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的文章

发布时间:2016-12-11 16:53

父母与孩子是彼此馈赠的礼物,好好珍惜,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父母与孩子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父母与孩子的文章:感恩父母贵在当下

今年的母亲节前夕,单位领导的84岁高龄的母亲突然病逝。我去协助料理后事。当时领导感叹:“老母亲健在时,我还觉得自己年轻。老母亲去世了,突然感觉自己也老了!”

领导的感叹,很让人感伤,令人动容。“子欲孝而亲不在”的古训萦绕我的脑际,挥之不去。

我的父母年逾古稀,我也过了不惑之年。慈母严父亲双双健在,我倍感幸福。

这些年来,我对父母的孝敬是得过且过。孝,只是逢年过节拿点钱敷衍父母。至于顺,就差远了,我烦父母的婆婆妈妈的唠叨,烦父母鸡毛蒜皮的扯谈,烦父母墨守成规的迂腐。尽管如此,父母不断没有指责我“忘了爹娘”,还逢人便夸“我崽好有良心”。儿女怠慢父母,父母却包容儿女的薄情寡义。母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也许,我们浑然不知。我们缺的不是母爱,而是缺少发现和感悟。

几年前,我年迈的父母瞒着我买了木材,做好了“千年屋”。他们告诉我:“人活七十古来稀。我们早做准备,为儿女减轻一点负担。”做儿女都希望父母健康长寿,但生老病死不以人意志为转移。想起父母的话,看见父母的“千年屋”,感觉他们的生命进入“倒计时”阶段了。我想,我理应抓紧时间孝顺父母,一定要让他们安度晚年。

心动不如行动。今年的母亲节前夜,我打电话给父母:“妈妈,明天是母亲节,我们回家陪你!”我的母亲是大字不识的农妇,只记得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和妇孺皆知的几个传统节日,根本不知道还有个母亲节。母亲头一回听到我要给她过母亲节,很快就把这个喜讯转告了左邻右舍。我们到超市选购了父母从来没有吃过,也舍不得买的榴莲、火龙果等糖果。回到家里,母亲把我们的“孝心”全部摆在饭桌上“展览”。母亲不停地问,这是什么东西呀?怎么吃呀?多少钱一斤呀?母亲随即邀来左邻右舍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共享母亲节“盛宴”。大家头一次品尝不知道是地里长出来,还是树上结出来的榴莲、火龙果,个个津津有味地慢嚼细咽。母亲吃得最少,但笑得最开心。此时此刻,我看到了母亲的幸福和自豪。

在饭桌上,母亲习惯性的唠叨起来,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一吐为快。在母亲的眼里,人到中年的我依然是年少轻狂的顽童。

“崽呀,你要少抽烟,戒烟有益健康。”

“崽呀,你胃不好,早餐要吃好,晚上要吃饱。”

“崽呀,骑车要忙点,安全第一。”

······

对于母亲的唠叨,不知道有多少人不屑一顾。因为,母亲的唠叨总是不善于包装,看上去像麻布袋一样粗糙,听起来如马路噪音一样烦心,如白开水一样淡而无味。母亲的唠叨日复一日,一辈子坚持一个调子,重复类似的意思。少年时,我们懵懂,不听母亲的唠叨,认为母亲的唠叨没有创意;青年时,我们叛逆,厌烦母亲的唠叨,觉得母亲的唠叨过于迂腐;参加工作后,我们劳碌奔波,没有时间听母亲的唠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母亲的唠叨基因便在自身不自觉的传承下来。上下五千年,母性的本能就这样不经意地轮回。

这次,我一反常态,洗耳恭听,自始至终没有打断母亲的唠嗑。儿女成家立业了,与父母生活的空间距离远了,心与心渐行渐远了,沟通交流的时间自然少了。大爱无痕,母亲的婆婆妈妈中裹着绵绵的爱意。父母对儿女唠叨,倾诉的是一种寂寞,释放的一种牵挂。儿女倾听父母的唠叨也是尽一种孝道啊!然而,这种微不足道的孝道又有多少人做好了?对于父母的不厌其烦的唠叨,我们往往当做耳边风,或者干脆直言不讳要父母点到为止。我们无形中伤了父母的心。这种“软组织挫伤”使父母的心隐隐作痛。为人父母的我,已经身同感受。

席间,母亲告诉我,今年风调雨顺,粮食可以多收三五斗,黄花梨挂果很多。望着头发苍白,满脸皱纹的母亲,我体会了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我的父母除春播秋收外,还在农闲时节就近打临工。我劝慰父母:“你们年老体弱,土地少耕作一点吧。”母亲说:“我们归西的时候要花费一大笔钱,你一个人好难负担。只要能动,就多做一点,多少积攒一点钱。”母亲身前身后都为儿女着想,我既感动,也心酸。大爱无痕,母爱至上!

