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曲听起来都差不多

发布时间:2017-03-24 00:05

就“音乐相似”这一问题来说,包含如何定义“相似”,这些“相似”属于哪个方面,它们为什么会存在“相似”,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曲听起来都差不多的相关资料。

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曲听起来都差不多

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曲听起来都差不多1:公有领域

首先明确概念,公有领域指属于公有文化遗产、任何人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和加工的全体人类智慧结晶的集合。因为公有领域的存在,你可以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使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使用巴赫或是贝多芬的古典名曲(注意是曲谱,可以自己演奏改编,因为有些录制的版本是没过期的)、使用超过版权期限而进入公有领域的音乐作品(类似的,同上)。这个词伴随着版权制度的建立应运而生,在此之前,所有的作品均属于公有领域。

OK,明确了这个概念以后,我们来举例子,正好前面有人提到了《一闪一闪亮晶晶》和《字母表》,就以此为例吧。《一闪一闪亮晶晶》原曲为18世纪中期的法国民歌《妈妈请听我说》,莫扎特根据此曲改编了《C大调变奏曲K.265》,《字母表》也是源自该曲。

再举些现代的例子,平井坚《古老的大钟》源自Henry Clay Work的《My Grandfather's Clock》。S.H.E的《不想长大》火过一段时间,其中副歌部分借用的是莫扎特的《g小调第40号交响曲K.550》。

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曲听起来都差不多2:借鉴?抄袭?

音乐的流派是互相影响的,音乐创意互相交织在一起。所以早期留下了大量非常相似的作品,民谣、蓝调、R&R。人们从乡间听到什么小调、从教堂听到什么福音歌曲、从酒吧听到的演奏,只要觉得好听,就会用到自己的曲子里。

而且整个二十世纪上半叶,无论是从公有领域的改编,还是对版权作品的借鉴,有相当多数量的歌曲是不署名的。例如猫王《Love Me Tender》改自公有领域的内战老歌《Aura Lee》;Ray Charles的《I Got a Woman》被认为是最早的灵歌雏形,而这首是从福音歌曲《It Must Be Jesus》借来的;Bob Dylan的歌里引用过很多爱尔兰-苏格兰地区民歌如《The Merry Month of May》、《The Parting Glass》,这些当然属于公有领域,但他同时也从不少版权作品如《The Patriot Game》借来素材。70年代还这么干的,最有名的是Led Zeppelin,借用的太多了,包括《Stairway to Heaven》,不一一列举。上面这些引用也好、改编也好,通通没有注明。

这带来一个问题,当你回顾那些老歌的时候,你很难得知他们到底从哪里借来的素材/灵感。这种状况直到1976年George Harrison被判“潜意识抄袭”了Ronnie Mack的《He's So Fine》赔付160万美元,这一判决对整个音乐产业的影响非常大。

哦,顺便说一下,“潜意识抄袭”的心理学名叫Cryptomnesia,案件里叫Subconscious copying。国内在音乐侵权控诉中是不承认“潜意识抄袭”的。

可能会有些有洁癖的小朋友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音乐的发展历史没有那么干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我们来到Hip-Hop的时代,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了。

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曲听起来都差不多3:采样

依然用前面有人提到的为例吧。MC Hammer的《U Can't Touch This》采样了《Super Freak》。在这首歌刚发布的时候,Rick James因此起诉了MC Hammer,两人庭外和解,MC Hammer赔偿并将Rick James的名字一并写入作曲栏。

采样是指将现有音乐唱片里部分片段剪切,拼贴到自己的作品中。Hip-hop正是伴随着采样和混编技术崛起的。普遍认知中的第一首Hip-hop,1979年的《Rapper's Delight》从Chic乐队的《Good Times》中采样了贝斯部分,当然,没有授权。这段相同的贝斯随后出现在十几首不同的歌曲中,在那个时代,大多数都是没经过授权的。Hip-hop黄金时代的代表作,《Fear of a Black Planet》、《Paul's Boutique》等等,都是随意采样拼贴的大拼盘,这种行为在当今简直无法想象。现在,采样都会标注"sample from...“,支付大量金额以获得授权。

从90年代初开始,事情有些不一样了。91年De La Soul因为一段12秒的采样被判170万,这是首个侵权而大额赔偿的案例。此后一系列大金额赔偿案例,直接导致Hip-hop走向另一个方向。去年Beastie Boys因为《Paul's Boutique》被起诉,之前他们曾经说过,那个年代太混乱了,大家都在用,谁都不知道采样的原始出处。“Fair Use”目前实际上大多数时候都保护不了Hip-hop歌手了。

