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的区别
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的区别是什么?估计不是内行人都会对此问题摇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这两者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
浅谈新闻摄影的视觉冲击-设计之家
评论照片的时候,经常听到视觉冲击这个名词,特别是新闻照片。有时候会听到“这个照片好,视觉冲击强”或者“视觉冲击力不够”的类似评语。我自己阅读照片的时候,也在刻意留意照片的视觉冲击。谈一点自己的心得认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先说一下视觉冲击的理解,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没有找到准确的定义,当然大家都能理解并运用这个词汇。我在这里想谈一下我所理解的视觉冲击。
“视觉冲击”的叫法已经被大家公认和使用,但是我觉得目前大家谈到的视觉冲击,已经用“视觉冲击”这个词汇不能阐释它的涵义。视觉冲击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对视觉的刺激,有较强的形式感。说的具体点,类似构图的新颖独到,机位选取上使用非正常可视高度等(一般人的视位高度是140-170CM之间)。
我发现,近来大家谈论照片的视觉冲击的时候已经涵盖了心灵触动的成分,我在我在网上搜索视觉冲击的时候,有人提到了“打动人心”的说法,是否可以称之为“心灵冲击”,看到照片能让人有所想,心灵有所触动,或是对罪恶的痛斥,或是对苦难的哀怜,当然从广义的角度讲,心灵冲击可以归属视觉冲击,因为眼睛是感受照片的直接器官。
说到这里,视觉冲击就分为了形式的冲击和内容的冲击。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过分的忽视形式,摄影师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过度的注重形式,摄影就失去了它原本的功能,变成了为摄影而摄影。如何权衡形式和内容,视觉冲击和心灵冲击?其实又回到了形式和内容的话题上,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记得骆永红老师提到,“形式和内容都重要,只能取一的时候,会选择内容”(语意,非原话)我很赞成这个观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这里所说的对读者有心灵冲击的照片,对摄影师的要求就高了很多,形式的东西相对而言更容易掌握和学习。而对内容的把握,则需要更为细致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甚至更深的文化底蕴,外加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
关于新闻摄影中视觉冲击(形式)的使用和把握,是当今新闻摄影领域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一个合格的摄影师拍摄一张形式感强的照片并不难,但是我感觉在新闻摄影中形式感并不是越强越好,忽视了内容交代而盲目的追求形式感的报道图片也不是一张成熟的报道照片。在满足了对事件充分交代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我们专业摄影师的技术优势,把照片拍摄的和谐,美观,新颖,这样的照片会是一张成功的新闻照片。在这里强调一下镜头的使用,广角镜头的近距离拍摄是提高视觉冲击的有力途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的冲击,但是不是唯一办法,在使用广角镜头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度,过度的广角会让画面变形失真,这类照片有时缺少视觉亲和力,特别是鱼眼类镜头.当然也有例外,谢海龙的希望工程中有一张就是成功的典范。
再就是内容对心灵触动的冲击,我称之为心灵冲击。这类照片,积极,轻松的体裁相对容易一些,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其实大家可以观察一下新闻照片,纪实照片,人文照片。有百分之九十的照片中都有人出现,所以这类图片对人物的刻画是重中之重。大家的视觉习惯也是先寻找画面中的人物,然后找这个人物的脸,看画面中人物的表情特征。所以这类型的图片该以这样的重心进行拍摄。这类照片在形式使用上相对更自由,也更适合展现摄影师的影像控制力。
另外一类就是反面的题材,用反面形容按道理来说不够规范严谨,这类题材的拍摄就比较难,在照顾信息传达和形式感的同时,还要注意照片不可拍摄的过于刺激感官。这种照片并不被受众广泛接受,并且也是对当事人的视觉侮辱!说侮辱可能有点严重,假如一个被毁容的人,本来已经承受了心灵上大打击,如果我们用广角对面部进行特写的报道,我认为说其视觉侮辱也不为过。刚才说的只是假如,实际中可能不会有,但类似的照片我看过一些。这类照片所要注意的事情比较多,在画面表现上往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个人的建议是尽量用比较正统的摄影语言拍摄,含蓄的交代,既通过照片传达了必要的信息,让读者愿意反复的阅读这些照片,达到报道的目的,也是尊重了当事人。
浅谈纪实摄影 - 国家摄影
在成功为2008世界报道摄影节和首届贵州原生态摄影大展策展之后,我接到很多摄影师的电话和邮件,他们希望我从一个图片编辑的角度谈一谈中国的纪实摄影。这个论题对我来说很有难度,迟迟不敢动笔。我不得不求助于我的签约摄影师们,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拍摄理念和实践经验阐述给我,使我得到了宝贵的论据。特别是本文摄影师姜福祥先生第一次公开他的最新作品帮助我完成论述。