听完母亲的唠叨,我举杯敬父母喝酒,祝他们健康长寿。母亲叹息:“老了,两杯酒下肚就醉。”此时此刻,我突然问起了父母的生日。母亲清楚地记得儿女的生辰八字,却说不出自己的生日。母亲一生牵挂儿女,心甘情愿的亏待自己。真是惭愧,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祝福过父母生日快乐。我拿了父母的身份证,记住了父母的出生年月。我对父母承诺:“今后,我每年都要给你们过生日,还要为你们举办八十寿辰酒席。”父母显得很高兴,又开怀畅饮了一杯。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儿女成了父母老家的过客。常回家看看,不难做到,但我们没有做到。家有父母,尤其是老父老母还健在的儿女不仅要常回家看看,更要常在家留宿。母亲节这天,我在家里睡了一晚。我已经三年没有在老家住宿了。母亲每次都挽留,但我都以工作忙为由开溜。每次离开,母亲都要我常回家看看,然后站在村口目送我远去。这一夜,我成了母亲的贵宾。睡前,母亲换了新的被套、床单。还到商店买来蚊香,在房间点燃。母亲离开房间时,叮嘱我:“半夜冷,要盖好被子。”母爱温暖着我。我一觉睡到自然醒。

回想领导痛失老母亲的感叹,我感到家有健在的老母亲老父亲是何等弥足珍贵。儿女家在门前的一声呼唤,父母在屋里的一声回应,看似稀松平常,其间蕴含了儿女回归父母身边的温馨,流露了父母期待儿女回家的惊喜。父母与儿女一旦阴阳两隔,做子女的哪怕天天烧高香祭奠也是一厢情愿的怀念而已。清明时节,儿女在父母坟前的跪拜礼仪显得多么苍白而空洞。“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背井离乡的游子啊,千万别忘记了关怀留守故乡的父母。不要让“子欲孝而亲不在”成为人生的遗憾和痛苦。感恩父母,贵在当下!(湖南嘉禾县政协雷纯生)

拜动物为师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只是善待还不够,还要拜动物为师,向动物学习。动物可供人类借鉴学习的地方举不胜举,“正人君子”要学习,“猪狗不如”的人更要学习。

科学家研究动物,创建了仿生学,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科学家根据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抗撕断裂降落伞与临时吊桥用的高强度缆索。我国纺织科技人员利用仿生学原理,借鉴陆地动物的皮毛结构,设计出一种KEG保温面料,并具有防风和导湿的功能。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向拜动物为师,向动物学习,研究成果涉及方方面面,普惠了我的日常生活。哲学家洞察动物,总结概括出启迪人类智慧的哲理。如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哲学家提炼出来的“刺猬法则”警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诸如此类的动物效应还有很多,如“蝴蝶效应”、“鲶鱼效应”、“蚁群效应”、“头鱼理论”、“鸵鸟政策”、“快鱼法则”等等。动物世界,奥妙无穷。人类从动物身上获得启示,受益匪浅。

企业家学习动物,掌握了管理之道。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家,培训上千员工,首先是赏赞“组织严密的蜂群”:在一个蜂群中,3万~5万只蜜蜂互不干扰地工作着:年轻的蜜蜂负责养育蜂王和幼虫,制造蜂蜡或制作容纳蜂卵和储藏蜂蜜的蜂房;年老的蜜蜂外出采蜜,寻找花粉与花蜜。天热时采蜜的蜂还要带水回来,吐在蜂房里使幼虫凉爽。——企业家动员员工发扬蜜蜂精神,因为蜜蜂教育员工,团队精神很重要,团结就是力量。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谁也没有必要居功自傲。只有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人尽其才,才能够共创大业,共享成果。这个企业家的培训标新立异,管理有方。在各地出现“民工荒”的时候,他的企业高枕无忧。

