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心得分享

发布时间:2016-12-02 15:03

创业心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创业的驱动和妨碍因素,特别是资深创业人的一番经验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业心得分享相关文章。

创业者最大的误区,把死磕认为坚持

创业者在团队组成,全职投入创业半年左右,会发现有许多新问题,很多新的坑。如项目开发跟不上,或项目前景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又或者资金接近花光但项目仍未有起色。很多团队这个时候会比较迷茫。是死磕到底,还是就此停止?是坚持当前方向,还是调整方向?在这危难的时刻,做出选择非常痛苦。

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挑战自我。有一些创业者会坚持,坚持着自己的目标,信仰;有一些创业者会死磕,想尽一切办法,不顾退路;当然不乏放弃者。我们创业者大多认为,坚持不一定就是对的,但如果不坚持就什么都没有了。不放弃,就永远有机会,但死磕呐,就是一条路走到黑,走到底。如何区别坚持和死磕,不同的创业者有他自己的定义。

正所谓富贵险中求

记得去年我见了一个90后的创业者,很有一股劲,为了创业把车卖了,信用卡全刷爆了,结果最后公司倒闭还欠一屁股债。后来他和我说了一段话:“创业失败是必然了,成功是偶然的,坚持是必须要的,但是死磕下去是注定失败的,有时候该放手时还是要放手,没必要死磕”。

很多的互联网创业者,在资金即将耗尽,用户增长缓慢,用户日活下降之前,都是不会去考虑当下的情况,只是一味的继续跟风烧钱,殊不知自己已经偏离的创业的轨道。

创业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必定会经受多数人没有的痛苦,大多数创业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活,更多的是另一边还有个家要照顾,根本没有一个可以倒下去的理由,只有拼了命的坚持,但即使这样坚持下去,也不一定能成功。

死磕不是坚持

近两三年我认识的创业的朋友有好几个都是负债的,虽然有些拿到了融资,但现在还是属于半死不活的情况。

朋友A:是我同学,孩子5岁,去年做了个O2O项目的,5月份拿到的融资,当时拿到200万天使轮对外号称1000万,之后大面积铺渠道,烧钱补贴获取用户,年底的时候说实现盈亏了,最近跟我说如今负债20万了。

朋友B:是在一个活动上认识的,做了一个创业社交加电商的项目,主要是通过APP销售一些9块9注册公司,商标注册等,去年7月份拿到250万融资,之后疯狂招人,各种砸钱做推广,去年年底公司人员走了一大半,前段时候跟我说融资失败,已经欠了十几万,说等融到钱一切就会好的。

朋友C:是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去年做了一个针对白领人群的定制外卖项目,说还要做APP,结果后来技术外包,线上运营外包,自己主要天天去跑渠道,年初的时候和他碰了一次面,说现在将近亏损了50万。

以上三个都是我关系不错的朋友,他们一直说自己在坚持,但我认为,这更像是一个无用功的死磕,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杆。一个才刚刚起步的项目,就说要去垄断某个行业,做巨头,做霸主,做独角兽。梦想一定要有,多远大都没关系,但请也看一看当下。

我也算是个创业狂的,从12年就开始自己创业,期间失败的二三个项目,但每个项目基本生命期都在6个月左右,我只想说的是,创业需要坚持,但不需要死磕,不一定说要去做独角兽,成为BAT什么的,这些都太遥远了。目标是远大的,当下是现实的。

当然创业并没有网上有些文章那样悲观,什么100个人创业95个人会失败。创业无非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实现,如果能为社会创造或带来价值,那么成功不远了,也容易赚到钱了,如果失败了,那就别死磕了,放弃吧,重新寻找其他的方向。

回到创业的起点:活着

在饥荒灾难的年代,一个人无论他是多么有理想,也一定不能空着肚子,先找吃的,活下来,可以没有面子,当然不能不择手段,道德底线必须要有;一个公司无论想象中的未来是多么美好,但一定要有资金流,要先活下来,能挣钱最好。如不能挣钱,但不远后能挣钱,可以借。有明确可行的商业模式的时候,要坚持,千万别感觉到没面子,丢人。但如果商业模式不明确,很远的未来也不可能有盈利的时候,你就要当心了,是否要继续死磕下去,特别是有家庭负担,责任时。

创业并没有什么所谓的高大上,什么公司的老板,什么创始人,什么CEO,说白了这名号就是一个职位。

创业就是能做好自我管理的一群人,在一起为着共同的目标,能正当合法的赚钱。

创业,要先能给团队付得起薪资,承担起小家庭的责任,有能力的时候再能承提部分社会责任那就不错了。

内容创业路上的那些坑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等平台和渠道的兴起,传统媒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自媒体和新媒体等形式席卷整个传播行业。媒体的去中心化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类似一条、罗辑思维等优秀新媒体创业项目估值已经过10亿了,同时年收入也非常客观。新媒体创业的蓬勃发展意味着内容创业的春天真的来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内容的创业会一帆风顺,专业生产内容的人,大多是个体或者是三两个人,很多是之前有过文字经历或者从传统媒体转型过来的人。他们善于制作内容、输出内容、传播内容。但是对于品牌运营,整体规划,商业变现,项目融资,大多是欠缺的。像其他创业一样,创业之路注定不平坦,甚至更崎岖。

