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教学反思怎么写
相关话题
导语:《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阅读教学,旨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要能从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解人物形象,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信客教学反思
《信客》是我们八年级的一篇自读课文,周三我选这篇课文,借八年一班上了一节校公开课。课后我找到师父,教学校长,语文组组长给我评课,他们都真挚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对我很有帮助,并且在课中我请另一名年轻教师帮我录像,回来反复看了几遍教学视频,发现自己的缺点还真是不少。现结合各位老师的点评,以及自己的思考,把今后我还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写下来。
一、上课时有很多随意的小动作。
上课时我在不经意间就会做很多小动作,实在不应该,有失教师的庄重。这些都是我观看视频才发现的,比如,上课的时候我几乎就没有停下我的脚,一直在走啊走,一条走廊来回的走,我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拿着书的右手还好,拿着翻页笔的左手经常在摇晃;左腿偶尔弯着。这些以后上课一定要提醒自己,养成良好的课上习惯,这样再做公开课就不怕了。
二、上课时“情绪”有点失控。
这节课讲到高潮时我的情绪有点小激动,有一段声音都变得不一样了,在上课时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可以把自己的情绪拿捏得很到位的,在这方面我应该有自己的一种预设。下次改进。
三、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
之前我用八年2班试讲了一节,可是有些问题学生们回答的很吃力,以至于我后面的一个主要问题都没有来得及讲就下课了,所以我就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果断的删掉了3张PPT,可是没想到到1班这进行的就非常顺利,几乎都没有遇到卡住的地方。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非常顺畅的就把文章分析完了,本节课的全部任务完成后还剩下3分钟的时间。以后对于时间的调控我还需要注意,其实这三分钟我还可以讲一个很精彩的知识点。对于这3分钟,我很遗憾。
四、教学设计的后一个环节有争议。
我作为提升的后一环节关于“文化”问题的思考,几名老师表示没有听懂,我觉得第一个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我应再稍作修改,第三个就是表述时应改为“进步”就可以更明确了。此外,课后,语文组长告诉我,如果再透过余秋雨的语言来分析“苦”就更好了,对于体悟语言这可以加进教学设计,我深表同意。
五、其他老师们的建议: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形式更加丰富、更加灵活;语文课堂应该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引领其实是辅助的作用,可以稍加减少;对待学生的回答有时显得急切了,总想给学生现成的,这样就忽略了学生思考的过程;讲课时要亲切、自然。
这次做校公开课,我觉得自己收获挺大的。而且也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真的是不少,以后再做课也一定要录下来,回来仔细的看,真的会对自己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信客教学反思
在上完《信客》后,虽然有一种终于完成“课内比教学”活动任务的轻松感,但同时又深感语文教学之艰难。为了上这一堂课,阅读了不少他人的教学设计以及与《信客》相关的文章,并且第一次亲自尝试制作课件,虽然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有不少借鉴他人的痕迹,但自己也确实费了不少功夫,融入了新鲜的血液和自己的思维。归结起来,自我感觉有如下可取和不足之处。
一、可取之处:
1、教学流程清晰,设计合理,过渡语言流畅得体。
教学流程: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颁奖词 → 引出余秋雨的《信客》→ 认识余秋雨、了解主要作品 → 填写信客档案 →概括信客的优秀品质 → 品读文段、总结语言特色 → 探究写作意图 → 欣赏名人墓志铭 → 拟写信客墓志铭 →推荐阅读《笔墨祭》
过渡语言:比如在完成信客墓志铭后,巧妙过渡到推荐阅读“信客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信客这个职业最终也会彻底消失,然而,信客背后那些传统的精神品质却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记忆中,并代代相传,这或许就是余秋雨作品的深刻内涵和魅力。余秋雨在一次作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时曾说,我们的前辈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课后不妨读一读他的另一篇散文《笔墨祭》,透过笔墨背后,余秋雨又在呼唤什么样的优秀文化,又在提醒我们应该保持哪些优秀品质?
