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春节的散文_关于赞美春节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5-08 13:19

春节是能把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连串起来的神圣日子。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赞美春节的散文,供大家阅读!

赞美春节的散文_关于赞美春节的散文

赞美春节的散文:春节,春节

这是一个欢乐的节日,而对于这样一个节日,我无语了多年。烟花在天空绚丽,爆竹声声,璀璨在遥远的星空,那是我么,那是我在眨眼么,我看见了,看见你眼中那一面湖水,酸涩的荡漾。

春节。千万人的思念千万人的归属,万家灯火燃起,春风更暖,春意更暖,人心更暖,走在巷道中的身影,却再也看不清,这是谁家的缠绵。而我依旧依旧,独自坐在门口,远看着天边,期盼着眷念。

饭桌上的菜香了,洗脚的热水早已凉却,看不到你,看不到你归家的怀念。我化作了烟花,在晚霞映照的时刻,美丽多姿的燃烧,燃烧吧,这个春节。

记得你吃团圆饭守着压岁钱,身上的花衣裳格外显眼,却看不到你纯真的笑颜,这是一缕春风,还是一滴思念,在这夜的欢歌中沉睡,不愿觉醒,也不愿改变。一切干涩,一切苦恋,千年一梦的改变。

春节呵,无尽的感叹,这一生,这一世,这一年,这个春天。思念会成为永恒,停留在记忆的昨天,在眼里,在心里,在梦里,在思念里,只是空白,普天同庆后的空白,留给孤独的人,孤独的心,在家里守望,房子是家,爱也是家。

许多年了,春节就是这样过来,一年的欢乐,一年的苦楚,一年的期盼,在这一刻,所有的不开心不快乐不美好,就在这一刻,春节的这一刻,崭新。春节,春节!

赞美春节的散文:春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祖活动,蕴含着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之意。在漫长的岁月更迭中,春节,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着中国人的沧桑岁月,延续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那古朴而又熟悉的味道,悠长而值得久久回味。

第一次细细正视中国的年文化,是源自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一篇《本命年的回想》。在文章中,作者怀着返老还童之心,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表现了中国年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作者在行文中勾勒出了一个个生动传神的生活图景——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杀牲禽、备食物、送灶神、换门神、除夕夜、拜新年,情趣盎然而又情致饱满。文章中散出的每一点回忆,发出的每一缕余香,都对古老中国的民风民俗作了生动的阐释,相信每一个有过同样过年经历的人,嘴角都会泛起不易察觉而又心照不宣的会心微笑!

中国人确实是把春节的隆重气息,推到了极致。从腊月初一开始,一直要延续到出了正月,除夕和春节是节日中的高潮部分。事无巨细的吃食准备,是对劳作了一年,幸喜五谷丰登的犒赏;祭神祭祖是对来年的展望,是对好运的祈求,更是对幸福的祝愿;走亲戚、访朋友、拜新年,既合家团聚,增进了亲情,也密切了上上下下、远远近近的人际关系,人心和和美美了,前程才有奔头啊!

我也问过父亲这一辈人小时候过大年的情景,他们的记忆更多的是与饥饿有关。他们热烈虔诚地期盼过年,只是为了有机会穿新衣、戴新帽、吃白面、挣压岁钱、放鞭炮……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把春节过得简单而又直白。

后来到了我们这一辈人,赶上了改革开放,物质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各式价值观泥沙俱下,让人眼花缭乱。每个人都在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殚精竭虑、上下奔波,中国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显得老态龙钟、力不从心。春节,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佳节,虽然依旧隆重,但形式之累已经远远大于内涵之美了。年味淡了,亲情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了……消费社会遵循利益驱动原则,利益和金钱似乎一时间成为了衡量一切的准绳,通讯工具的多元并没有真正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防、质疑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常态,更多的人为了金钱、地位、欲望,背井离乡,不择手段,在占有权利和财富的路上狂奔。春节造就了中国的春运,可其实,我们的悲欢早已不再相通。

也许在我的潜意识里,传统是与乡土家园连在一起的!村舍间红色的桃符与响亮的鞭炮交织出的洋洋喜气,才是中国式的生活感受;方言乡音里流淌着的朴素情感,才是中国式的悲欢离合。被钢筋水泥混凝土解构的人情味道,在乡风乡土中才能得以还原;迷失的价值取向,也许只有在对传统的回望中,才能渐渐变得清晰鲜明;做人的骨架,也许只有在对人生价值和道路的重新审视中,才能得以重建!!

无论如何,春节都是能把中华儿女的心,一颗颗连串起来的神圣日子。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时光如何流转,家、故乡永远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后的情感归宿!春节文化,归根到底就是家的文化,有中国人的家的地方,就有春节!!春节其实更像是一种岁月,从分离流向团聚,从理性流向感性,从等待流向希望,从一种幸福流向另一种幸福!!

