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发布时间:2017-06-15 11:38

古诗凝练的字词、押韵的诗句和极富美感的意境有利于提高七年级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对美的直观感受。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背诵

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五绝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峨眉山月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年代:唐 作者:岑参 体裁:七绝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年代:唐 作者:韦应物 体裁:七绝 类别:山水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绝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体裁:五绝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约客

年代:宋 作者:赵师秀 体裁:七绝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年代:清 作者:赵翼 体裁:七绝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七年级语文课外题李凝幽居全诗

《题李凝幽居》

作者:贾岛

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1、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

2、少(shǎo):不多。邻并:邻居。

3、池边:亦作“池中”。

4、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5、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6、去:离开。

7、幽期:时间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诗意: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着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