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题西林壁的读后感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题西林壁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题西林壁的读后感(一):
这几天,我学了一首诗,名叫——题西林壁,它是苏轼写的诗这首诗是描述庐山的景色,描写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像山岭,从侧面看像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的景色各不相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不知道庐山的真正样子,因为人们站在这座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明白了看一个东西或想一件事,一定要从各方面来看,不能只单纯的看一个方面,不要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
读题西林壁的读后感((二):
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作品《题西林壁》。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遮挡、受到限制,作者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不是庐山的全貌。视线所见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常这样。'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环境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才可以把事情看的全面,做得比较圆满。
作者借助游览庐山的景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达一种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读题西林壁的读后感(三):
我们五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首古诗《题西林壁》,作者苏轼。他借景说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形容住在庐山的人却不知道庐山的雄伟壮观,而第一次见到庐山的人却从心底称赞庐山的美,这就是因为住在庐山里的人,天天见到这样的景物,不以为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贴子:有一个贫困山村的小孩子,因为家里很穷而读不起书,结果他在教室外面站了整整一年多,望着他那光着的脚,存在破破烂烂的衣服,专注地望着黑板,渴望读书的神情,我感动了……。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我却不珍惜,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却心不在学习上,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学习完这首古诗,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的分析。所以我一定要刻苦努力的学习,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机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
读题西林壁的读后感(四):
今天,我又研读了一遍苏轼的《题西林壁》,心中颇有一番感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妇孺皆知的诗,我在今天,又读出了他新的内涵,新的韵味。 东坡先生身处庐山之中,四周层峦叠嶂,已辨别不出此刻究竟身处何处。四周的山峦变幻莫测,从各个方向呈现不同的景色。置身于造物者那无尽的艺术构思中,想那造物者定是把这世界幻化成他笔下的各种神造,波澜壮阔,气韵迭起。而人,在这其中,就如沧海一粟,或许功成名就,或许一文不名。但是,身陷苍茫的人间,个人,究竟是多么渺小! 东坡先生一生风云跌宕,但他的文学成就宛如一座丰碑。他那飘逸洒脱的文风,一如他的处世风格,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理念。他有如一名哲学家,看穿世事变迁。他说人对世界,应该是这样的人生态度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是何等的胸襟与气度!他已经忘却了自身,完全地把自己抽离于宇宙之外,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观察这世间。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每天,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与心之向往将我苦苦的缠绕,沉重的压制着我那颗年轻飞扬的心。心一旦被世俗所累,人难免心情惆怅。但是,我也可以把自己抽离出来啊。东坡先生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是要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我们一定不能仅仅禁锢于眼前,要把眼光放的长远。要站在超脱的角度想想自己。如果我想到了以后,想到自己的这番磨砺必将是为以后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那么也许我看到的就不是远近高低各不同了吧。也许,我看到的就会是:殊途同归。
读题西林壁的读后感(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使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形状,因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庐山的样子也不一样。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也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但是他在庐山里看庐山,却怎么也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有的人站在庐山顶峰看景色,不仅看得远,而且看得很全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生活中,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更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读题西林壁的读后感的评论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