赞美春节的散文:我的春节记忆

李佳昊

残雪留寒,羊羊得意。不闻爆竹噼啪响;不见亲朋酬酢时;不尝酒肉桌桌满;不觉年味岁岁淡。年逝年来,春去春归,此刻此景,异乡异客。爆竹梦中扰,吊钱上了窗,饺子出了锅,红包占了手,桃符压了邪。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紫气东来,春光伊始,愿得来年“喜羊羊”。

2015年2月,我与加拿大寒冬的初次见面,多伦多冰天雪地,寒风刺骨。春节前夕,难得清闲,伴着窗外雪纷纷,静静地浏览着网上的文章,几分惬意。无意中,“春节”两个字印入眼帘,内心一颤,《北京的春节》-老舍。六年级时学过此文,语言朴素却不乏生动,我至今印象深刻。今日再次拜读,一见如故,备感亲切。虽与今日相隔百年,却毫无隔世之感,望着桌前日历,百感交集,勾起了我些许的春节记忆。

按照传统天津的春节差不多是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结束。最热闹也就是三十儿到初五几天而已。

腊八节意味着春节的开始。虽说是传统,但家里一般不怎么熬腊八粥。腊八醋一定要泡的,奶奶家总会提前泡上一大桶,过年时那醋色味双全,一直可以吃到出正月。年前少不了备吃的,现今大都是冷冻的食材,加热即食挺方便。奶奶一般会做好素什锦,顿好牛肉、猪肉,炸好丸子,买些酱货置于冰箱,预备着过年。

二十四,扫房子。现今大都是钟点工的活,拿一扫帚裹上布,房顶,柜顶无一死角,有扫除一年晦气之意。二十六顿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帖道酉。老讲究儿,搁在今日定有些许不合适,或许我家唯一按照这个讲究的就是二十九那天,贴道酉。

道酉即为如今的“福”字,“吊钱儿”。“吊钱儿”天津的特殊称谓,在市区很常见。象征红红火火,幸福吉祥。若家家户户贴上几张“吊钱儿”,“福”字,总能热热闹闹地映衬出几分年味儿。每年年前,我和爸妈都会去天津古文化街。古香古色的建筑群,配上灯笼及富有春节特色的霓虹灯,像是办喜事,人来人往些许嘈杂,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儿。有的摊位一年就出来这么几天。我总能在戏楼前面空地上,黑压压一片众多卖“吊钱儿”的小棚子找到那个摊,买了几年与老板熟了。“福”字、“吊钱儿”买几张,大小,贴在哪,我门儿清。有时还会画上一张家里的平面图,都是我一手设计的。再配上一副对联,几盏灯笼,好似家庭庙会一般。小时候爸妈还喜欢给我买华服(汉族传统服饰),一般三十儿穿上,戴上阿哥帽,再配上一双老美华的布鞋,乍一看,大户人家的少爷,甚是讲究。当然到古文化街一定要来上一碗一碗热腾腾的茶汤(天津小吃),端着热腾腾着茶汤,嘴里冒着热气,看着来来往往穿梭于戏楼前的人们,手里拎着刚买的年货,每每此刻此景,说不出的欣喜。

二十九的晚上,贴上买回来的“福”字,“吊钱儿”。我享受此过程,搬着梯子满屋跑,能折腾一晚上。爬上梯子,熟练地接过爸爸在下面递给我的擦好牙膏的“吊钱儿”(为了揭下来时方便,所以“掉钱儿”都用牙膏沾)。贴时要注意要正面朝外,而且讲究必须是双数。大概摆好位置等待爸爸一声令下“贴吧!”这才贴好了一个。立体的“福”字比较棘手,由于胶带固定不住,所以有的时候会拿钉子楔在墙上。

爆竹声中一岁除。年三十总是被楼下的放炮声吵醒,虽说已经是中午,但总是困意十足。懒散地起床,换好新衣服。傍晚原本水泄不通的道路上仅有屈指可数几辆车,整座城市如空城一般。年夜饭在外边吃,我们一大家子,几家亲家也总会聚在一起,管他味道好与坏,一年一次,热热闹闹。小时候吃完年夜饭总闹着要去姥姥家,后来懂事了知道初二才是“回娘家”的日子。前几年吃完年夜饭会在小区前面放上几个大烟花,阵势不次于焰火表演,那时候总会引来周围居民的驻足观望。近几年,雾霾严重,我也长大了,少了童年对烟花的神秘感,就不买花了。回到家,大人们包饺子,我挑三拣四地看春晚,看看微博,微信,熬到十二点。新年的钟声敲响,楼下的鞭炮声络绎不绝,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素馅饺子,象征来年平平安安。压岁钱来喽!“爷爷奶奶过年好!”“大大娘娘过年好!”红包就拿到手了。吃完了饺子,炮声也渐渐平息了,我们就准备回家了。在我的印象中好像就没有一宿不睡的守岁。爸爸一般会去大悲院祈福纳祥,基本年年如此。

