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茶文化的泡茶方法
曾经有人认为茶道出在日本,其实,厦门仍保存古中国的茶道。厦门的茶艺保全地具备中国茶道的条件。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厦门茶文化的泡茶方法,一起来看看。
厦门茶文化的泡茶方法
茶叶
厦门人喝茶,茶必需以新为贵,优质茶叶是厦门茶道的基本条件之一。厦门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它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外形色泽青褐,故称"青菜"。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乌龙茶经冲泡后,口味醇厚。厦门人多爱选择安溪的"铁观音"。
茶水
泡茶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水有软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钙、镁含量不到8毫克的称为软水,反之则称硬水。泡茶要用软水,用硬水泡茶,茶味变涩,茶香变浊,茶汤变色。明代许次经在《茶疏》中说:"精茗,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过去的厦门,淡水奇缺,多取井水泡菜,而以南普陀寺五老峰的泉水、鼓浪屿的"三不正"井水最佳。如今多用自来水,因海堤建设,北溪引水至厦,经沉淀除污,加上煮沸,都变成软水,符合泡菜对水之要求。
再来就是我们品茶一定要有的茶具了,
厦门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最喜欢"孟公壶"和"若深杯"。"孟公壶"又称"孟臣罐",容量仅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仅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个"孟公壶"与4个"若深杯"一起放在圆形茶盘中,显有艺术欣赏价值。
火候与汤候
茶道讲究火候与汤候。火候指煮水的火力,煮水时间的长短与汤候有关。明代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说:"有水有茶,不可以无火。非无火也,失所宜也。"是说品茶,必需茶、水、火三者都好,缺一不可。厦门的品茶行家烧水,既防"嫩"又防"老"。水未烧沸,谓之嫩;水开过头,谓之老。用没有烧开的水泡茶,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不能尽数浸出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茶汤不鲜美。水烧过火,使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不断排出二气化碳,同样地茶汤缺乏鲜爽味。若用回烧的开水泡茶,茶汤会有"熟汤味"。烧水过长,水分蒸发过多,开水中的盐类物质含量相对增加,特别是亚硝酸盐的含量的相对增加不利于健康。所以,厦门人"水老不泡茶"。泡茶时间不宜过长,以3一5分钟最适宜,泡得过长,茶汤内的多酚类会增加,带有苦涩味。所以,厦门人泡茶,有"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之说。其实,冲泡乌龙茶两泡便弃之真有点可借,一般可冲泡三四次。
还有最后一点,也就是我们喝茶的环境,这也是相当的重要的。
茶道讲究品著佳境。明代文震彦曾说:"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道,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淡,寒窗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这叙述的是古代文人骚士追求的清寂生活。厦门人则爱闹中取静,择街边巷尾、或房前庭院、或厅堂一 角,摆下茶几,数人围坐,会友聊天,洽谈生意;讲究的厅里茶几周边,置古色古香的雕花交椅,亦有现代沙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在厅里布置了许多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
