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成语故事
成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的精华所在,其中包含并反映着该国家或民族的特有文化,包括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因地制宜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因地制宜的意思: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字或采取适宜的措施。
因地制宜的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楚平王听信大夫费无忌的谗言,杀害了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但是又怕伍奢两个在外地的儿子起兵报仇,就又设计把伍奢的大儿子伍尚骗回来杀掉了。伍奢的小儿子伍子胥幸免遇难,辗转周折,逃到了吴国,发誓一定要报父兄被杀的仇。
伍子胥足智多谋,勇冠三军,在诸侯中素有威名。他到吴国后,见到了昊王僚,就游说他,请他兴兵伐楚。此时,吴国的公子光却在谋划着杀掉吴王僚,自立为吴王。他担心吴王僚得到伍子胥以后会更难对付,就对吴王僚说:“伍子胥之所以来到吴国,是因为要躲避楚王的追杀,他让您去攻打吴国也是为了报他父亲和兄长的被杀之仇。如今,我们兴师动众地去攻打楚国,先不说能不能打下来,就是打下了楚国,对大王您也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是帮了伍子胥的忙,所以我觉得伍子胥不是真正想要辅佐大王,只不过是利用我们为他报私仇罢了。”吴王僚听了公子光的一席话以后就放弃了伐楚的念头,而且逐渐地疏远了伍子胥。伍子胥知道他现在想要报仇,就必须借助吴军,他也知道公子光一直想当吴王,所以就去投靠了他,并设计帮他当上了吴王,公子光就是历史上的吴王阖闾。
伍子胥后来也得到了阖闾的重用。一次,吴王阖闾向他请教治国安民的大计,伍子胥说:“要想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定,首先要高筑城墙,这样才能加强防御力量,使其他国家不敢进犯。还要加强军事力量,充实武器及物资的储备,这样就能够对别的国家形成威慑之势。同时还要发展农业,只有农业发展了,国家才能富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将士们才有充足的给养,而且要充实粮仓,以备战时之需。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才有可能发展。”吴王听了高兴地说:“你说得很对!但是修筑城防,充实武库,发展农业,都应因地制宜,不利用自然条件是办不好的,应当制定合适的方案。你能不能对应着天象的方位,设计一个能够震慑邻国的规划呢?”伍子胥说:“当然可以。”于是,他派人观测天象,考察地理,又根据四方邻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城门的朝向和大小,造出了坚固的城池。
这种“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很快就使吴国强盛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吴军大举进攻楚国,五战五胜,最后攻陷了楚国郢都,伍子胥终于报了杀父兄之仇。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因地制宜的成语点拨:
古人说:“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其实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辩证法。伍子胥提出的“因地制宜”是一种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务实的态度,更是一种创新的境界。他将建造坚固城池涉及的天文地理等知识进行重新聚合、置换、碰撞,使得吴国强盛起来,充分体现了伍子胥的远见卓识。
因地制宜的成语故事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