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论文

发布时间:2017-04-06 14:10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篇一

《如何提高教育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效益》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常年的学习和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学生,并对教师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心理教育在中职教育阶段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科学地分析并认识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实质、规律和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智能的发展状况,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中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效益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进行职业教学并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关系到未来中职学生发展的大事。那么,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但是,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就业等问题上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中职生的心理困扰现有哪些?针对不同心理健康类型的中职生,教师该如何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又该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益呢?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师拥有一颗爱心,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是教学效益提高的动力源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育工作是塑造完美心灵的职业,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者、组织者、指导者,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受到挫折、发生危急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加以排解。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真正内涵并不只在于传道和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同时教师要始终怀有一颗爱学生之心,宽容和理解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减轻其心理压力,对学生予以情感支持。因此,作为一名心理教师不仅应掌握有关的教育技能,更应具备健康的、较高水准的心理品质。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读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拓宽视野、塑造完美的人生,教师仅仅有课本中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社会心理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灵活地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关注中职学生心理现状,发现其心理特点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新策略

当今社会,信息经济飞速发展,青少年还没有完全分辨是非的能力,尤其通过网络接触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很容易引起他们跟风模仿,这将对他们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一定的冲击,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因不能升读高中而得不到社会的肯定,他们的自我认识很低,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而在行为方面多表现为偏执,教师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则容易出现心理疾患或误入歧途。再加上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职生面对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加大,他们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交友恋爱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要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了解他平时的一切言行习惯等。”也就是说,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而不是书本。要保证课堂效益的高效性,必须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爱好等,这不仅要求教师倾注于爱的情感,更需要教师从细节中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学生情况全面把握,了解细节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更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必要环节。

三、教师巧设目标,注重课堂艺术,凸显教学优化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体现在:

1.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心理学中,由于本学科自身的特点,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在制定中职教育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学生特点,在课堂中设定合理的分层目标。例如,在教学学生个性心理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明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掌握的分层目标。明确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理解认知、分析数据、调查汇总;较高要求是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后,能用自己所学的基本规律,把持自己良好的心态,塑造健康的个性心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生。

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作为心理学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学生心理问题的各种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妥善地处理突发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3.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

教学活动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学习,思维认识活动就更加积极活跃,学习起来就更加主动、轻松愉快。在心理学课堂中,如果师生心灵相通、关系密切,就能较好地促进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应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用鼓励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用成功体验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对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差生“雪中送炭”,使其所有学生在课堂上其乐融融,同时,一定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塑造学生自信完美的心灵,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这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自身的心理学知识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教学思维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课堂形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依据课堂的条件,运用自身的精湛的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曦.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课堂行为差异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

[2]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刘益民等.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高玉祥.个性心理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篇二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组成部分。认识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的联系

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两者互为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为依据,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出发,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境地。同时,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人们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自身的思想政治观念贯穿其中,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两者相互影响。任何一种政治思想品质都是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成分的健康发展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脱离受教育者当时的心理需求。同时,思想是心理的调节中枢,是行动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人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一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形成,它就对一个人的整个个性品质起导向作用,促进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的可能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密切,同属于意识范畴,都是以人脑为器官,以客观现实为源泉,以实践活动为桥梁,以感知为基础的。思想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影响、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许多思想问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道德问题,究其根源实质却是心理障碍所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而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而心理教育能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使人们的心理素质得以提升,思想积极向上。它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如此,某些心理问题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某些思想问题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结合是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一22岁之间,正处于青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人个性品质形成、身体和智力发育的最高峰,是人生中精力最旺盛、求知欲最强烈、接受新事物最快的黄金时期。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网络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减少,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心理不平衡加剧。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是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疏导和调节。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它贯穿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转型和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培养大学生对生活的现实态度,正确处理理想与实现的矛盾。大学生往往对人生怀有美好的憧憬,对未来踌躇满志。但一接触现实却发现并非想象的那么美好时,就容易产生不客观、不正确的判断,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生活热情和积极性、猜疑他人、孤独忧郁、生硬固执等状况。因此,培养大学生对杜会对生活的现实的、科学的态度就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培养大学生耐挫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我国,能考人大学的学生,往往在中学时期都是学习尖子。但进人大学后,却发现自己在班里非常一般。有的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总是在中下水平。对他们来说,这是很难受的。进人大学的新环境后,远离父母、家乡,教学方式、生活环境等都不同于中学,于是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一些病态反应:对战胜困难毫无信心、心慌失眠、多虑、有的沉默寡言、有的破罐破摔,甚至有的寻死觅活、自杀轻生。从调查情况看,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学生产生受挫心理的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耐挫折能力作为对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为掌上明珠,考上大学以后更是家中的皇帝。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使他们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如过分依赖、受不得刺激、经不起挫折、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一点不顺心就觉得天要塌下来、意志薄弱,承受力差、一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容易产生挫折感。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将“勇敢”作为君子“三道”之一。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者不惧”、一往无前的顽强意志,使他们能在即将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增强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1.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和发展,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远大理想,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其教育方式一般是主动介入,采用集体教育的方式,自上而下,强制灌输,受教育者往往缺少平等和尊重体验,有被命令感和被迫服从感。心理健康教育则着眼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教育方式一般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采取个别交谈和咨询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势必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相似的角色之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容易互相影响。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已成熟,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交流方式。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座谈方式代替报告方式,以谈心方式代替训导方式,学生们就会因“角色相似”而把教育者当作知心人,并乐意接受其教育。

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过去单一“说教者”角度和立场转变为兼顾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角度和立场,尽快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理解、同情学生,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迷茫、误解和不正确的观点采取谅解和宽容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价值的权利,以减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服从。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要对学生的价值观无原则的接纳和包容,当学生的价值观明显违背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当学生做出一个可能给社会、他人或其本人造成严重损失和危害的价值选择的时候,教育者就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持续进行影响,使其思想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水乳交融,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上、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实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现实保持一致。有时面对同一客观事实,不同的主体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但以下三方面的规律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所共同存在的:第一、客观刺激事件会导致主观心理反应;第二、负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负性心理反应;第三、良性刺激事件会导致良性心理反应。所以说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在本质上是和实际问题密切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从人的现实表现入手,分析支配其行为的思想动机,再从思想动机分析产生该思想动机的客观外界条件,然后去创造和改变客观外界环境,使之具有产生好的思想动机的外界条件,从而促使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动机。因此,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为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基础。对大学生而言,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主要是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社会交往困难、贫困生生活困难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容易使人产生紧张、焦虑、自卑、无价值感、社交恐惧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长久不能摆脱,就会影响他们业已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解决这些心理和思想问题:一是要引导受教育者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个正确认知;二是要把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实问题解决了,就会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化解矛盾,使学生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国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坚持解决心理、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困难和问题,尽量用宽容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想方设法解决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真正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势作用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唐书怡高校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探讨[J]时代教育

[2]杨作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1999.2

[3]张明成为合格的教师[J]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56-6

[3]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6-7

[4]祝敏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J]安顺学院学报第10卷第2期2008年4月

[5]杨世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途径探讨[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6]颜农秋关于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J]探索与争鸣

[7]赵展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大学生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