厦门茶文化的饮茶步骤
首先是茶具,一般喜用红色的宜兴陶壶,只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这样的茶具泡出来的茶叫"小掌茶",以别于大壶茶。除了茶壶、茶杯,还得有搁茶杯的茶盘和一个碗状的放置茶壶的茶洗。菜洗的功能是非常特殊的。以厦门茶俗,茶杯、茶壶是不能拿到洗碗池去冲排的。更不能用手或抹布去往洗杯上的茶涨因为那些条清被认为是最珍贵的东西,茶客是否够得上"茶仙"的称誉,不但要看你品茶功夫的高低、泡茶的手艺,还要看你是否拥有一副茶清斑斑的茶具。
年代一久,茶迹醇厚的茶具,价格不菲、远胜同样的新茶具,有的甚至成为传家之宝,只有在最好的朋友和贵客光临时,才拿出来使用。有些外来客人不知,以为茶杯脏,动手去搓洗茶杯,往往会引起误会。
其实那些茶杯是很干净的,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将茶杯置茶洗中,用煮沸的开水冲烫。此即茶洗的功能之一。
除了茶具之外,真正的茶仙必备有小炉和小水壶。过去用木炭炉、油炉,现在大多用电炉。水壶也都是特制的,大约只装得一碗水,以便很快烧开。
水开之后,第一道程序就是烫壶、烫杯。先将茶壶和茶杯都放在茶洗中,开水倾入壶中和茶杯上,再将壶中水也一起倾于茶洗中,然后用手轻拨茶杯。让它们在开水中浸洗,再一个个拿出,一个紧挨着一个,在茶盘上摆成一个圈。随后,倒掉茶洗中的水,将茶壶置茶洗中,放上茶叶。茶叶往往要放满壶,冲出来才够味。
这样,准备工作算是全部完成了,俟水一开,立刻就冲入茶壶中。这时会浮起一些泡沫,水要继续冲下,让壶中的水溢出壶外、把那些泡沫带出。有时要用壶盖轻轻拨动,把泡沫拨出。盖上壶盖后,再从壶盖上淋下开水,一来把壶外那些泡沫冲下茶洗,二来使茶壶内外温差不致大大,以免走了热气。冲下的水积在茶洗内,紧紧围拥着茶壶,也使壶中热气不易走散。这是菜洗的又一功能。
这时泡菜的高手立即将壶提起,把这第一遍的茶全部倒入菜洗中、厦门有句俗语:"头遍脚渍,二遍茶叶。"原来,过去制茶有道工序叫"走脚球",将过了头遍火的茶叶装在布袋中,扎好袋口,然后人打了赤足,就在上面踩,要将布袋踩得如球一般滴溜转。过了这道工序,茶叶才会卷曲起来,如蛇干一般,有良好的外形。现在这道工序已由包揉机代替,但"头遍脚渍,二遍茶叶"的俗语却仍挂在许多人口中。头遍水洗茶,仍然是茶仙的标准程序。
第一遍茶倒出后,第二道水立刻冲进去,仍然要冲到壶盖盖下后,水有少许的溢出,仍然要在盖上盖后,再淋上一些开水。然后马上斟茶,不能延候,最忌讳浸茶,一浸就出茶碱,茶就苦了,味道就破坏了。
斟茶是很讲究功夫的,必须用一个手指头按住壶盖,将壶翻转九十度,壶嘴直冲下,迅速绕着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斟下去。开始叫"关公巡城",每一个杯子都要巡到;最后叫"韩信点兵",那后边的几滴最是甘美,也是每一杯都必须点到。这样斟出来的茶,每一杯色泽浓淡均匀,味道不相上下。
于是,主人开始请茶。亲密的茶友,以手示意,一声"请",各自认杯;一般的友人,客气一点,则端起茶盘,请客人任选一杯。但绝不能端茶杯敬茶。这大约由于"小掌茶"的茶杯极小,水温又很高,两人以手交接,易于失手。
一杯茶虽然很少,却是不能一饮而尽的(一饮而尽也是有危险的,因为那水是才开的),必须先浅浅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再缓缓咽下。咽下后,不要急于饮第二口。不妨先"喷"几下,似在品味方才留下的余香。若真是好茶,这时就会有回味从喉中涌起。真正懂行的茶仙,第一口下去。就开始评点。一般的则在三四口饮完第一杯后,也要开始评茶。这样,即使陌生的人也立刻就有了共同的话题。你若懂茶,尽可据实而谈,从茶的品种、茶叶的收藏到水质的好坏、茶具的趣闻等等,都可畅所欲言,话题相当广泛。高手甚至一杯茶就可以品出是春茶,还是秋香(秋茶)、雪片(冬茶)。若不懂,也不妨赞美几声"喉咙很舒服",只是千万别嫌杯子太小,喝起来不解渴。厦门有句俗话"吃烟吐诞,饮茶流汗",就是在嘲笑那些不懂品茶,却又要附庸风雅的人。
泡茶,一般冲五六次。讲究一点的,三四次就嫌冲出来的是"白水营",要将茶叶渣倒出,重新烫壶、烫杯。
厦门茶文化的泡茶方法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