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论文
最近看粗略看了一下《明朝的那些事》,对其中一段写王阳明特感兴趣,便到图书馆去查了一些资料,正好当做作业写成一篇小论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阳明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阳明哲学论文篇一
【摘要】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在历史上受到的重视不是很多,就像他在明朝社会的官场上,人人都觉得他奇才盖世,但他却仕途坎坷,始终不被重用一样。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是块真金,但是它与统治阶层历代推崇的理学相悖,所以自然要被埋在土里。这在中国社会是一个既奇怪又不奇怪的问题。这么说吧,并不是所有真金都会发出光芒的,关键要看人们是把你埋在土里还是放在耀眼的柜台上。本文探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无在乎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而在于其思想价值对于当今社会有无所补,有无必要推陈出新,把这块真金从土里挖掘出来放在耀眼的柜台上?
【关键词】王阳明 心学
一、 王阳明哲学思想简介。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公元1472-1528年),明朝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全能大儒。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即人们所命名为的"心学"。"而朱熹理学的核心则是"存天理,灭人欲","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一场修正,而在中国历史上,朱熹的理学曾是统治阶层信奉的正统思想,因而王阳明所创造的"心学"在与"理学"的冲突中曾遭到统治阶层的排斥。在历史上,知朱熹"理学"的人多,知王阳明 "心学"的人少。
王阳明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更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定“天理”就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主观唯心地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性,消除每个人自己的私欲和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即所谓的“致良知”。他主观唯心地要求封建王朝:对人类实施教化,应该把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去,以自我的“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消除“心中贼”。他认定:“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并坚决地发出了“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的反问。《王阳明全集》的开篇《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就明确了王阳明的“心即理也。”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二、 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由来。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其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的。
1、王阳明的家庭背景对于其成长道路的影响。
王阳明是在一个世代书香,却淡泊名利的特殊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王阳明的六祖王纲在元末就文武双全,小有名气,会筮法,会相面。但是却隐居山间,直至70岁时还是被刘伯温推荐到朝中当了兵
部郎中。王纲死后留下先世遗书,说:"但勿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正如《王阳明大传》一书作者周月亮所著:王阳明祖上"三代人耕读养气,不失'江左望族'的余风,已殊为可观。王阳明继承了先祖的仁义和乐、与人交际亲切蔼然而尊严不可侵犯的个性,敏捷练达的才智,处逆心顺的作风, "组织能力强,百务纷陈,应之如流;在危疑震荡之际,能卓然屹立"的大丈夫气概。而正是上述这些人性气息,奠定了王阳明未来的走向圣贤的道路。
2、曲折的生活阅历中升华出来的人生真实感悟。
王阳明早期师承朱熹,曾按朱熹"格物致知"的教诲坐在竹子前七天七夜,不顾风吹雨淋,不吃不喝,以图穷竹子之理,最终这“理”没格出来,倒是格出了一场重感冒。从此,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怀疑。在龙场的缺衣少食、举目无亲的贫困生活中,王阳明发现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由此创造了他的"心学"基础。他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而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王阳明走出贵州龙场,之后便一生在官场上游走。在担任地方官时,曾造福一方百姓;在挂帅剿匪时累立奇功,曾大破宸濠之乱,平定江西匪乱。可是这些功业并没有给他带来吉祥,相反,却遭人嫉妒与陷害,使他遭受了更多的磨难。晚年他奉旨去两广平定少数民族起事,胜利后返回途中病逝于船上。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立德、立功、立言,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指着胸口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3、社会环境对于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熏陶。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位于明朝中期最为腐败,最为黑暗的时期。正德皇帝昏庸无度,整天沉浸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把江山大权整个交到了太监刘瑾手中。刘瑾利用手中的大权,专横跋扈,设立了历史上令人胆寒的东厂、西厂,专事迫害忠良,镇压百姓。于是,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社会动荡不堪,贤良志士遭受压制,奸臣贪官小人得志。王阳明生活在这种时代,自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也正因为如此,心学在乱世中产生了。心学的产生,如慢慢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既照亮了个人的心,也照亮了社会。对于个人,人们可以用内心的平和、无私来抵御外界的混浊,纷扰。对于社会,可用道德规范来抵御世俗的败坏。因此说,心学的产生,是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王阳明"心学"一出,学子云聚,风气大开,"心学"思想立刻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来。
三、 王阳明哲学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这样一种现象,治世兴理学,乱世兴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是他在乱世之中历经坎坷而悟出的任世间沧桑变幻,我自内心坦荡的处世精髓,人们自然可以从中寻找到如何在世态炎凉的社会环境之中寻找内心平静,保持高尚情操的精神武器。
1、 有助于社会兴利除弊、开放风气。
王阳明的心学教导人们破除心中贼,与孔子的克己复礼异曲同工,对于规范社会道德,改变社会风尚的确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教育人们克制自己的私欲,避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以免遭至覆灭之灾。我们今天宣扬王阳明的心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一点是王阳明的心学非常有利于培养政府官员的勤政爱民思想,克服贪污腐败现象。王阳明不仅宣扬他的心学,而且用身体力行来实现他的
"知行合一",在他为官的道路上,每到一地,就造福一方百姓,建立学堂、推行教化、整顿吏治、兴利除弊、开放风气,被当地百姓奉若神明。他的这些行为,正是现今的政府官员所应学习的。
2、用"良知"来抵御当代社会的拜金主义。
目前中国社会个性如脱缰的野马,私欲过于膨胀,人们对于金钱利益的过度追求。在汹涌的经济大潮之下,很多人被金钱迷住了双眼,各种道德沦丧、社会犯罪事件接连发生。而王阳明主张的"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大力宣扬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去发掘心中的良知,用高尚的良知去克制无限的私欲是十分必要的。王阳明认为:"天下之患,莫大于风俗之颓靡而不觉。"我们有必要鼓吹王阳明的心学,教育人们以平常之心应对纷纭变幻的物质世界,用自己高尚的情操破除"心中贼"。这将有利于上升民众的道德情操,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3、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大胆质疑,促进理论研究的发展。
凡事皆有度,不能过度。无论什么事情,一旦被人们极端地推崇,就变成了迷信。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恰恰可以帮助我们破除一些迷信,对世界、对人生有一些更实际的认识。王阳明最早师从朱熹,可是他不盲从,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一旦从他所信奉的理论中发现了问题,就敢于大胆提出疑问,创立自己的新理论。我们应当学习王阳明这种不迷信,不极端,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敢精神。实际上,这世界从来都是在否定再否定之中向前发展的,没有一种理论是永远正确的,就像没有一种社会是永远不变的一样。社会改变了,理论也应随之向前发展,"通权达变",是孔子认可的最高境界。不能通权达变就只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参考文献】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周月亮《王阳明大传》;
《朱子语类》卷四;
王阳明哲学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