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06-06 10:45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小编在此整理了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重点句子的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比较,激趣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我们许多家庭养过花,你们都把花摆放在哪里?跟大家说一说。同时也想一想,我们家里栽种花草的目的是什么。

2.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

3.师小结过渡: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知道我们养花常常是等花开了,就把花摆放到厅堂里、案桌上、阳台上……养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赏。现在,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图片,说一说这里的人把花养在哪里?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读图,知道这里的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悟到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师谈话引入: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呀!这里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习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会明白的。

6.揭示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导入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先是让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而后老师小结过渡,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读图中感知德国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最后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话题,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直接切入课文内容,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谈话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纠正读音,重点引导学生识记好“暇、颇”等生字。

(2)检查课文朗读,注意正音,了解学生对课文蕴含情感的把握情况。

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找出课文有关语段读一读,初步感知这种奇丽的景色。

本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习1—2的要求,初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奇丽的景色,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1.抓住“家家户户”,读出“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情感。

(1)师谈话过渡:课文说“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文中有一个多次出现的词最能说明德国人爱花,读读课文,找一找这个词,并把相关的语段画下来。

(2)学生读课文,找相关语段,谈自己的体会。

(3)课件随机出示下面句子,教师作相应指导。

①“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语段中的三个“都”字,让学生明白家家户户都养着花,都这样做,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铺垫;二要注意朗读时声调的上扬要有层次。

②“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从而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花的海洋”之间的联系;二在读这个语段时,要注意对“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提示:可提醒学生联系春游、秋游的体验来朗读,“应接不暇”可提示学生朗读的语速可稍快,有“应接不暇”之感。

③“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堵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又”字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从而明白“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会感到吃惊的原因;二要抓住两个“多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寻味的是什么;三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时情感要高昂些。

2.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1)师谈话过渡:前面,我们知道德国的确是个爱花的民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呢?找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一个句子,并把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说自己的理解。

(3)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①理解“我为人人”,要与第二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联系起来。

②理解“人人为我”,要与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句话联系起来。

③理解“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要与第四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联系起来。

④要让学生把上面三点连起来说说对句子的理解,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⑤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放慢些,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感觉。

3.抓住“没有改变”,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1)师谈话过渡: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四五十年后,作者又看到这一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就明白了。

(2)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读句子,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教学时要抓住“没有改变”来指导:

①“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习惯没变;

②“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

③“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④这句话的朗读要注意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读得肯定,要读出重音。

本环节的教学抓住文中的三个关键句段,让学生在读书中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

四、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回读全文,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赞美。

该环节的教学,通过有感情朗读,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也可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集体交流。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时,教师要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一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二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事例。

3.教师谈话总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走进德国,认识了一个爱花的民族,知道养花要给别人看,才能看到别人的花,明白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丽。

4.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2)鼓励学生写一写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该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再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事例,而后教师总结谈话,把学习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真诚地去帮助别人。作业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抄写句子是积累语言的需要;小练笔,是本堂课教学的延伸,是联系和沟通课内外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凭借。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

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

(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习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

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

(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

(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

(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⑵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⑶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

(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本组课文的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二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根据这个目的我精心的设计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是一篇新课文,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把这节课讲好,就得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一些相关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那段经历,做课件。特别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只有自己充分的了解了德国的情况,讲起课文来才能应付自如。在熟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教材解读,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学案例细细的逐一通透的理解了一番。只有在充分的了解了教材,知道了要教什么,从哪里入手,哪个地方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是难点,才能想办法如何去解决这么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就受到了思想的启迪。

在大量了查找阅读和课文相关的资源之后,既如获至宝,又感觉杂乱无章。一时间心里很乱,比如课文的导入,就有很多设想,感觉都不错,难以取舍。我设计的是谈话导入,由于上个学期学过《怀念母亲》学生已经搜集了季老的资料了,也从中知道了季老曾经在德国呆过11年,所以我简介了写作背景,让学生主要交流了德国的一些资料。但是学生的资料准备得不充分,比较少。我觉得我应该搜集一些德国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得更多一些。初读课文时,是从课题入手还是从课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还是从作者回到德国回答朋友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最后决定从作者第一次到德国之后对德国人的爱花之情自己的感受入手。让学生了解德国人种花的独特之处。这一课的教案反反复复改了好多遍,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情况,自己揣摸一下学生时候能接受这个问题,学生是否能明白。可以说是千思百绪涌入心头。

为了让学生了解德国人种花的特别之处,我设计了一个问学生家里种花是为了干什么,一对比,学生跟季先生的感受就接近了。抓住关键词“家家户户” “都”,让学生好了德国人美好的想法。在这一段我补充了一段介绍女主人的资料,意图是让学生知道虽然女主人和季老是出租者和租房者的关系,但是他们相处的十年关系就像一家人一样,从而感受到德国人与外人很好相处,平易近人,象花儿一样美丽,从而更加地了解他们为什么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可是课堂上没有点透,引导得不到位,所以这个环节让很多听课的老师感觉不知所云。也不知学生在心理感受到德国人那像花儿一样的美好心灵了吗?

第三自然段,主要描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因为看到本组的训练重点之一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所以我安排的教学环节是承接第二段让学生欣赏德国大街上这道独特的风景。看完之后让学生自己说说刚才看到的,感受到的。我的意图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季老的文采,学习季老的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的能力。不知道是先学文还是先看录像比较能达到我的这个教学目的。

在课件上我觉得曹校长的意见给得很好,让学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图片一个一个的一次播放这种视觉效果更令人印象深刻,比我把好几张图片放在一起一次性放映出来好。

在理解“如入山阴道上”我没有弄懂这个比喻的用意,我理解成了走在街道上就如走进了两旁是密密的树林,走进去空气清新,心情舒爽。在评课的时候,曹校长说这里是说花儿的数量很多如山阴道两旁的树木让人目不暇接,我们都恍然大悟。呵呵,因为在备课的时候我问同组的一位老师,我们两个人揣摩了半天也觉得有点让人费解。曹校长这么一点拨,我们都恍然大悟。真是惭愧啊。在理解教材时还是应该用点心才是。在这个环节上,对词语的理解要联系实际生活,

纵观全程来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堂上把握得还行,基本上完成了一课时的任务。在开头时,问题串联比较多。在指导朗读上,齐读得比较多,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单个朗读,感情很容易流露出来。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深入去理解,没有很好地去挖掘深层次的的东西。同组的同事给的意见很好,没有让学生深刻地去认识,去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有些泛泛之谈,没有说出深层次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以后我要讲究方法,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这一堂课讲下来,虽然很忙,很累,但是绝对非常有收获,对自己的教学看得更加清楚了,明白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曹校长和同组的老师们给的意见给我很多的启示,思路会拓宽。用曹校长的话说:要有自己的想法。是啊,在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可谓是百花齐放,作为第一线上的老师,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自己学生的,能发展学生的,能提高教学水平的是很好。最后一句话来总结我心潮起伏的思绪吧。借用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相信自己!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