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体育课

发布时间:2017-06-14 12:35

体育课是当代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如何评价一节体育课是不是好课?让小编来告诉你吧。

无论体育教学怎样进行改革,无论是平常课还是公开课比武课,评价仍不外乎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这三个层面进行。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备课,它是教师“事先”对教学活动的预测和设想,是体育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应该说教学设计愈充分愈好,教学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虽然现在不提倡进行详细教案的书写,但并不等于教者脑中不认真思考)。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评价:

1、教学活动的目标性。 课堂教学只有在明确、具体、适度的目标指导下,教学活动才会有条不紊,不失方向,学生的学练和发展才能有所收获。教学活动的目标性体现在:从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是否突出重点;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上讲,可以看出是否有利于突破难点;从教学内容的综合利用及体育教学的多功能性上讲,可以看出是否有机地渗透德育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是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体育基础、学力情况和发展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有所区别。目标过高或过低,任务过大或过小,或是对所有的学生均采用同一目标要求,都是不切实际的,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从发生到发展,教学过程无论如何变化称谓,笔者认为准备—基本—结束这三个阶段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象以前那样明显地呈现出而已。笔者认为评价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主要仍看这三个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地存在。

准备部分即教者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的思想、精神,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技术(如武术套路教学时,用武术操做准备活动等)和学习经验等等充分动员起来,使学生进入体育课知识、技术的学习准备状态。所以,从准备部分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是否明任务、展目标、提兴趣、激思维,组织的练习是否与教学内容有相关性或迁移性;从准备部分的效果上,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否强烈,学习新内容的必要基础和经验以及身体活动能力是否被动员出来。

基本部分即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教学活动。它是完成当堂体育实践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质阶段。在这个阶段,一看教师理解和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包括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重组能力),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学练、解决学练问题的具体教学思路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二看根据水平目标,所选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相符,所设计的练习方法与手段是否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及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起伏变化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并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结束部分即当堂体育课教学内容进行完之后的收尾工作。它包含了放松、评讲、布置课外作业、收还体育器材等。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放松方法手段的运用是否达到了平心情(心理)、调身体(生理)的效果;是否结合当堂的体育教学实际及需要作出合理的评价,特别是是否达到了巩固体育知识或启迪后续学习的效果;是否注意到体育运动后卫生习惯的养成。

3、场地器材分布的合理性。场地器材的设计是上好体育课的物质保证。场地器材分布的合理性,主要看设计者是否充分了解本校或授课校场地大小布局、器材多少,掌握本次课同时上课的班级,及可供本班教学使用的场地器材;是否做到充分利用;是否注意了学生对器材布置的设想,并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才能,保证布置合理、方便教学、保证安全、美观卫生。

二、教学组织的评价

教学组织是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根据现有的条件临堂组织教与学的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主体性是评价教学组织成功的两个要素。

1、教师的教。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练活动的发生是由教师有目的地“引起”的,学练活动的定向发展又是由教师“调整和控制”的。教师的教是否能有效地引起、调整和控制学生的学,这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的优劣,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教学机智、教学技能的高低。评价教师的教应体现在:教师是否带有饱满而稳定的激情,是否运用了教态激发、内容激发、语言激发、示范激发、媒体激发、反馈激发、目标动机激发、课堂机智激发等教学策略,并有效地作用于学生,引起全体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练,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有效地驾驭整个教学过程,控制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是急于让学生“学会”什么,而是重视学法的指导,力求使学生“会学”,将功夫用在“导向与导法”上,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2、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体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它是在教师严密的组织和指导下的学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是为了学,并通过学而取得教学效果。那么,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表现在哪里呢?笼统地讲,主要表现在学生整体的被“激发状态”,活动频率和活动质量上。具体地说表现在:学生的能动性,即体育课上学生主体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学生的创造性,即学生在学练过程中能根据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对本课的内容、练习方法进行适当的变化,以适应自身的状况等;学生的自主性,即学生能利用教学内容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靠自己的思维自主地进行学习,学习动机明确,参加锻炼的兴趣高,有愉快的心理体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体现相互观察、相互启迪诱导、相互纠正评议、相互激励等集体的学习与交流氛围。

三、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设计、教学组织都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教学效果才是体育课教学的根本。由于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的复杂性,评判教学效果的标准也宜粗不宜细,甚至越细越失之偏差。因此,我们只需从体育教学的主要功能上进行评判。

1、从获得知识的角度看学生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身体锻炼。体育课和其它文化课不同,有许多体育知识、概念,特别技术是需要学生在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体验后才能理解掌握的,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就自然会出现运动负荷,且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但不应去追求。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获得有效的锻炼。但我们要避免传统体育课追求大负荷现象,运动负荷的设计要顺应运动项目的自然效果,符合所教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相应的承受能力。要体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2、从学习方法,技术掌握的角度看是否增长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过程本身就包涵了能力(如体育运动能力等)的增长,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以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等。所以在评价时应看教师是否根据体育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练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3、从寓德于教的角度看学生情意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体育教材内容本身就或多或少地包涵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凝聚着各种情感、意志、性格等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信念及价值观等,也会很自然地在教学活动中表露出来,连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知识、技术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揉合在一起,影响和作用着学生。一堂好的体育课的德育效果在于有意有机的渗透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4、从心理体验的角度看是否娱乐学生的身心。在体育教学的整体设计中应体现出心理素质教育的构思,并在每节课中认真去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 “我真棒”“你真棒”“我们真棒”的成功体验。在情感教育方面,要评价教师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乐观的情绪、饱满的学练热情等。当然,体育课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使学生娱乐,但决不能枯燥无味。如果学生的体育学习只是一种艰苦的身体的锻炼而苦无乐趣(无成功后愉快的心理体验),那么,学生就会渐渐丧失对体育课的兴趣,失去不断进取的动机和勇气。所以,评价时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学生增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否使学生获得激励和满足,并不断产生新的心理需求或学习动机。让学生在体育课的学练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快乐,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尽情的释放。

怎样评价体育课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