2、适时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熏陶和做人的引导。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适度牵引和点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比如在了解了余秋雨主要作品后,我插入了一段话:“喜爱余秋雨的作品,不仅仅缘于他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其实也缘于他作品的名称。读他作品的名字,内心深处那根最柔软的情感之弦似乎被轻轻触碰了一下。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自拟作文标题的时候,能够用心、用情,让作文标题成为吸引人眼球的第一道亮丽的风景。”的确,余秋雨的每一部作品的名字都是非常讲究的,借此对学生进行作文拟题点拨,应该算是恰到好处。再如,在总结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前,巧妙地对第二单元其它四篇课文的语言进行点拨:“鲁迅用诙谐而庄重的语言写阿长,朱自清用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写背影,李森祥勇十分口语化的语言写台阶,杨绛用严肃而不乏生机的语言写老王,那么,余秋雨又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写信客?”在比较中让学生既温习了旧课,又突破了新课。
不论什么学科的学习,我以为首先应教会学生做人,所以,利用好教材资源,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填写“信客档案”中“最高兴的事”时,我总结:“总之,信客的快乐幸福都是建立在别人快乐幸福的基础上。同学们虽然还不一定达到这样的思想境界,但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在回答“信客档案”中的“座右铭”时,我强调:“诚信就是信客的生命,也是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
3、深度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
解读人物形象,挖掘教育内涵,让学生树立诚信的做人理念,应该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逐步引导学生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在完成了品读文段、归结语言特色后,我提问:“感动了我们的信客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信客这个古老的职业最终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可是作者却倾注如此大的热情,为一个并不起眼甚至有些卑微的信客树碑立传,用意到底何在?”学生回答说因为信客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连设三问,步步紧追:信客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最核心的品质是什么?如果社会的每个人都具备了诚信的优秀品质,余秋雨还会不会写这篇文章?之后我再陈述:信客是诚信文化的精魂,然而这种文化的提升和生存之路却是如此的艰难。老信客唯一的一次失信,导致整个社会对它一生诚信的彻底否定,最终他不得不痛楚无奈的悄然退出;年轻信客因为太诚信而遭受诬陷欺凌,进而认识到诚信“这条路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而决然退出。他们殊途同归的根源在于什么?在于不诚信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以他们为代表的诚信文化进行诋毁和嘲弄,甚至迫害。余秋雨深刻地意识到诚信文化的生存需要诚信的环境,所以他创作《信客》,旨在通过诚信文化在不诚信环境中的一次苦旅,来褒扬诚信文化,倡导诚信文化,传承诚信文化,让整个社会都充满诚信的氛围。”这一环节的设计,自我感觉深入挖掘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同时也突破了教学难点,对学生进行了诚信做人理念的教育。但解读作品的内涵,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教后我也困惑,这样设计是否有刻意之嫌或者这样理解是否显得牵强?
二、不足之处:
1、研读文段、品味语言缺力度,欠火候。
虽然挑选了文章中有代表性的三节文字,安排了“教师示范品析”“教师引导学生品析”“学生自选角度品析”三个逐层深入的步骤,但学生读的气力不够。读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人物形象在读中变得鲜活,语言特色在读中变得明朗,然而由于担心影响进程,基本只是让学生象征性的读了一下,声和情均没有很好的表现。品析文段时,老师虽然示范并提示了可以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朗读语气、思想感情、句式特点、语言特色等多个角度去尝试,但学生反响不强烈,即便引导后回答,也有不少错漏,最后只能由老师托出答案。尤其在归结余秋雨散文的语言特色时,教师没能给学生充分品味、扩散的过程,最终不得不以“虽只挑选了三段文字,却也彰显了余秋雨散文的语言风格——质朴而典雅,警辟而畅达”而遮掩过程的缺憾,总之,对于语文教学中必须的语言文字品析,显得比较粗浅。
2、师生之间缺乏共鸣。
《信客》上完后,教研组在一起研讨时,普遍认为这堂课体现了老师的功底和素质,但却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举手不踊跃,发言人数少。其实当时在课堂上我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严重问题。一堂课是由师与生组成的,它不仅属于老师,也不仅属于学生,否则就会变成一言堂,变成菜市场。师生之间应该是心灵共通的,能产生共鸣的。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共鸣?最重要的就是老师课堂上的提问和引导,其次,是师生之间长期的交流与沟通。本节课暴露的问题,使我清醒的认识到,提问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要注意把握梯度,平时要与学生多交流,加强感情联络。
教学艺术永无止境。通过这次“课内比较学”活动,通过《信客》这一教学,我更深刻的认识到磨课如磨刀,一堂好课,大多都建立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要想上好一堂课,还必须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信客教学反思
经过备课、说课、上课三个环节,对于《信客》一课的教学,我有了一些深刻的体会。