我们是凡夫俗子,没有科学家的睿智,没有哲学家的深邃,也没有企业家的精明。我们拜动物为师,向动物学习什么?你知道吗,无尾熊很慈爱,可是教子很严厉;大雁一旦结为夫妇,就终身厮守;温和的白鹳会群策群力,合力对付老鹰······经历千万年的物竞天择,这些生存者的种种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和省思,让我们一起拜动物为师!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然而,“留日学生机场刺伤母亲”的类似事件层出不穷。“虎毒不食子”,耳熟能详。然而,“大学女教师因13岁儿子赖床不吃早餐将其杀死”的类似新闻屡见不鲜;海豚是人类的好朋友,被人们称为见义勇为的海上救生员。然而,“佛山2岁女童遭碾轧18名路人冷血旁观见死不救”的类似事件频频发生。“人之初,性本善。”猪狗不如的人啊,你们天理何在、伦理何在?

学无止境,所以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小动物,大智慧。拜动物为师吧!(湖南嘉禾县政协雷纯生)

舍与得

人在江湖,时刻面临名与利,得与失,去与留,升与降,进与退,输与赢的考验。有人急功近利,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也有人放弃蝇头小利,放长线钓大鱼;有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有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职场如战场,退一步海阔天空。正确的处理取舍关系乃生存之道。

2004年,我由于“怀才不遇”,愤然停薪留职,到一所贵族民办学校竞聘校长。在我走马上任之前,诸位校长与董事长“水火不相容”,校长频繁被“炒”。任期最短的只有一个月。我之所以能够长期与董事长相安无事,除工作务实吃苦,业务精益求精之外,有一件事情让董事长欣赏我的与众不同。学校订校服,商家私下给我回扣5000元。说实话,我缺钱,这回扣相当于我两个月的工资。我经过深思熟虑,毅然把回扣款如数交给了董事长。董事长有点惊诧,然后笑纳。随后,董事长对我刮目相看,开始用人不疑。我的工作便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我是在这所民办学校任期最长的校长。我辞职的时候,董事长依依不舍。时至今日,亲朋好友求我“塞”个学生,董事长总是有求必应,网开一面。

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黄金时,就飞不远了。”金钱可以使人如虎添翼,左右逢源;也可以使人得不偿失,身陷囹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舍弃不义之财,得到了诚实守信的美誉,两袖清风的口碑,一往情深的信赖。值得!

2006年,我被借调到县教育局“舞文弄墨”。三年期间,我过的是“5+2”、“雨+晴”、“白+黑”的日子。我的勤快有目共睹,有口皆碑。机关评职称,僧多粥少,我拱手相让;年度评优评先,人人志在必得,我却退避三舍。由于是借调,我不能够共享相关福利。一天,局长私下关照我,要我去开具几千元餐费发票,他给予特批。我十分感激局长的关怀,但婉谢了领导的好意。人穷志不穷。该得的我心安理得的拿。不该要我从不染指。从此,局长与我“称兄道弟”,亲密无间。2007年,县里要求教育局“精兵简政”。我首先表态,愿意下基层充实教学第一线。结果,我这个最后进教育局的新兵却留了下来。2008年,教育局创建一所直属完小,面向全县选聘校长。我踊跃报名。经过一系列竞聘程序,我的最终得分遥遥领先。我心知肚明,我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我赴任时,局长公开提出要送我一程,扶我一把。当年,我还占用机关屈指可数的指标,解决了职称问题。

林语堂说:“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理性的权衡,正确的取舍,需要果敢和智慧。我在教育局的日子,看似舍弃了许多,其实得到的更多。

我在县直属学校任职一年,就到了县政协上班。由于学校大兴土木,我离任时亏空5万多元。有好事者匿名举报我中饱私囊。面对嫌疑,我问心无愧,坦然面对。组织找我谈话,我理直气壮地坦白,在任校长期间,我没有参与一次采购,没有私自请一次客,没有报销一包香烟的发票·······经审计核实,我拿的福利副职比我多,教师比我多,所负债务有据可查,有物可验,实属学校建设所需,匿名举报“纯属虚构”。