允许我发一点牢骚。90年代后期版权法的严苛,不仅对HIp-hop产业的打击非常巨大,同时带来的是大量的投机分子——购买已经不再发售的唱片版权,靠着告人发财,在音乐界被成为“样本鬼”。2005年著名的“采样鬼”Bridgeport Music公司起诉 N.W.A的《100 Miles and Runnin'》获胜,而只是因为2秒的吉他和声。无论是过度自由还是过度严苛都不是我希望看到的,不过两者若只能选其一,我宁可选择过度自由:)

所以,在两首歌相似的时候,通常我的第一反应,是否来自公有领域?是否是采样?然后是否存在被影响的可能性——无论是借鉴还是抄袭。70年代以前的原词曲作者、90年代以前的采样出处,有些可能是你在词曲作者栏或者“sample from”里看不到的,因为谁都不知道。不过这些显然都不是“巧合性”的相似,尽管有些不知道具体出处,但是你能清晰的感受到歌曲之间存在的脉络。

下面聊聊“巧合性”的,好吧,其实也不是那么巧合,只是概率问题了。

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曲听起来都差不多4:和弦进行

前面有人发了Axis of Awesome的4 chords,用4和弦唱30多首歌的视频。有很多人做过类似的视频,国内最有名的应该是《玩死曲婉婷》:

Axis of Awesome用的和弦进行是I-V-vi-IV,包括C G Am F/G D Em C/D A Bm G等等。虽然他演奏的是C G Am F,不过原曲不一定都是Key C,只是拥有相同的和弦进行(走向)。这一和弦进行有个专有名称,叫“流行-朋克和弦进行”(http://en.wikipedia.org/wiki/Pop-punk_chord_progression)。

这种现象不仅限于狭义上的流行歌曲,实际上广义上的近现代流行音乐,甚至包括古典音乐,同样的和弦进行是非常之常见的。

如爵士中最常见的ii-V-I:《Satin Doll》、《Autumn Leaves》、《Blue Bossa》

50年代最常见的I-vi-IV-V:Ben E.King《Stand By Me》、《Every Breath You Take》、一大堆50年代doowop,甚至还为此有个专有名字叫“50年代和弦进行”(50s progression)。哦对了,Beatles最喜欢玩这个。

12小节布鲁斯I-I-I-I-IV-IV-I-I-V-V-I-I,这是原始的,还有许多变化如最后变成V-IV-I-I,V-IV-I-V。这种实在太多。蓝调和早期R&R里一大堆。懒得举。

如果这里碰巧有Jpop爱好者的话,我也顺带说一下Jpop最常用的,是Ⅳ-Ⅴ-Ⅲ-Ⅵ(尤其是Fmaj7 G7 Em7 Am),日本人把这个叫“王道进行”,Jpop的核心部分,也是被用烂了的存在。同样不举例,自己搜这个说法就知道了。

还有个好玩的,卡农和弦进行,哦卡农,谁都听过。有个调侃卡农进行的著名单口音乐喜剧:我恨 帕海貝爾卡農!。

我不在这里详细解释乐理问题,因为我只是一个喜欢听歌的普通爱好者,就不在音乐专家面前班门弄斧了。如果这部分让你觉得困惑的话,没关系,反正你只需要知道他们用着相似的和弦就够了。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来说,人耳习惯固定的、自然的模式。有个网站非常蛋疼的,在2年时间里对Billboard 100上的歌曲一首一首的进行人工分析,收集了1300首热门歌曲的和弦进行。你可以看他们的报告:I analyzed the chords of 1300 popular songs for patterns. This is what I found。然后他们将统计结果放到数据库,Songs With The Same Chords,你可以用来找同样和弦的歌,也可以用来在自己写歌不知道下一个和弦接什么好的时候。让我们从C大调 C开始,你会发现紧跟在后面的是G(30%)F(21%),让我们选G,再后面是Am(35%)F(24%),选Am,最后,你发现就只有F(77%)可选了——烂大街的C G Am F就这样出来了。

和弦进行的相似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人在听流行音乐的时候感觉不出来,不过光听伴奏就会比较明显了,比如说在KTV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可以用一首歌的伴奏来唱另一首,或者将两首歌重叠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对歌曲相似的判断,主要还是来自于旋律和歌词。

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曲听起来都差不多5:歌词

歌词也会存在相似?当然。如果你在开头

为什么很多流行歌曲听起来都差不多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