纪实摄影分为新闻记录摄影和纪实专题摄影。我很幸运,在九十年末和本世纪初的几年,通过法国伽玛新闻图片社,我接触了几百组纪实专题摄影作品,并通过实践学习了专题图片编辑知识和工作流程。伽玛中国公司成立之后,我为签约的中国摄影师编辑并向国际传媒发送了将近一百组纪实专题图片或图片故事,但中稿率低得令人失望。我不断分析从巴黎反馈回来的销售报告,发现被国际著名杂志采用的纪实摄影作品在向高端发展,他们不仅要求记录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更注重作品的摄影艺术表现效果。法国费加罗杂志2008年大篇幅刊登过三次伽玛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沈阳摄影师田立的《失去的绿洲》、四川摄影师侯一民的《大熊猫》、深圳摄影师强晋的《六合神像》都具有上述相同的特点。为了求证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我请留法的艺术家张奋飞小姐代为求教蓬皮杜艺术中心和欧洲摄影之家的专家,这两家享誉世界的展览和收藏机构一直关注纪实摄影的发展和商业价值,他们 “在数码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化的纪实摄影作品将在未来若干年内占据国际图片市场” 的答复令我兴奋不已。无独有偶,巴黎摄影艺术学院的阿兰院长和鲁迅美术学院的赵大鹏教授也将“主观纪实摄影”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2008年,因为策展工作,我结识了200多位中国的纪实专题摄影师,也许是因为知道我坚守图片编辑决不拿专业相机的个人信条,他们对我没有丝毫戒备,于是我看到了很多压箱底的作品,平心而论,这里面有很多非常棒的鲜为人知的选题,只可惜摄影师在拍摄时是怀着一种猎奇的心态,而忽略了纪实摄影深度挖掘新闻元素的重要性,也就是拍摄的作品不够完整,图片的视觉效果很差,根本无法准确表达摄影者的思想和对这组作品的拍摄理念。还有许多专题拍摄了很长时间,图片多得令图片编辑都发怵,这些作品往往缺乏摄影师个人的主观思想意识和主观表达方式。
下面我从一个图片编辑的角度为纪实摄影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第一,主观纪实摄影的选题要国际化。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2007年的全球摄影大赛中设立了图片故事奖项。中国赛区在进行初选时,有一组作品成为评委们争论的焦点,那就是伽玛中国摄影师田立拍摄的《修长城者的后裔》,单从摄影角度,这组作品的选题看似简单,拍摄难度也不大。但是,从纪实报道摄影的角度进行分析,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握了一个可以令国际关注的话题,并用最朴实的艺术风格进行拍摄。最终,这组作品获得了全球唯一的金奖,并连续三期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田立应邀赴美访问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地理杂志图片总监对摄影师称赞有佳,称其为中国摄影做出的贡献就在于“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全球人都想知道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还会长久延续下去”。
上面所提到的四川摄影师侯一民拍摄的《大熊猫》也同样成功。“大熊猫的生存状态”始终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摄影师受邀携作品赴法参加“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坛”就证明了这点。在论坛现场,开始有很多生态和动物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这组作品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后来请著名的图片编辑和平面媒体的美编对作品进行论证,得到的结果是摄影师在保证影像真实性的同时,抓住了大熊猫黑、白两色的重要色彩元素,运用黑白照片的艺术表现手段创作彩色照片,使得这组照片更具有观赏性及视觉冲击力。
第二,主观纪实摄影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纪实摄影的最好体现。摄影师要想把握这点就需要长期关注一个选题,因为他要反映的是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社会印象,往往这样的选题会觉得很大、很难操作,这就要摄影师具有前瞻性,抓住最生动也是最好表现的一个侧面去进行记录式的拍摄,深圳摄影师杨俊坡用黑白胶片纪录了深圳十年间的城市变化,他的创作全部来自街头的真实生活场面,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这组纪实报道照片具有很高的社会及艺术价值。这种选题的后期编辑工作尤其重要,摄影师应当选择一个好的图片编辑一起工作。专业的图片编辑首先不会窃取或泄露摄影师的选题;其次,图片编辑会运用自己的丰富知识帮助摄影师做拍摄前、拍摄中、拍摄后的案头工作,并对影像风格和拍摄技巧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图片编辑会选择最佳的时机帮助摄影师推出作品,展览、比赛、出版物、拍卖等等,从而实现这组照片的最佳市场价值和摄影师的社会知名度。
河南的乡土摄影与上海的城市先锋派摄影反差很大,但都属于主观纪实摄影的典范。河南乡土摄影的发展得益于王世龙、魏德忠等老一代摄影家的引导,始终坚持特定环境与特定人物紧密结合的记录方法,朴实而生动。对于河南当代摄影师为何热衷于人像、群像、环境人像摄影的问题,我专门请教了河南艺术研究院的著名摄影师姜健先生,他的回答总结一下非常简单“摄影师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手段进行本土创作,而这种意识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观纪实摄影问题”。由于摄影师在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及摄影艺术底蕴两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使得有些摄影师的作品看起来怪怪的,对此我们必须持包容的态度。上海的城市先锋派摄影则更注重于对环境的刻画。众所周之,上海是我国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最深的城市,这里的摄影师也是影像艺术的先锋,特别是当代年轻的摄影师擅长用虚拟、分割、变型的表现方式记录城市的快速变迁。主观纪实摄影与纪实报道摄影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支持个人艺术风格的发挥。“我个人反对盲目的模仿、甚至有些变态的丑化现象,主观思想必须要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旅居上海的摄影师卢东尼先生对我发表了他的看法。第一天还蹲在黄河岸边田埂上、抽着旱烟,第二天却坐在外滩高楼林立之间、喝着咖啡讨论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蛮有意思的。
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的区别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