守住底线,无欲则刚。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我洁身自好,舍弃了贪欲,得到了清白。我洁身而来,“一片冰心在玉壶”;我洁身而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回顾自己的职场经历,我参透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舍才有得的哲理。“舍生取义”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孜孜以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闲看天际云卷云舒。”有时放弃比取得更美,更纯粹。(湖南嘉禾县政协雷纯生)

怀念故乡的龙门口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山乡巨变,推陈出新。故乡古老的龙门口被钢筋水泥取而代之。面貌焕然一新的的故乡如同浓妆淡抹,花枝招展的新娘。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则是素面朝天,原汁原味的村姑。在新与旧之间,我更喜欢故乡消逝的古朴,宁静,祥和。

但凡古村落,村前都有一片叫做龙门口的地方,类似城镇社区的露天小广场。我的故乡也不例外。故乡的龙门口以青石板铺地,建有八角石亭,亭子下有石桌石凳。龙门口是村民迎来送往,自娱自乐,聊天休闲,举行重要仪式的场地。

谁家来客,主人到龙门口相迎。客人辞行,主人在此惜别。这是客人享受的最高礼遇,犹如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接待来访的外国贵宾一样。

村姑出嫁,女儿必须在龙门口驻足回首,作三鞠躬。回首是表示出嫁的闺女还会常回家看看,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不会忘记含辛茹苦的爹娘。三鞠躬,一是拜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拜父老乡亲的帮扶之恩,三是拜山山水水的恩泽。

小伙娶亲,姑嫂在龙门口摆上茶点,恭候新娘和送亲队伍,以示对外来媳妇的欢迎和祝福。婚宴结束,主人必须在龙门口“摆酒阵”欢送媒人和送亲人。那场面很是热闹。新郎的兄弟一人手端水煮猪肝,一人手擎酒碗,毕恭毕敬。按照习俗,新郎率先举杯一口闷,娘家人一饮而尽。然后,家父举杯畅饮,客人客随主便。在故乡,每逢嫁娶喜事都有大碗敬酒的习俗。娘家人自会有备而来。酒过三巡,村里的围观者吆喝助兴,自告奋勇找客人单挑。村民有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底气,客人有不醉不归的架势,庄家盛情,来客海量,在半推半就之间你来我往,酒干了一杯又一杯。直到主客都有人“一吐为快”,甘拜下风,主客见好就收,皆大欢喜。看见送亲的人踉踉跄跄的离开龙门口,男方鸣炮欢送。

在故乡,谁家老人过世,都不会张贴讣告。村民自愿组成“治丧委员会”,各负其责协助料理后事。清晨出殡,追悼会在龙门口举行。唢呐声一响,村民都会赶来默哀,送逝者最后一程。龙门口是折射逝者生前为人处世,民心向背的场所。如果逝者生前与人为善,行善积德,追悼会就会人头攒动,恸哭声此起彼伏。否则,孝子贤孙很丢面子。所以,父老乡亲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左邻右舍互通有无,男女老少情同手足。

炎热的夏天,龙门口南风徐徐,是纳凉的好地方。这里是村妇喝午间茶的地方。从田间地头劳碌回来的村妇,聚拢在龙门口的石亭下大碗喝茶,闲说八卦。茶呢,今天你提,明天她烧。点心呢,是三味辣椒腌制的大头菜、萝卜条,也有爆米花、花生米,最贵的是物以稀为贵的白糖。村妇们从来不白吃,人人不分好坏,倾其所有,你吃我的,我吃你的。村妇们谈笑风生,邻里间鸡毛蒜皮的麻纱在这里化解,婆媳间家庭隔阂在这里消融。石亭下的茶会,最吸引馋嘴山伢子。见者有份,村妇把筷子在嘴里打湿,沾点白糖塞入孩子的小嘴。孩子咬住筷子舍不得放开。那是世界上最甜蜜的糖,至今让我回味无穷。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多少背井离乡,行走江湖的游子夜不能寐。深度失眠的我,深深怀念故乡销声匿迹的人俗风情。

父母与孩子的文章:我的儿女

人到了晚年,设么都不在乎了。往昔的劳累和艰难都飞入了天边。而最自豪的莫过于已经成长起来的、为工作奋斗、为国家贡献者着的儿女了。他们的能力越高、为社会的贡献越大,父母的成就感就越强。

我一生共生了三个儿女,有两个是大学毕业。另一个是当兵出身。可是,他们的工作都很突出,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已经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以他们为荣。

