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一地理提纲
做好地理的复习,会让你在考试中赢得胜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高一地理提纲,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2016高一地理提纲(一)
太阳与地球关系密切,是天文工作者、天文爱好者经常观测的对象。发生日食时自然要观测太阳,平时也可以观测太阳:太阳上每天都有的黑子,而黑子是太阳活动状况的标志,需每天坚持监测。
太阳光非常强烈,直接用肉眼看不但看不清楚,反而会让眼睛受到强光的伤害。直接通过望远镜观看太阳则更危险,有可能一瞬间就让眼睛永远失明!所以,怎样观测太阳不但是一个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自我保护的问题。要想观测太阳,一定要掌握观测方法。
一些书上介绍的观测太阳的方法,并不是好方法,有一些甚至对眼睛有伤害。
1、“在玻璃片上涂上墨汁”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墨汁无法均匀地涂在玻璃上。
2、“叠加数十张照相底片”,会一点光也看不到。只用一、两张叠加就够了。但透过底片看太阳,太阳像并不十分清楚。
3、“往水中倒墨汁,从墨汁水中看太阳”的方法,看到的太阳光非常剌眼,不但看不清,还会对眼睛产生伤害。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当我们只打算用裸眼(不通过望远镜)观看太阳时,可以用下面的几种方法:
1、透过合适的电焊护目玻璃观看太阳。不少工厂要用到电焊,电焊时会发出强光。电焊工为保护眼睛,需要戴一个面罩,面罩上就嵌有一块护目玻璃。透过这种玻璃观看太阳,眼睛可以受到较好的保护。可以捡拾被丢弃的较大的碎块,能弄到整块的就更好。
2、透过某些塑料薄膜观测看太阳。有的塑料薄膜表面镀有一层金属铝,看上去是白色的。如果镀上去的金属铝厚度合适并且很均匀,透过这样的薄膜看太阳就不会感到刺眼并且能看得比较清楚。不过要注意保持薄膜的平整。
3、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观看太阳。大家一定知道小孔成像的原理。小孔成像的大小与小孔和屏的距离成正比,像的亮度与像的大小成反比,调节屏、孔之间的距离,可以得到不同大小和不同亮度的太阳像。因为太阳光很强,观看太阳的小孔成像装置可以做得很长,得到较大的太阳像。比如:孔与屏之间距离2米,屏上的太阳像直径就可接近2厘米。
4、用小镜子将太阳光反射到远处室内的白墙上,墙上就会显出太阳的形状;树荫叶缝间漏下的阳光也会显现出太阳的形状。这其实都是小孔成像的现象。
上面的方法,一般只能用来观看日食时的太阳。想用这些方法看清楚太阳上比较小的黑子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有望远镜(并且配备了稳固的支架),就能更好地观测太阳。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观测太阳:
1、如果望远镜配有观测太阳的减光滤镜,可以将减光滤镜正确地安装在物镜前,然后直接用望远镜观看太阳。观测看太阳的减光滤镜能将太阳光减弱到原来亮度的万分之一甚至更多,所以看起来就不刺眼了。这时的太阳经过望远镜放大,就可以看得更清楚。
2、效果最好又最安全的方法是投影法。将没安装太阳滤镜的望远镜对准太阳(注意:此时绝不可直接用肉眼在目镜端观看),目镜后面就会射出太阳光。用一张白纸放置在目镜后并让白纸与目镜射出的光垂直,调节目镜,使白纸上的光团边缘最清晰,这个光团就是可以供大家观测的太阳像。调节白纸与目镜之间的距离,太阳的像会相应变大变小,像的亮度则会随之变化。用这种方法观测太阳有不少优点,一是安全,因为太阳光并不直接射入人眼。二是可以供多人同时观看。三是像的大小可以随意调节。四是老师可以现场讲解。五是可以将投影的太阳像和太阳上的黑子描绘下来作为资料研究保存。六是成本低,花费极少。一些质量较好的望远镜,都装备有太阳投影板。不要小瞧了这种“土”方法,因为连天文台的专业天文工作者都经常用这样的方法观测太阳呢!
使用这种方法观测太阳也有一定缺点。一是望远镜需有稳固的支架,最好还能跟踪,否则,观测时需不断地调整望远镜,会大大影响观测效果;二是观测时间应尽可能短,因为太阳光全部进入了望远镜,动作太慢,镜筒中热量越集越多,会使目镜或其它部分受到损坏。
2016高一地理提纲(二)
年月日的来历
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
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通常把太阳要升起来的时候叫白天,这就是一天的开始。在白天转为黑夜的时候,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叫做黑夜。一天,通常是指这个天象变化的规律,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并利用它来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一天,是历法上的第一种单位。这种用太阳定出来的日,叫做"太阳日"。太阳日又有"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两种。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这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季地球离太阳远一些,所以公转就慢一些。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因此"真太阳日"的时间是不完全一样长的,这样用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方便起见,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短不变的日,这个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度,就叫"平太阳日。按照现在惯例,一日的时间分成24等份,就是24小时,把24小时作为一日。依照现在惯例,一日是从半夜0点开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时止作为一天。但是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又把一天的二十四个小时分为十二个时辰,也就是用民间的十二个属相来代替。恰好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每逢单数进位,而每个时辰又分为三个部份,为初时、正时和末时,每天的交替时间是从当日的半夜十一点整开始为第二天的子时,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0点。所以夜晚11:00整到11:39分为初子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子时,12:20分到凌晨1:00整为末子时。而每天中午11:00整到11:39分为初午时,11:40分到12:19分为正午时,12:20分到下午1:00整为末午时,其它依此类推。用日来计算短的时间很方便,如三、五天、十天、八天,但计算长的时间就很困难,所在在计算时间上还有月、年和世纪等。
2016高一地理提纲(三)
雅丹地貌
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上世纪初中外学者进行罗布泊联合考察时,在罗布泊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发现这种奇特的地貌,并根据维族人对此的称呼来命名,再译回中文就成了“雅丹”。
雅丹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区都可以找到,在中国也并不仅限于新疆。从青海的鱼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凉,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间都可以看到“雅丹”,是西北内陆的最大一片“雅丹”分布区;但新疆的雅丹地形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不过致密的泥岩层也并非坚不可摧,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将导致泥岩层最终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土层被风和流水带走,演变为凹槽状;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分相对稳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长条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态逐渐凸现出来。
形成雅丹的外力因素,一般认为是强大的盛行风在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单一的主导因素。比如在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东,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这就说明在这一片雅丹中,洪水起了主导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风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龙城雅丹。
2016高一地理提纲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