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处世之道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界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清代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当时之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家想了解古代名臣的人际关系是如何处理的吗?下面来看看曾国藩的处世之道吧!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处世之道
1、为官不能凭一己之好恶。曾国藩一贯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官者,一定要根据情理处理事情,不能以一己之好恶处理事情,这样才能博得人们的信服。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一事,充分说明他是遵循这一原则的。金陵,乃六朝金粉之都,不仅是旅游的胜地,更以其富贵繁华为天下人瞩目。六安郡的太守涂廉访思想比较保守,对秦淮河的画舫尤其看不顺眼,下令各县严厉禁止秦淮河的画舫灯船,并征求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意见。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谨慎保守的曾国藩是主张严禁的,谁知曾国藩却说:“叛乱初平,国家处在太平之时,游船画舫不应该再禁了。我身为两江总督,处理事情不能仅凭自己的好恶,务要为金陵百姓恢复一个游乐场所,重建一个人文荟萃的江南名城”。曾国藩不禁秦淮灯舫的消息传开后,大大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整个金陵出现了一派丰乐昌盛的气象。曾国藩是一个封建官吏,但能与时俱进,从大局出发看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真正强调的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体现了一个官员应有的素质,也与现在提倡的公务员为人民服务,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思路是一致的。
2、时时牢记“谨慎”二字。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起初作战的时候,几乎总是失败,多次的败仗让曾国藩不得不谨慎起来,不断总结,终成大器。战场上需要谨慎,官场上更需要谨慎。曾国藩对“慎”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有专门的阐述,在《书赠仲弟六则》中说:“古人曰钦、曰敬、曰谨、曰惧,皆“慎”字之义也。慎者,有所畏惮之谓也。居心不循天理,则畏天怒;作事不顺人情,则畏人言。少贱则畏父师,畏官长。老年则畏后生之窃议。高位则畏僚属之指摘。凡人方寸有所畏惮,则必不大,鬼神必从而原之。”人生因谨慎而安然,为官因谨慎而少祸。综观曾国藩的一生,在其行为处世的各个方面都有谨慎的影子,为人谨慎可以说是他性格特点方面的概括。“慎”的特点给曾国藩带来了官运,也给他带来了好名声。他的这一为人处世的原则,对我们今人也很有启发。为官者,处处要小心谨慎,否则会阻碍前进的脚步。做到谨慎,并不是干什么事都裹足不前,而在于保持清醒头脑,保持一身正气,把准行为取向,多些防微杜渐,切勿得意忘形。
3、祸从口出,言多必失。30岁以前的曾国藩总爱说话,并且他的言语中总是有一股尖酸刻薄的味道。虽然自身很有才华,但是别人还是不愿意与他交往,对他敬而远之。因为,无论在酒桌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不经意的讥讽话语总能够让同僚或关系普通的朋友们难堪。时间久了,他的恶名也就传得较远。后来,翰林院的同僚们渐渐孤立了他。曾国藩如果不知悔改,他的仕途应该不会长远。然而,曾国藩的优点是他能够反醒、检点自身,多言的毛病最终改掉了。他后来说:“常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在曾国藩写给两位弟弟的信中,他说:“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历观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凡中心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的教训古往今来可谓屡见不鲜,如今更加信奉“沉默是金”,这虽然有时有逃脱责任、装傻充愣之嫌,但确是此行中为人处事之真谛,特别是在我们这个要经常保守秘密的职业中,对谨言慎行的要求就更严了。如果像曾国藩早年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恐怕轻则一事无成,重则饭碗丢矣。多言的人通常无法控制自己的嘴巴,将自己知道的或想要说的事情都说出来,结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在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人,破坏了本可维持的人际关系。再者,多言的人,在对问题还没有彻底弄明白前,已经开口说话,思维的不严密必然导致陈述中的错误,小则被人反驳,重则闯下大祸。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的评论条评论