女儿康猛已过了不惑之年,也许在政治上和事业上不一定有更高的建树了,但我仍然为女儿骄傲,因为她无论在品质和才学上,还是在情理行为方面都值得我自豪,都是特别优秀的。不仅继承了她母亲的基因,而且在好多方面都有所进步。

女儿出生的时候,我并没有在她们的身边。那是我毕业后结婚的第二年,正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绥棱县后头公社王家大院,就是红光大队参加劳动。共计有三十多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五个下乡青年近四十人在二队整整干了一年,而我是负责人,所以没赶回去,

女儿从小就特别可爱,她母亲给她取了个乳名叫小鹿,意为温顺而又快乐。她从小就特别懂事,生了她小弟后,她就非常自觉地自己玩,自己做自己的事。有一回,她发现母亲白天搂着小弟弟吃奶睡着了,没脱鞋,她就轻轻地把母亲的鞋给脱掉,正被我看在了眼里,我当时心头一热。心想:将来这孩子错不了。

弟弟稍大点以后,她就带弟弟一起玩。那时买不起什么玩具,从我们单位借来的一个破篮球她俩玩,她知道让弟弟。她和弟弟拿着家里的小灰铲挖水渠,一不小心碰了弟弟的脸,出血了,她赶忙把弟弟领回家给他上药包扎。从小她就知道疼弟弟,走路都是领着他,吃什么东西她总是先让着弟弟。她弟弟有一次把胳膊摔伤了,当时她吓得直哭,后来弟弟住院手术,她天天去看望照顾,她母亲被感动得直流泪。一劲说:“这孩子真懂事。”她小时候没有上幼儿园,只是在家里由我们两个教教识字和算术。她却非常认真,由于我们两个都上班,有时没工夫教,她就在糊墙的报纸上自己学字。有一年,她母亲为她姐弟买了一套粉色的运动服,一双白球鞋,她俩穿上后非常兴奋,两个人一起跑到外边,她领着弟弟跳啊、唱啊,邻居们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她们,夸赞她们。因为那时,这已经是很豪华了。有一次我们带她俩去看电影,她看见弟弟有点冷,就要把自己的衣服给弟弟穿,被我制止,我把外套给她弟弟穿上,她却问我:“爸爸你不冷吗?”我告诉她:“爸爸冷点也不要紧,因为爸爸是大人”。

康猛从上学开始,学习就特别优秀,就一直当班干部。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起初老师让她当副班长,她母亲坚持不同意,非要当学习委员,老师拗不过,最后还是同意了。从此,在小学阶段她的学习一直遥遥领先。那时,在绥化市继光小学,全校老师校长没有一个人不认识康猛。每逢开家长会,我们俩一进校门,老师们纷纷相告说:“康猛的父母来了”,我们也非常自豪。但是,开会时她却从不在那听,而是按着老师学校的安排在学校院里指引或等待其他的同学或家长。老师那么多的表扬她却从来不沾沾自喜,而是一如从前老老实实学习和做事。

上中学她考进了全省的重点学校绥化一中。在整个的中学阶段,她依然是班干部、校干部,在学习和工作等各方面,处于上游的位置。我的高中同学有好几个人都是她的老师,他们对孩子的评价是:庄重沉稳、不骄不躁、自觉踏实等等。有时他们逗我,怎么生这么个好孩子?我告诉他们这不是我的功劳,这是她母亲的基因。他们便整出“康有山有义方”这类的褒扬语言,我虽不动声色,但心理也是美滋滋的。

一九八五年她母亲去世时,康猛仅十多岁,但她却特别懂事。我那时已经是万念俱灰、心神恍惚,她强忍着丧母的悲痛,一方面要关心照顾我,一方面还要鼓励我振作起来,一方面还要搞好学校的学习和工作,还要照顾弟弟们,现在想起真是太难为她了。

母亲去世后,康猛的负担更重了,话语少了很多,每天除了上学之外,就是默默做事,照顾着我和她的弟弟。

康猛的高中是在压力和艰难中度过的。因为家庭和学校都使她负担沉重,但她没有垮下来,依然保持着她优秀的地位。除其它的工作外,学习总是在全班十名左右浮动。直到毕业,考取了省重点大学,黑龙江大学中文系。