正月初一的中午去奶奶家吃饺子。下午到舅爷家拜年,这或许是这一天最重要的事了。正月初一的晚饭是比较丰盛的,奶奶年前精心准备的素什锦、炸丸子、炖牛肉、扣肉到这一天晚上才会出场。晚饭过后,沏好茶水,切好青萝卜,备好水果,支好牌桌,掏出那一年不见光的麻将牌。大人们开始打牌,年年都是爷爷奶奶输的最多,却乐在其中,过年图个热闹儿。我喜欢坐在边上“观战学习”,甚至有时候还是“替补”,一般打到十一、二点就结束了。

正月初二,天津的“姑爷节”,回娘家的日子。这一天是姑爷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姑爷手里肯定要拎着富有特色的“京八件”,马路上人来人往,大都拎着点心盒子。我们一般都是中午去姥姥家吃饭,姥姥也会在年前准备素什锦、炖牛肉之类富有春节特色的饭。“姥姥姥爷过年好”,姥姥姥爷就会把压岁钱拿出来,而且不止一份,因为初一好多亲戚拜年来就把钱给了,所以我喜欢初二,收到的压岁钱多。

正月初三、初四多以家庭聚会为主。一天“娘家人”,一天”婆家人 ”。我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听相声。天津人民体育馆,郭德纲每年初三、初四都有天津的省亲专场,其中一天我和爸爸一定会去的,而且票必须是内场的,年年都座无虚席,听相声也成了天津人民过年的一种活动。

正月初五这天“剁小人”,俗称“破五”。这天不能串门,家家户户要包饺子。初五回到奶奶家吃饺子,印象最深的就是把菜板剁得叮咚响,向邻居以示“剁小人”。这天过完了,春节的高潮部分也就结束了。正月初五以后,大都是朋友聚会。我们家一般这个时候都会出去旅行,一般会去南方暖和的地方或者出国。正月初六到正月十三、十四这一段时间基本都外地旅游。这一段时间也是春节的“低谷”期。

正月十五,传统节日元宵节。这是春节最后的小高潮了,这一天都会回到奶奶家,晚饭依旧很丰盛,有鱼有肉。晚上还会把没放完的鞭炮解决掉,这天晚上的炮声会多一些。晚饭过后,大家一起吃元宵。相比年三十,这天总有些许低落,圆月悬空,伴着渐渐消失的爆竹声,这年就算过完了。

正月十六“遛百病儿”。这一天大伙都会出来溜达溜达,祈求把身上不舒服的地方全部“遛”掉,象征来年健健康康。对于学生来说,那时候应该已经开学。二月二,龙抬头。放了学剪个头发,回家吃两口焖子,不知不觉的来到了新的一年,春天来了。

停笔向窗外一看,阳光明媚,光线透过窗户打在屏幕上,有些刺眼。洋洋洒洒两千多字,一篇以时间为顺序流水账,却是对春节满满的回忆,回忆甚多,感触颇多。临近春节,与家人电话闲谈,均抱怨年味儿不足,毫无心气儿。我笑道:年味儿看不见,摸不着,那是种心态,一种感觉。过去年前街上车水马龙,一派国泰民安之氛围,如今年前的马路上总会交通瘫痪,尤其周末,灯红酒路的城市中总洋溢人们年前的那种浮躁,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过去胡同家家张灯结彩,弄的灯火通明,如今各大商场也是通红一片,年货摆在了最显眼的地方,总循环着那首《恭喜发财》,再看看拿着广告单精挑细选的人们,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过去一大家子在年三十聚在一起,吃到了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如今各大饭店爆满,除夕晚上的城市如同空城,街上走过弥漫着刺鼻的爆竹味,怎能不称之为年味儿?当除夕晚上新年的钟声响起,那一声声的拜年短信,那一阵阵的爆竹声,那一锅锅的素馅饺子,也许是年年一成不变,让人们厌倦了,觉得年味儿淡了。全家团圆的那种气氛;朋友圈晒的各种美食;微博发的旅游照片;除夕晚上那熟悉的春晚;广播里那激昂的拜年声。这不正是年味儿吗?有多少人一边浸在现代的“年味儿”中,一边抱怨“年味儿”没有了。“年味儿”其实没淡,只不过是换了种形式,就让有的人牢骚不断。现在人们所吐槽的“年味儿”淡了其实是对过去简单、幸福生活的一种怀念罢了……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年复一年。春节过后也就意味着春天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紧张忙碌的一年又在这个崭新的春季开始了。愿诸位在羊年里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乙未马年马年腊月廿八

赞美春节的散文_关于赞美春节的散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