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故事新编+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7-03-17 13:27

这里的《采薇》不是《诗经》里面的《采薇》,而是鲁迅的《故事新编》里面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篇关于这它的读后感

采薇+故事新编+读后感

我一直认为,鲁迅小说中有一篇的价值被严重低估,那就是《故事新编》里的《采薇》。

这种低估与我们几千年来对伯夷叔齐,以及武王伐纣一贯的意识形态化解读有关。但鲁迅的高明之处在于破除了这种意识形态的神话,书写了在一个媚俗的社会里个人有所坚持的痛苦和困境。

鲁迅对武王伐纣的态度是解读这篇小说的钥匙。九一八之后日本为其侵略行为辩护,说“周和汉都有侵略者的特征,但中国人都接受了。”鲁迅就反驳说,汉不是侵略者,周似乎民族也不同了,可以算。但武王伐纣之前就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非拖开不可;伐纣过程中杀人很多,到了血流漂杵的程度;周平定天下后把殷顽民迁到洛邑。好一个“吊民伐罪”,顽民两个字就把一切谎言揭穿了。(以前读过这段,按照大意录下。目前手头未找到原文。)这也表明在鲁迅看来,武王伐纣不过是一场被宣传美化了的侵略战争而已。小说里那些私下里的议论,因为看到商朝的乐器精美才故意散布纣王残暴的流言为动兵做准备,证明这个小说里对武王伐纣的态度与那篇反驳日本的杂文相似。

还有一种说法,说《采薇》是借伯夷叔齐的故事讽刺消极反抗的无力。这种说法也很难成立。鲁迅固然对武王伐纣不以为然,但也没有对被灭亡了的商朝给以任何的同情。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的内容:“老子死了不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仁’ 吗?……” 不过是对一些众所周知的道理的坚持,而并没有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中坚定站队”。在武王得天下之后,伯夷叔齐想的也不是反抗,而仅仅想在不合时宜的时代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有尊严的生活下去。所以,伯夷叔齐这里不是鲁迅批判的对象,其中的调侃,更含有鲁迅自嘲的意味。

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伯夷叔齐与常人无异,为了西伯养老的馅饼变小而心里不是滋味。然而,当他们发现武王是一个与他们的理想相悖的主子时,离开却没有任何犹豫。鲁迅对两个人的性格差异也做了些刻画,伯夷不通世故,而叔齐却懂得一些如何在媚俗者组成的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但在原则问题上,兄弟二人都是毫不含糊的。

采薇+故事新编+读后感

然而,媚俗者组成的社会是无处不在的,伯夷叔齐也是无处可逃的。那位首阳村的绅士小丙君就是趋炎附势的典型,本来是依靠与妲己的亲戚关系在商朝做官的人看形势变了转而投诚,继续舒舒服服的做他的地方绅士。而伯夷叔齐,只能被当作怪物,连吃一点野菜都被小丙君家里的婢女奚落。当整个社会都认为伯夷叔齐连野菜都不能吃时,他们只有饿死的分了。

然而,当他们认为唯一保持尊严的方式是饿死的时候,饿死本身的尊严也成为笑谈而不被尊重。不但小丙君拒绝为他们写碑文,而且也流传了一些上天派鹿来喂他们,而他们起了贪欲想吃鹿肉而让鹿不再来才饿死的留言。这样,他们竭力维护的尊严终于也被媚俗社会盘剥得一无所有了。

鲁迅在《影的告别》里有一段话,可以作为《采薇》中伯夷叔齐处境的写照:

“有我所不乐意的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

呜呼呜呼,我不愿去,我不如仿徨于无地。”

鲁迅对这种“彷徨于无地”的痛苦和困境深有感触。但鲁迅主张“韧的战斗”,也就是为了自己的坚持,可以相对卑微地活着。很多对鲁迅诟病的人,说他不满北洋政府却一直在领着教育部的津贴,在鲁迅看来,就是像阿金姐这样说“野菜也是周朝的,不吃的话干脆都别吃”的人。鲁迅在《采薇》中也看透了,在这些人面前坚持自己完整的尊严是徒劳的。可以委曲求全,但最重要的是绝不与媚俗社会合流,要活着,而且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

采薇+故事新编+读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