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概观
和式太极拳是和兆元在继承陈清平拳架的基础上创造的 带理架 太极拳,历经数代传人的发展,已成为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和式太极拳概观。欢迎阅读!
和式太极拳概观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太极拳中原文化孕育了一刚一柔的少林和太极两大著名武术拳种,为中国武术贡献了两宗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前席卷全球的健身热潮中,以其良好的健身效果和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而备受世人喜爱。提及发祥于河南温县的太极拳,人们往往关注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而忽视了赵堡的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兆元师从于陈清平,他在继承赵堡新架的基础上,以《易经》之理为基础,对拳架进行了改革,删其繁琐,增其不足,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和式太极拳。这一拳架不仅在技术风格上独树一帜,而且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与技术特点。
1 和式太极拳的形成
和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和兆元(1810-1890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十五岁时(1825年)师从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习练太极拳。和兆元勤学苦练,深的陈清平赏识,后成为他的入门大弟子,系统继承了陈清平的拳技。
和兆元的姐夫李棠阶,是温县南保封村人,官至吏部尚书,对理学颇有研究。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棠阶回乡,见到了武艺超群的和兆元,在尽完孝道后,随邀请和兆元与其一同进京供职,并授以“武信郎”之职。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和兆元以理学、道家和中医理论来指导和规范拳架,使理论与技术密切结合,创编了走架轻灵圆活,柔顺自然,不同于陈清平拳架的新拳架。因此拳架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故被称为“带理架”。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和兆元随李棠阶返乡,在此后12年期间,代师授拳,逐步同化了众师弟的拳架和拳理,故自和兆元以后在赵堡流传的太极拳多为“带理架”,后世传习者将此拳架称为“和式太极拳”[1]。
2 和式太极拳的传承
和兆元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对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他并未公开授徒,晚年归里后,研习拳理,传授子孙。儿子润芝、勉芝、敬芝、慎芝及长孙庆喜均得其真传。长子和润芝自幼随父习武,兼承家传中医,传拳于子庆喜、庆文、庆台。和庆喜兼得父亲及祖父亲传,技艺超群,是和式太极拳传承中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1928年,在振兴国术的形势下,71岁高龄的和庆喜打破了和式太极拳家庭传承的方式,开山授徒,教授了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柴玉柱等一批弟子,促进了和式太极拳在社会上的传播。
和庆文的长子和学信,自幼随父习医练拳。和庆喜开山授徒后,和学信又随其学拳,深得和庆喜器重,得承和氏家传。和学信也曾举家避乱宝鸡,新中国成立后,又迁返赵堡,行医研拳,传子于和士英、和士俊。和士英秉承家传,保持了和式太极拳的传统风貌。20世纪60年代前期,和士英行医之余在赵堡镇传授和氏太极拳,“文革”开始后,被迫中断,只在家中传拳于子、侄。传人主要有其子定元、定乾、定中(又名少平)、定国(又名有禄)。和庆文的次子和学惠,也得到和庆喜亲传,其传人主要有三子和保森、弟子徐秋等。
和庆台曾在上海传播和式太极拳,晚年回归故里,传拳于子和学俭、弟子侯尔良等。和学俭曾任“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为和式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传拳于子和保龙、和保国。
和庆喜的弟子郑伯英和郑悟清在抗战期间移居西安,新中国成立后两人都曾任西安市武协委员,致力于推广和式太极拳,使和式太极拳在西北扎根开花。他们培养了郭士魁、张红道、赵红喜、任自义、柴学文、郑鸿烈,孙兰亭、纪昌秀、刘瑞、宋瑞华、李随成、侯尔良等一批弟子和学员,为和式太极拳的继承与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西北二郑”。
郑悟清的弟子纪昌秀,在香港成立了“香港和式太极武术(国际)总会”,并任会长,她还被聘为香港武联副主席。该会在世界许多地方都设有分会,会员达一万多人。纪昌秀在海外积极推广和式太极拳,为和式太极拳向世界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和有禄出生于太极拳世家,自幼习拳,深得家传,多次在国内一些太极拳比赛中获得佳绩。2003年在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上,和有禄作为和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进行了表演,使和式太极拳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三亚归来之后,和有禄辞去了在温县粮食局的工作,投身于和式太极拳的研究和传播。
和式太极拳自创始至今,历经数代人的探索努力,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而且已传及海外,成为继陈、杨、武、吴、孙之后太极拳的第六大流派。
3 和式太极拳的理论特色
3.1 理技相合
和兆元所创的太极拳被称为“带理架”,是因为拳架以《周易》之理为指导,像其形(圆),取其意(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相克、天人合一)。《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人体有左右两胁,进而分两肩、两胯四大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八小节。和氏家传的《太极拳体用总歌》曰:“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圆为太极自象,运动时以走圆为基础,以身体相应部位的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等有阴阳关系动作的不同组合,形成太极拳一动无不动,周身协调,连贯圆转的运动特色。以阴阳变化时产生的分、合劲力,形成太极拳千变万化的技击方法。一势之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俱可呈现。和氏拳谱中和兆元所绘的“人身太极图”与《太极拳体用总歌》珠联璧合,进一步阐明了和式太极拳技理相合的特点。和式太极拳的传授有“装东西”一说,拳架不装东西为空架,装得早适得其反,装得晚苦练无益。要求在不同的技术层面上掌握不同层次的理论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特点,即所谓“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技。”