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褒贬角度解读“风骚”

发布时间:2016-11-12 12:48

从褒贬角度解读“风骚”一词

“风骚”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具有褒义的,形容一个人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成就,比如:“独领风骚”等,其来源为中国古代的诗歌经典《诗经》之《国风》与《楚辞》之《离骚》;风骚的另一个词义则是有些负面的,形容一个人(通常指女性)在行为举止方面不够检点,在性倾向的表达方面不够含蓄。风骚的后一种涵义的来源,显然与《诗经》《楚辞》之类高雅的艺术扯不上关系,一般人也很难想象作风有点问题的风骚,其实来源于对疾病的描述。

首先来看看“骚”,骚作为一种病名存世的文献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其中多鮆鱼,其音如叱,食之不骚。”只是由于文献的散佚,历来小学家们对“骚”病一直缺乏准确的注释,好在近代的很多出土文献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解答,如睡虎地秦简中曾记载:“诸侯不治骚马,骚马虫皆丽横厄……”这里的“骚马”指的是患骚病的马,而骚马虫就是骚病的病原体,其实就是疥虫,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疥疮。

关于骚病是疥疮的这一解释,在张家山出土的汉简中有更明确的记载:“身病痒,脓出,为骚。”骚为疥疮,其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痒,后来,骚字的这一含义逐渐被“瘙、搔”所代替,出现了“瘙痒”等词,而作为本词的“骚”与痒的关系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骚”就是疥疮,就是身上发痒,而“风”与痒的关系就比较明显了,现代汉语中仍然有“风疹”一词。风与骚作为疾病都有一种痒的症状,人痒了就忍不住要动手抓,一动手抓就会出现搔首弄姿、挤眉弄眼等效果,自然看起来就不太正经,因为古人是非常强调人的姿态的,讲究人的坐、立都要稳重,不能乱动,而乱动之人不符合传统的礼数,渐渐的,人们就将风骚人抓痒痒时的肢体语言与人的作风(性)联系起来,于是风骚便有了俗语中的后一种涵义。

风骚就是一种性冲动的表达,其来源于痒,其实也的确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痒,不然怎会有所谓“七年之痒”的说法呢?

从褒贬角度解读“风骚”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