成功之处:
一、导入恰当。
我利用《信客》原文第一部分中对信客介绍的一些句子并配以一些信客艰辛工作的图片,让学生对信客有一个初步了解。这样来引起学生的去关注信客、了解信客的欲望。我感觉这一环节还是比较成功的,虽然方法比较老套,但确实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二、重视字词教学。
我没有因为只有短短45分钟的时间而忽视字词教学。字词是构成语文之根本,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初中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字词基础,但是课堂进行字词教学仍然是必要的,我觉得不要因为我们的兴奋点在课文内容上而忽略了这些字词的教学,忽略了这些学生以后会经常接触使用的字词的准确理解把握与运用。因而我利用几分钟来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并对易错字音、字形重点指出。
三、重视朗读。
我用了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课文。我觉得一堂语文课如果缺少了“读”这个环节,就不能成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虽然《信客》这篇文章很长,读一遍要十二分钟左右(视朗读者的朗读速度不同有所增减),但如果不朗读,对于学生来讲就缺少了感悟,所以我没有开脱地说“同学们课下已经充分的预习了”或者走过场似的让学生读个一两分钟就开始集体讨论。而是采用了教师朗读,学生听读的形式,之所以由教师范读,一是因为课文较长,一节课所容纳的内容太多,教师范读速度快一些,而且也容易把情感表现出来。二是因为教师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感培养,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上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同时把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透进了学生的心灵,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三是因为在备课时,我发现本课有不少多音字,而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没有给出,因而我想借助教师的范读来进一步正音。
除范读之外,我在接下来的感知人物、品析语言等环节中还布置了跳读、浏览、品读等人物,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从中得出个性化体验。
四、重视文本
《信客》这堂课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对信客辛苦工作、优秀品格的分析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分析都没有离开过文本,学生能够不断地从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就语文阅读教学来说,立足文本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如果我们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注重于教学形式,一味花力气在活动形式中创新,脱离,偏离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语文教学就是围绕文本而进行的,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语文大师吕叔湘曾把阅读教学概括为三个阶段,即读得进,悟得出,记得住。语文学习以“读进去”为基础,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所以我在教授本文感知人物这一环节采用了“跳读课文,圈点勾画”,用“信客是一种 的职业,表现在 ”句式说话这样的形式来分析信客职业之苦;采用“浏览课文,圈点勾画”用“信客具有 的品质,体现在 ”句式说话这样的形式来分析信客的品质。在赏析语言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品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用“我认为……这个句子美,美在……”句式说话这样的形式来品析语言。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学生能够深入阅读文本,在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一种最能贴近作品的体会和感悟。
不足之处:
一、缺少创意
整个教学流程的设置中规中矩,没有进行大胆的取舍,而是依照教学参考从情节梳理到感知人物,从人物品质到写作目的,从语言品析到课后习题,全都设计进教学环节之中,真是一丝一毫都没有丢弃。我所做的就是将这些环节比较流畅的衔接起来,所以造成了课堂容量太大没有按时完成教学内容的结果,虽然果断结束,将作业及时进行调整,但还是略显仓促。
也由于没有创造性的使用教学参考书,造成课堂探究的时间不足。虽然袁小园老师评价我的课注重文字鉴赏,但这评价实在让我汗颜,因为时间的不充足,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就不充分,因而原先设想的鉴赏品析就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忽视了交流
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的引导,给了学生答话的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取消答话模式,可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另外我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学作品持有个人独特的理解和体验,这是应该的,但回顾本堂课,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会让学生更活跃,更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思维的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角融合,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发言归纳的全过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增强。
信客教学反思怎么写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