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听课方式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1 20:54

在教师眼中,听课不是一种需要珍惜的权利,而是一项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那么,正确的听课方式是什么?

一、听课,一门复杂的艺术

听课是一项能让授课者与听课者双方受益的活动。通过听课活动,上课的教师能有机会经常调整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升华课堂管理的艺术;而对于听课者来说,在发现他人的缺点同时,也可以增长自己的业务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汲取众人所长为自己所用。听课活动也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强化教学管理的有力措施。搞好听课这一有益教学的群体性活动,对教学管理而言也能收到多方面的作用。

听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40分钟的观察,而是由一系列关联性的环节组成。一次比较完整的听课活动一般由课前准备、课中观察和课后分析三个依次相连的环节构成。这三个环节依次继起,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听课的质量和效果。

忽视了听课前的准备,虽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听课的低效,但必然会在听课过程中遗漏不少重要的信息,减少听课者从中获益的可能性。

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的观看、倾听、记录和思考状况,往往会决定听课和课后分析的质量。

下课铃声的响起,意味着一堂课的结束,但并不代表听课者听课任务的完成。听课犹如欣赏艺术作品,听课者在欣赏完之后,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总结出来,对于听课者和授课者来说都会大大降低听课的作用和效果。

掌握听课的技术和技巧,既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教师自身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不断向专业化程度和专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教师熟练掌握了听课的技术,也就拥有了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强有力的武器。

那么,怎么来理解听课的技术呢?简单地讲,我们可以将听课技术理解为:听课过程中各种观察方法的操作流程。它强调的是“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这么做”。依据课堂研究的范式,听课的技术可以分为定量课堂观察技术和定性课堂观察技术。

正确的听课方式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听课理念,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制度才能转化为听课者和授课者的自觉行动,体现在现实有效的听课活动之中。另一方面,与听课活动有关的时空、人员、设施等方面又总要借助制度才得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没有一定的听课制度作支撑,听课理念再超前,也会落空;听课资源再丰富,也会闲置、浪费;听课技术再先进,也只能沦为一种时髦的包装。

“听课”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不仅要求你用“耳朵”去听,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思考。现今听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是方式与方法上的,但有些却是观念认识上的。观念认识上的不到位或越位,往往成为听课活动“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重要原因。

在教师眼中,听课不是一种需要珍惜的权利,而是一项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可想而知,教师如果仅仅迫于学校管理和外在压力去听课,那么自然会“出工不出力”,对听课应付了事。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听课,不要说听课之后会增长自己的学问或者丰富自己的见识,即便只是想了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弄明白授课教师的教学思想,恐怕也很难。

二、学生如何听课和做笔记

(一)记提纲 一目了然

有的同学反映,课堂上记数学笔记,常感到听了来不及记,记了来不及听的现象。其实,没必要记下所有的东西,应详略得当,提纲挈领。记好提纲,使得一部分内容学下来后,觉得脉络清楚,然后可根据提纲进行回忆,补充。

记提纲也有个度的问题,如果一部内容先前进行了预习或在适当场合下接触过,在记录时可以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如果是新学内容或较难理解的内容就应适当详细些,特别是一些经典的解释,更应不失时机在提纲下注解。有了恰当的提纲,我们在整理笔记时,就可以进行补充和完善,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记思维 按图索骥

曾经有人说,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解题的教学。虽然有些偏颇,但也能从某个侧面反映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数学学习中,一些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解题的训练。一般来说,解一道题,从题意分析,方法探讨,策略构建,过程表达,数学检验等,是个复杂的过程,滴水不漏地作好记录,时间上不允许,也容易造成记了来不及思考的顾此失彼的局面。所以,记思路是切实有效的,有了思路,就像航海时有了航标灯,自然就有了前进的路线和方向。

记思路也要因地制宜,如果对于一个困难题,听了或看了仍头绪不清,难以理解,比较茫然,这时,记思路就应该详细些,并记好结论,方便复习和思考。

(三)记重点 有的放矢

对一个学生来说,怎样把握学习中的重点。的确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要想记笔记时突出重点,需要有个积累经验和体验方法的过程。

首先要关注开头和结尾。有的同学误认为,开头不是正文,结尾则是正文的重复,听不听无关紧要。其实,老师讲课的开头,有的虽寥寥数语,却是言简意赅,全盘托出重点,有的循循善诱,引经据典,润物无声的引出重点。所以在开头时就能明确提纲、把握重点,记录时就有的放矢。结尾虽话语不多,却是这节内容的精彩提炼和复习巩固的提示。总之开头与结尾有前呼后应、互相启迪的作用,密切关注,必有收益。

还要高度关注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重点内容在课堂必会得到反复的强调,有时老师会把有关内容框出、划出,或者用彩色笔写出以求引人注目,突出重点。明确了重点,我们的记录就能详略得当,经纬分明。在记录重点时,也要不失时机记下有关解析内容的经典范例和突破重点的巧思妙解。

(四)记疑难 追根求源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是很正常的。遇到疑难表明新学的知识或方法有所超越,如果我们发现困难,并克服了困难,无疑是一次进步。否则表明我们的学习没有超越,只是在巩固,增加熟练程度而已。

记疑难是我们做笔记的一个重要内容,无论在自学或上课的过程中,发现疑难要不失时机的记录,因为疑难一般是在我们学习新知识或进行问题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是我们前进中的困惑,它会一闪而过,如果不及时记录,也会莫名其妙地遗忘,导致无形的损失。

记录了疑难,就明确了困难的方向。我们应知难而上,及时各个击破解决困难,获得进步。千万不能把问题积累,因为困难积累得太多,会让人丧失克服困难的信心,失去学习的激情

(五)记补充 信手拈来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经常会妙例譬喻,即补充一个经典的例题或恰当的比喻来引入概念、突破难点、强化重点、说明方法或优化思维。有的会让我们恍然大悟,有的会让我们回味无穷。记下补充的内容,用到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使得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这些补充内容的功能,把知识理解深刻,把方法掌握牢固。

教材是纲,教材是本,教材内容高度浓缩,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恰当补充些内容是必要的。我们一方面记下课堂上老师补充的内容,另一方面,在自学其它的参考书时,也应收集并记录好的案例,多管齐下,使学习的内容丰满而精彩。

(六)记总结 高屋建瓴

会学习的人总是可以把学习内容先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由薄到厚,是学习者不断思考补充、发问的过程。而由厚到薄,就是学习者善于归纳和总结,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形成知识网络。

每节课听下来,老师都会归纳或引导同学归纳所学知识的精髓,达到高度概括,简明扼要。记录好总结的内容,使得所学的相关内容变得一目了然。如果自己能给出言简意赅的总结,说明这部分知识得到深刻理解,方法也掌握得游刃有余了。

总结已有系列。每节课有归纳,每章节内容要通过复习给出总结,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也应给出阶段性知识和方法的梳理。在总结时,不仅能给出各个单元的总结,还应梳理出有关单元的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体系,触类旁通,顾此失彼。

正确的听课方式是什么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