乐“鱼水之乐”。世界水日,愿我们珍惜“水”情“水”爱,友谊天长地久细水长流。

10) 绍兴城东南的会稽山,因大禹治水在此会诸侯,计功行赏而得名。

11) 还生气呢?是我的错,为表歉意教你“大禹治水”散气法:把生的气疏导到全身经脉,然后聚在屁股,啪,气就出来了。

12) 夏朝前夕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及大禹治水真相。

13) 多年前,大禹治水东巡到苗山,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将苗山更名为会稽山,最后又安息在这块东南名地。

14) 大禹治水也曾到西域察山观水明辨流向.

15) 左学金说,第三就是回家的原因是什么,历史上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因公忘私不能回家,法律就不应该谴责。

16) 我们历史上有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我们是作为一种因公忘私的一种典型,如果因公忘私他不能回家,法律要不要谴责?

17) 曾经历史上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因公忘私的佳话。

18) 相传峭壁上仍有大禹治水的痕迹.

19)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在这里发现了盘古墓.

20) 据传大禹治水之时,这里属九州之一的冀州地.

21) 大禹释名和所属部族及其所出之外,研究重点在于探讨大禹治水前有哪些治水英雄?

22) 从大禹治水至今,除患兴利是水利建设的主题。

23) 夏泽村生态环境优雅,留下不少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石门村山水环绕。

24)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纪念夏禹治水功绩,曾在此(曾在此)先后建了夏禹祠涂后祠,并塑有夏禹和涂后的塑像,立有禹王治水碑,以为纪念。

25) 大禹治水成功,伏蛟龙,锁于禹州锁蛟井中。

26) 古代先民把石楼县黄河奇湾的鬼斧神工尊为大禹治水之功,并奉大禹为“能平九土”的后土。

大禹治水的历史典故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