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论文

发布时间:2017-06-09 14:25

分析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产生的背景,界定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概念,阐明了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关系, 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由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具有可能性、现实性与必要性,进而说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论文篇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嬗变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产生的背景,界定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概念,阐明了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关系, 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由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具有可能性、现实性与必要性,进而说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斗争哲学 和谐哲学

时代不同,指导人们思想的哲学形态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上,对中国社会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完善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正确区分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

(一)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概念界定

1.斗争哲学的概念

从两个方面分析斗争哲学的内涵,首先,从一般性看,斗争哲学是在承认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基础上,侧重于以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以解决事物矛盾的哲学,是“革命党的哲学” [1]。其次,从特殊性看,斗争哲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语人民斗争与革命的哲学。

2.和谐哲学的概念

和谐哲学可以从两方面分析:首先,和谐哲学是把“和谐”概念作为基本范畴的哲学。其次,和谐哲学是对唯物辩证法的重新理解。即所谓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不过是对辩证法的两种不同理解;即同一个辩证法,若像原来那样错误理解就是斗争哲学,若加以正确理解就是和谐哲学。

(二)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的关系

1.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的联系

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虽然由于时代精神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哲学形态,但是其立足的哲学理论的本质精神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因此无论是和谐哲学,还是斗争哲学,都必须根据相应的时代精神,追寻和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本质精神。

2.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的区别

由于时代精神的牵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精神的理论反拨及其侧重点又是不同的。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和谐哲学是着意于突破旧质的哲学,而斗争哲学是更好地维护、巩固和发展新质的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由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的可能性、现实性与必要性

(一)和谐辩证法的创生使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具备了可能性

和谐辩证法是作为革命辩证法相对应的形态生成的,是对革命辩证法的历史转换。和谐辩证法不仅很好的回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精神,而且给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向提供了可能性。

和谐辩证法认为辩证法的本质应当走向批判与建设的结合。和谐辩证法在我国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批判不可或缺,但是建设的思路是主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斗争哲学的批判思想,凸显了和谐哲学的建设理念。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具备了现实性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应当体现在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上。列宁强调要在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性以及为人的价值目标。

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指针而且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指南。

(三)阶级斗争的惨痛教训使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具备必要性

在历史上,由阶级斗争所引发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迫害值得我们深思。由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向,能够规避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遭受不必要的政治迫害。

1.布哈林的冤假错案呼吁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

布哈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要突出两种平衡,一为经济关系的平衡;二是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平衡。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工农业平衡,“这个问题是决定人类命运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最重要、最复杂的问题。”[2]苏联共产党未能认识并实现从革命党哲学向执政党哲学的转变,造成了对布哈林平衡哲学的错误批判。

2.杨献珍的人生经历呼唤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向

杨献珍提出了“合二而一”的思想,他认为:“对立物的统一,意即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或矛盾构成的,不是铁板一块”。“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二本于一”。杨献珍的 “合二而一”思想受到了毛泽东的否定。1964 年起,由于康生等人的介入,正常的学术探索变成了无限上纲的政治批判,继而又由政治批判变成残酷的政治迫害。

三、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的意义

(一)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的现实意义

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具有现实意义,其中的表现之一体现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由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而来的现实意义还有和谐理念的诞生,和谐理念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联系。和谐理念引导人们互敬互爱、融洽相处,创造了温暖友善的社会环境,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的现实意义。

(二)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的理论意义

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转变后从理论建设角度,对理性主义、实践理性、发展理性、发展观这些概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这既有利于我国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构建,又能将和谐理念较为准确的纳入辩证法的体系中,通过建立和谐辩证法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和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

和谐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转变的理论成果,反映的正是一种对人类实践理性更高层次的认识,是立足现实理性、迈向理想理性内在规律的智慧结晶。如果我们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看待我们生活的环境,居住的地球,那么我认为和谐哲学在人类的历史阶段中是不可替代的理论思想,和谐哲学自身就有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价值。

综上所述,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嬗变,在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它如同斗争哲学一样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它有效的协调着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自我的冲突、以及各文明之间的冲突,是战胜当代人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价值危机的武器。

参考文献:

[1]毛卫平:《从革命党的哲学到执政党的哲学――兼论“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的哲学争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5 期,第 23 页。

[2][苏]尼古拉・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余大章、郑异凡译,三联书店 1981 年版,第 68 页。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小论文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