大学的生活她过得很清苦。每年的生活费仅有八百元左右,她省吃俭用,不乱花一分钱。后来弟弟也考上了大学,可她每当弟弟去她那儿她总是千方百计地招待弟弟。我去看她们时,总是眼泪偷偷地往肚子里流。我的大学同学有好几个都是他的老师,对她的评价是朴实、节俭、上进、坚强。在班里、系里都很受尊重。毕业后,她选择了邮电行业,先在市局,又到省局,由于工作积极主动,进步很快。

父母与孩子的文章

女儿身上优点很多。

首先是她为人十分正直。从小到大从来不给老师、校长和上级送礼,她总是强调为人处事要正,总是强调要用自己工作的实际来证明一切,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而从不考虑任何人际关系。当然,这也使她常常遭受挫折。

她无论学生时代还是后来参加工作、总是用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提高自己,她的信念是“人的一生完全靠自己的努力”。

她对亲人特别孝顺。她的母亲去世后,每当有一点功夫,就去看望外公,参加工作后经常给外公寄钱,后来成家后干脆把外公接来住。外公病重,为他治病不惜一切代价,不吝啬花钱。她说:“妈妈没有得到我的孝顺,我要把恩情加倍地送给姥爷”。以后她外公去世,特意为外公立了碑。对叔、伯、婶、娘和平辈的兄弟姐妹她都十分热心。对我那更是百里挑一,一年四季的饥、饱、冷、暖,她时时挂在心上。我真正地感受了“女儿是贴身的小棉袄”这句话的实际。

女儿最使我引以为荣的是她把握自己的那份坚定性。还是念高中时,因她特别漂亮与庄重,许多男孩子都巴结她,有的公然提出要对象。第一个就是某高中校长的儿子,甚至以保送大学为前提,女儿没有动摇,坚决拒绝。第二个是当时某县长的儿子,虽然才学都比较突出,女儿犹不为动。第三个是工作后一个高干之子,女儿还是断然拒绝。倒是工作几年后,自己挑选了一个心地善良,为人诚恳的,而且品学兼优的男孩。我很佩服她的慧眼。如今她的爱人未负她的慧眼,事业有成,十分受人们的尊重。

女儿让我敬佩的还有她至今犹特别关心她的弟弟。在这一点我十分羡慕,因为一生没有姐姐,我也特别羡慕同事、同学、朋友有姐姐,那份关心和爱护,那是多么幸福多么温暖啊?我常常想,这也是家族传统吧?因为我父亲和我姑姑就像她们一样。我这辈子虽没有姐姐,可我儿子和她不就像我父亲和姑姑一样么?

我的儿子也很优秀,他有着一副男子汉的阳刚。他有着不一般的男孩子的坚强。他从小形成的倔强的性格和不服输的气魄都使我引以为荣。从小,他就树立了一种不依赖、不气馁的坚韧性格。

儿子原来名字叫康烈,后改名叫康宁那是我思想变化的体现。原名的意思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干一番大事业,能轰轰烈烈。后来我觉得人的一生最好是能平平安安,只要顺利幸福就行了。才改名叫康宁。

儿子出生时,我在工作上是处于艰难时期,主要是台阶难上,人际关系复杂。可他的出生让我陶醉在家庭的幸福之中。儿子出生时我十分重视,找了两个接生员。儿子稍大一点,我就和儿子确立了“朋友”关系。我和他一起玩,一起闹。我趴在地上当马,儿子骑上后我会“奔驰”;我爬在地上当火车,儿子一揪我的耳朵,我就“鸣笛”,儿子一按我的脖子,我就开车,咣咣地开几圈。我常常把他驮在脖子上,让他去摘树叶,我们玩得很开心。出门到较远的地方时,我让他坐在自行车前边大樑上,让他姐姐坐在后座上搂着我。有时他母亲也和我们一起坐自行车,那就让他姐姐在前边,他妈妈在后座上抱着他。一台加重车子四个人坐,我心里觉得十分幸福。他从托儿所进到幼儿园,在孩子们中间特别“省事”,从不哭闹。后来进了幼儿园,既不荒唐也不惹事,总是老老实实听老师话。有些同事很喜欢他,逗他,问你脑袋里边装的什么,他就回答:“装的是字”。

的确,儿子从小喜欢识字,文字关过的比较早,也

父母与孩子的文章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