股权是根本

最开始做项目,尤其是从媒体出来或者做内容的人,难免书生意气,羞于谈钱,很多人都在想,先把事情做起来再说,股权平均,或者没有明确的股权分配。这并不是一个成熟和可取的办法,因为事实证明,等到事情真的有起色之后,由于没有契约,大家面对真正的利益,开始纠结于具体利益的分配和落地。于是各种曾经和谐和海誓山盟的小伙伴开始翻脸撕逼。例如之前的罗辑思维的申音与老罗分家、首席娱乐官的合伙人闹掰,都是与之前创业时期的股权没有科学和合理的设置密不可分。

但是股权的结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分饼和画圈就可以决定的事,它需要专业的人和机构来做参考和提供建议。让创业的团队找到单独的律师或者机构咨询并落实,这似乎也并不现实。更实在的办法的是有专门的平台集中式的帮创业者解决问题,将团队的损耗降到最低,让团队走得更远。

核心是内容和运营

毫无疑问,内容是一个内容创业团队,最需要解决也是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很多内容创业者在项目开始之初的观点是,只要是好的内容,就会有市场。其实并非如此,以微信公号等内容阵地为例,充斥着大量低关注率的内容或没有关注的内容。反而是很多媒体人或内容团队不屑一顾的营销号的内容,刷爆了朋友圈,不断10万。这是为什么?关键在于方向和话题,同样的话题领域,不同的角度,传播效果截然不同。

同时,随着流媒体的发展。视频已经到了风口期。但是视频的制作,牵涉到策划、器材、拍摄、后期制作、推广、运营等环节,比文字和图片生产成本要高出很多。视频内容团队的试错,成本将会大大高于文字的生产。所以,如果基于传播平台的大数据分析,给到内容团队相应的数据分析作为参考,将会大大减少摸索的成本。

军武次位面的CEO曾航聊到这个话题时,说之前自己在做军事的视频之前,准备做二次元的内容。因为近些年二次元的概念很火,资本也很追捧,但是经过大量的调研之后,发现这个领域商业模式比较有限,同时用户的转化率并不是特别理想,粘性也不够,于是果断放弃,最后转向军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关键是商业模式

创业心得分享

一般与内容相关的项目,不管是文字或视频,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内容变现,靠直接通过内容提供传播、植入等服务,写文章或者制作输出广告商指定的内容来获得报酬。这种方式你情我愿,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是,一是会损耗内容质量,二是很难把广告与内容高度融合,时间久了会伤害用户,降低传播率和输出效果。最终受损的还是团队。

现在类似Buzzfeed这样的有趣的广告与内容高度融合的原生广告,并不是一般团队能把握的。国内做的比较好的也只有万万没想到等极少数团队。但是商业化又是一个内容团队能否进入良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条件。如果连基本的商业模式都没有,内容团队很难走远。现在包括腾讯媒体平台推出的自媒体补贴和扶持计划,保证内容团队在创造的同时,能够有基本的收入,降低早期创业的创业成本,能够更加集中精神去做内容的事。

张伟的新世相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个号很文艺范,内容好,格调高,读者爱看,但是因为定位比较高,读者们接受商业化的程度较低,变现较为困难,于是陷入豆瓣变现式的问题。用户希望你继续文艺,但不希望你变得商业。但没有商业,一个团队就没法持续发展。

融资必不可少

对于大多数团队来说,既然是创业,就会涉及到场地、团队或制作的成本和开支。对于早期的项目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于是融资就成了一个相对迫切的需求。有了资金,才能生产出更好的内容。但是,对于早期的项目来说,接触投资人,与投资人沟通,这本身就是一件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事情。投资涉及的条款,选择靠谱和最适合的投资人,这对初始创业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如果引入不恰当的投资人,最后的结局很有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由统一的平台推荐或对接经过筛选后的投资人,效果显然会好于单打独斗去自己寻找。

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在一次公开演讲里提到,内容创业者尽量不要融资,因为到时很多事情会不由自主。这离他自己公开融资不过几个月,很多人都说他不过是在制造话题,但是也不排除,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融资的各种问题,所以意识到这个事对内容创业者是一道坎。即使像他这种标杆都是如此,何况是普通人呢。

以上提到的种种问题,是每一个内容创业者甚至创业者都绕不过去的现实问题。内容生产的分散进一步加剧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分散性,于是内容生产者相关联的平台的诞生就顺势而生。平台需要内容,内容生产者需要与内容相关的推广与服务。这是天然的互补和合作。

目前各大平台已经开始了这块的布局,包括流量、补贴甚至后期众创空间的孵化资源和投融资对接等。最终胜出的还是对自媒体人真正有帮助和价值的平台。

创业心得分享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