和兆元在《太极拳要论》中指出:“理技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细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3.2 “耍拳”理论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行功走架又称“耍拳”,势势处处以后天引先天,顺乎自然。和庆喜在整理和兆元所传的《耍拳论》中写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氏太极拳独特之处”。所谓“耍拳”是指在行功走架过程中,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如儿童玩耍一般自如,不必用意使气,更不能显示发劲。“耍拳”理论取法于道家的自然之道,《易》学阴阳之理及以弱胜强、无为之为之论。和式太极拳耍拳时,把轻灵自然比喻为:身法运转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在空中迎风飘荡。把身体中正比喻为:打拳如坐轿,不贪不欠。身法要像先天太极图中的子午线那样垂直中正,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等。把身体处处走圆比喻为: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如一棵大树挂满无数圆环,风摆树动,环环皆转,如轴如轮。把太极拳的技法比喻为:滑如池鱼、粘如鳔胶、软如棉花、硬如钢。耍拳的规矩以自然为根本。举一例说明,人在无意识状态下,举起手掌时的状态一定是侧立掌。此时,手掌是最自然的状态,也就最合规矩。和式太极拳的三直、五顺,三节、六合等要领,皆以自然为规矩。如三直中的身直之要领,除要求躯干不能左歪右斜,前俯后仰外。还要求腰脊中正,人体脊柱的先天状态并无弯曲,后天不良的违背自然行为的增加,致使常有颈椎,腰椎疾病发生。和式太极拳以后天之方法使其回归先天自然状态。身法中正自然,有助气沉丹田,能练丹田先天之气,也是太极拳健身养生之道。身体正直,劲力上下通达,气血顺畅,合太极拳自然之理。五顺要求手、身、腿、脚、意处处顺遂。顺,则周身通达自然。使人体处于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才能进退自如,把握先机,在技法上实现以顺制逆,我顺人背,避实击虚,以求四两拔千斤的最省力的技击效果。总之,通过轻松自然的耍拳,达到身体轻灵圆活,无处受力。变化迅速,引劲落空。沾连粘随,急应缓随。劲力蓄备,把握先机的目的。“耍拳”理论的准则有三: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流派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
4 和式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4.1 合顺中平
和式太极拳练习要求周身上下、表里,处处相合,使周身之劲融为一体。《九要论》中的第六部分写道:
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岂惟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悉在其中矣。
和式太极拳不仅在技法上强调“合”的重要性,而且在编排上要求体用一致。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拳架怎样练,推手就怎样推。推手既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又可向散手过渡。盘架功夫的积累是提高推手、散手技法的本源。
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是和式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要求。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后脚跟为轴,摆脚尖顺势而动。形以意统之,意顺形才能顺,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内外一体,处处劲力通达,周身气血顺畅,自可达到健身养生和技击防身同修的效果。
和式太极拳又称为“尺寸架”。“尺寸”就是规矩,规矩就是自然。和式太极拳的“捏架”,就是将学拳者的身体各部置于顺遂自然的位置。在技法上还讲究以顺治逆,我顺人背,避实击虚,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目的。
和式太极拳行拳作势要求身体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和式太极拳素有耍拳如坐轿之说,不论拳势的进退侧移,身体始终像静坐一样端正不偏不倚。走架时,意念守中,使动作规矩端正,不贪不欠,轻灵圆活。行拳走势,起于中,落于中,攻于中,守于中,守己在中,取彼也在中。占据中央之地,就掌握了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转换灵活,故和式太极拳把中正放在重要地位。
行拳走架时,两手之间、两脚之间、手脚之间、身手之间似有无形绳线牵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动作以圆或弧线的形态使身体的左右、上下、内外协调运转,使拳架动作紧凑圆活,形成身体各部位运动时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此消彼长、和谐妙合的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走架时动作和缓均匀,心平气和,呼吸自然,阴阳无偏,使气血、脏腑、经络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及养生的目的。练习时两肩要平,头顶要平,心要平。心平则气和,气和身自平衡,身不散乱。
4.2 轻柔圆活
和庆喜在《耍拳解》中说:“轻,极轻,极轻则极灵,用气则滞。学者用功,身法运转达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在空中迎风飘荡那么轻灵自然。”[9]轻则灵,灵则巧,轻巧灵便才能步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随心所欲的境界。
和式太极拳强调柔是刚的基础,柔又能克刚。《耍拳解》曰:“柔者何也?柔。松柔、纯柔、松关节,柔经络。”[由松入柔,柔不是目的,是走劲化力的手段,柔中求刚是目的。通过松柔自然的盘架,除去后天拙力,从而生出自然之劲,达到化僵为柔。
和式太极极素有“圈太极”“步活圈圆”的说法。行拳走势,以圆为宗,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内劲圆转。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膝、足、躯干都做圆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圆转连贯,“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通过正确的锻炼,形成内外合一,即成“浑圆一漾而贯其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挨到何处何处击,周身无处不太极。
和式太极拳步法灵活,进必跟,退必随,步运身行,能进能退,身自灵活。松关节,柔经络,使周身四大节、八小节节节贯穿,曲伸折叠灵活自如。故活在意,活在步,活在节。身灵手敏,活泼自然,沾连粘随,急应缓随,毫无滞机。
和式太极拳概观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